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误操作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使我们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从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主要盛行于美国。这一教育思潮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习者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主要观点为:以承认人的价值以及人的主体作用为前提;教育目的观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学习如何学习,强调人的情感、自尊的发展;教育内容观是有价值的知识;教育方法上强调实践和创新。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潜能以及强调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要求德育改变过去以灌输为主的方法体系,强调以体验为主,以体现人的主体精神。

德育应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受教育者现实生命的需要,让受教育者通过生活感受道德的现实价值,切实提高其社会生活能力。德育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社会性素质,使之能够获得和谐、美好的生活,社会也因此而得到和谐发展。德育要在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德育不仅让学生掌握规条,更重要的是使之具备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使之在不同的情境中能够正确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德育要通过开放式的活动引领学生自主理解道德的概念,给予学生练习、体悟和反思道德行为的机会,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但在现实中,德育往往是误操作:

道德、德行被知识化、认知化了。量化的道德评估标准使德育变成了学科课程,情感、意志、尊严等人之为人的因素变成了一堆数字,有关道德知识的成绩变成了品德的标志。

德育成为政治的工具,把道德的协调性社会功能转化为灌输社会管理者意志的工具,变成了养成服从性人格的工具,使道德和德育都失去了原有的特性和社会功能,德育目标不清晰,德育内容不明确,德育方法更像管理方法,实效性必然更差。

道德与德育价值被架空。我们把“利他”、“奉献”、“自我牺牲”等视为道德的核心,是一种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道德,是一种不尊重个人正当利益的道德,是一种不公平的道德。德育应使人明白,只有通过利他才能真正达到利己的目的,只有利他才是公平合理地利己的正当途径;而且,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与人为善和乐于施善的人,是快乐和幸福的。德育应还原回培养社会普通公民的位置上,目的是让所有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能够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使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唯文件是从,上级文件说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考虑学校自身的条件与可能。

当前流行什么口号、崇尚什么口号就将之作为德育目标。

缺乏明确的德育目标,学生不出乱子,德育工作就算做好了;或者草草制定一个文本,挂在墙上,印在工作手册里,但这个目标并未真正在实践中应用和推行,也没有被教师和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只是将之作为任务或评估的标准遵从,德育被僵化为教条。

经常变换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德育工作缺乏一定系统性和连贯性。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把学生发型作为德育工作来抓,只重视了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忘记了德育最重要的是要形成学生具有价值意义的个性品质,使德育工作狭窄化,本末倒置。

你可能感兴趣的:(德育的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