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与存在主义!科学与人文能否有效融合?

科学主义的兴起——做任何事,都要讲究科学,有科学观

逻辑实证主义是本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西方哲学流派之一。由于多年的文化闭关,我们对于这一重要的哲学思想一直很少介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大概了解下。

逻辑实证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其核心是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代表维也纳学派,哲学家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后来把其强化和发展。为与实证主义区分又叫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后来统称为逻辑实证主义。

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与存在主义!科学与人文能否有效融合?_第1张图片

逻辑实证主义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它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许多持此观点的研究者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

其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

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

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

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

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他们的纲领和口号:捍卫科学,拒绝形而上学。

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与存在主义!科学与人文能否有效融合?_第2张图片

逻辑实证主义或科学主义的口号,同时也是其最大特点:拒斥形而上学。

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不是指和辩证法相对的那种思维方式,而是指一切超经验的纯思辨。我们在生活中要拒斥形而上学,坚持一种可证实性原则,按照这种原则,一个事实陈述,只有当它可能为某些观察或事实加以验证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事实陈述。除此以外的句子,如果不是重言式的命题,就一概属于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学。

艾耶尔指出,真正的哲学应当和一种特别种类的逻辑分析是一回事,而数学和逻辑都是分析的而并非经验的归纳概括或具有综合的性质;所以,否认经验命题具有普遍必然性;

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区别:

价值判断一部分是情感的表达,一部分是命令,而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命题;西方哲学尤其是神学中探讨的上帝的存在属于形而上学的断定,都是一种价值判断,而并不是事实判断;而科学是一种事实判断,它的统一性在于把哲学整合为一种科学的逻辑。

逻辑实证主义与存在主义:

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思潮的对峙与融合,表达了人类生命中的一种心声,即对生命的自我理解的一种深度思考。不同的哲学思想,会有不同的生命思考,虽是一脉相承,但给我们生命的体会却截然不同。

生命是一切学科的逻辑起点,这对我们理解人本身是非常有益处的。从生命的角度来思考哲学,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人类的延续。因此,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关于生命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

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与存在主义!科学与人文能否有效融合?_第3张图片

实证主义的历史渊源——

19世纪30年代以来,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发起了哲学科学化的倡导,由此掀起了第一次科学主义的浪潮,这也标志着科学主义思潮对传统哲学的总体态度,蕴含着科学主义思潮的走向。现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是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典型代表的,更是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当时,它进展的并不顺利,一开始就不仅受到人本主义的批判,而且也受到之后的科学哲学派别的批判。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库恩的历史主义、拉卡托斯的精致证伪主义、费耶阿本德的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等等,这些都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强大对手。

现代哲学家兼科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只能证伪不能证实,同时指出科学也是尝试性的猜想和实验的反驳。因此可以得出,科学自身的基础和前提是可错的,科学要想像人的精神或信仰那样得到永恒,这是一个无可避免的现实问题。库恩的科学范式强调科学家作为科学发展历史模型的框架,其文化心理因素在其科学研究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思考环境决定了他研究的成果和方向。而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的理性没有秩序,不能把科学当成一种宗教作为我们的现代信仰。

从以上三位科学哲学家的观点可以看出,科学主义自身和逻辑实证主义一样,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追求逻辑追求分析总有不可解决的方面。但是更多的西方哲人和学者认为,对科学主义的探索对人类是有意义的,但是不能唯科学主义,人类一旦坚持唯科学主义,就很可能让自己进入了死胡同,进而找不到新的出口和发展路径。

存在主义或人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与存在主义!科学与人文能否有效融合?_第4张图片

西方现代哲学中,都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本主义。特别是以德国的海德格尔和法国的萨特为代表人物,他俩几乎把存在主义推向了发展的极致,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到了存在的存在。

海德格尔重点分析了特殊的存在,他称之为“此在”。将活着的此在与时间结合为一进行分析,这样就会显示出人的本质、价值、地位、尊严等这些作为此在的意义。但是也有人认为,海德格尔早期受到胡塞尔现象学的太多影响,这样一来把人这样一种此在推向永恒是有问题的,并且他的“此在”带有很强的死亡、虚无之意向,这都存在一些问题。

而萨特认为,人是“存在先于本质”的,人先存在于世,然后本质才逐渐显现,人的存在是自为的。人以外的所有存在以及物质是“本质先于存在”,这种存在是自在的,这正是我们生命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在这个世界的表现。

西方学界认为人本主义对人的生存来说,是有很多生命价值和现实认知意义,但是在认识生命和自我时,我们也要避免进入唯人本主义所划出的圆圈的圈定,这样我们对生命的认知才有微调的空间和上升的可能。

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与存在主义!科学与人文能否有效融合?_第5张图片

最新的认识和探讨——

英国著名学者查尔默斯力图为科学进行辩护,他对科学的定义是:科学是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知识。

他认为哲学要追问的是关于“事实”的本质,即科学家是怎样判断出来的?经验都是可靠的吗?即使获取了事实,那么科学知识是怎样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这些时哲学所要努力的方向。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查尔默斯又这样界定了科学家与哲学家各自之间的工作关系:科学家本人是最有能力从事科学的实践者,而且不需要哲学家的建议,但是,科学家并非特别擅长脱离他们的工作而对那种工作进行描述和表征。在推动科学进步方面,科学家们通常是很出色的,但在阐明那种进步由什么构成方面,他们并不是特别出色,他们并不能完全把其中的整体性构成说清楚。这就是科学家并不是特别善于进行有关科学的本质和地位的争论的原因。

这是最新的对科学的定义和思考,查尔默斯如此热衷于为科学辩护,甚至把科学奉为信仰,这是我们现如今的思想者需要努力反思的。

结语——

人类的生命(动物和植物被排出在人类的视野)追求普遍性和永恒性的东西,这并没有错。或许人类确实是这样一种存在,他有思想,有灵魂,有情感,有逻辑判断,有对自由的渴望,更有对信仰的坚持。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必须要警惕将一个学科作为信仰而凌驾于其他学科的危险,即把这种学科当做认识世界,树立价值的唯一主义,这一定是不合理和不恰当的。哲学诗画断言:如果一旦这种趋势上演,形成科学和哲学上的独断,那么人类的生命长河将可能会大大缩短,人类的求知欲望也将会被大大压制。人类的这种探索固然是好的,但是绝不能陷入一种独断论中,正如文化一样,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我们正处于多元的全球化融合之中,而肯定自己,否认其他一切,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设限。特别是现代科学的兴起,让我们不得不注意和警惕。科学主义思潮不能代替人本主义思潮,逻辑实证主义不能替代存在主义,反之亦然。任何一方形成绝对垄断,都不是科学的,合理的。

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不仅是现代西方哲学所谈论的问题,而且也是从西方传统哲学的历史渊源中所演变而来的问题。不仅牵涉到横的因素,而且也关涉到纵的问题。从方方面面来看,生命所延伸出来的问题是极其复杂而丰富的,我们终其一生也只能求证到部分真理,这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望着大海的潮汐一筹莫展的原因,也是康德所说的“人类无法全部认识物自体”的真实反映。在东方的宗教看来,生命不仅有着独特性,而且又有着圆融性和慈悲性,如果加上这些,我们对于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本质思考,就会变得更加通透、广博,我们会重新估量哲学和科学的关系,而在这重新估量的过程中,或许一种全新的对生命的自我理解将会被我们发现,如果真是这样,那将是人类的又一进步,世界的又一福祉。

你可能感兴趣的:(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与存在主义!科学与人文能否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