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呓语式小说:《紫禁城魔咒》

我有一个梦想,每看一本书就写一篇读后感。

奇幻呓语式小说:《紫禁城魔咒》_第1张图片

         之所以会读这样一套从名字来看应该是标准的网络快餐的小说,是被那些时日各种读书笔记类微博所震撼,“史诗级”“震撼人心”“联袂推荐”“封笔多年重新出山发文推荐”云云,再看腰封上直欲顶礼膜拜的大家之名如此密集,书名下不动声色的“一百年来,中国最具想象力最不可思议的奇幻史诗著作”以及据传的作者与三只猫隐居多年的故事,让人实在心痒难耐,于是忍受着不入流恐怖电影海报一般的封面,兴冲冲地买来,第一天便读完了第一本。

           时至今日,半个月过去了,终于在今日下午全部读完。

           简千艾笔下的紫禁城里,有着一个双瞳双影的太后,她的身体里还有另一个女人;这里有啃木头发泄压力的皇后,有能让刺绣飞翔的小公主,有将满腔爱恋化为感官无限延伸的小吏,有看不见形体的萨满有可以看见人脑中所想的王爷女儿……因而,这本书当得起奇幻二字。

            作者将清朝慈禧控制朝政的那段历史加入超绝想象,令人沉醉。尤其是固伦荣寿公主那一部分,想象令人惊奇。整个皇宫里那些战战兢兢全然臣服的人,都是被夺走了梦的人,只能浑浑噩噩地生活着顺服着。而皇宫的地底下,有一个倒立的世界,那里工作着的是地上那些人的“梦”,皇宫里有一个在白纸上描摩罗花的人,她描出的花就是地下世界的花,那些花养育着可以纺织出最美最神秘布料的蚕。读到这几个章节的时候,真是反复称奇,不忍释卷。

           作者用天马行空不落窠臼的想象力将历史化成如迷雾般的故事,每个人都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互相兜转,围绕着两百多年前努尔哈赤时期传下来的一个诅咒生活、挣扎、斗争,最后各自死去。能将历史上每个人的结局,每一个时期的主要事件严丝合缝地融入小说,是作者笔力深厚构思奇巧的表现。

            围绕着“叶赫那拉将结束爱新觉罗统治”这个诅咒构成整个慈禧时期,作者试图将所有人都写出来,同治与嘉顺皇后,荣寿荣安公主,慈安太后,隆裕皇后,安德海李莲英等等,所以实际上想要顾及的范围超过了“诅咒”的主线,很多内容的出现让人觉得多余且莫名,比如小公主的刺绣,蝴蝶飞入储秀宫被慈禧发现这个内容到最后并没有太多作用。隆裕皇后未曾得到光绪宠爱而喜欢上啃木头的环节也许是仿照《百年孤独》,却浅尝辄止,最终隆裕皇后的角色可有可无。其次,文中多次强调十二数字的重要,并在写它的由来布西亚马拉公主的时候提到过,比如十二佩刀十二天外出等,但亦是浅尝辄止,或许是作者写着忘记了吧。故事情节很多,略显复杂,所以铺开面很广阔,有网友说“挖了很多坑却忘记填”,我亦深有此感。当然小说可以保持神秘感,但神秘感的存在前提是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体验再加工后能解读出来,如果完全没有提供头绪,仅仅是作者随意挥洒着个人想象,那么这本书便是脱离读者的,只是满足了自我表达的需要,那么就不适合标榜为“史诗级”的小说了。

            其次,这本书本身便给读者强烈的疏离感。好的小说是会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哪怕是荒诞派的小说,也能在悖离社会常规的叙写中,让不同的读者产生不同的解读。然而《魔咒》一书采用的是呓语式写作,从一个人的叙说转到另一个人的叙说,这种叙说是没有对象的,就像某个下午你待在黑暗的房间自己和自己说话,没有倾诉对象,不需别人理解。整书的叙说主人公不停地变化,一个章节可以转换四到五次以上。绝大多数的段落都是大段逻辑并不严密、语言不甚流畅,有时候晦涩难懂的独白。人物对话之间都是玄而又玄,问句和答句都端着架子,不过这也能理解,如果过于直白便和全书的哲学般喃喃自语的风格不相符合了。但这样的语言造成了读者阅读的困难,再加上情节铺排的跳跃,有时候有难以为继的感觉。

           最后,从全书的内容安排来说,整体上,先是现代社会,再从珍妃的角度叙述整个故事,故人的事借由大公主展示给珍妃的七天表现,最后慈禧死去之后专辟一章写诅咒的源头,最后回到现实。整个清晰部分混乱,瑕不掩瑜。然而,谜团太多,最后淹没了“诅咒”的主角之地。为何珍妃依旧存世,为何布西亚马拉会附身慈禧来实现诅咒,这两个最大的谜题完全没有解开,既然如此,那拉出现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即珍妃的鬼魂存活至今的部分删去并不影响整书内容,而且削去第一章不知所谓的恐怖渲染以及最后一章那拉莫名能和鬼魂和谐共处的部分其实更像“史诗级”。

            因此,个人愚见,现在的宣传啊,还是不要误导人吧,并不是所有的写历史的小说都可以冠名“史诗级”的,这样反而捧杀了这样一本令人倍感新奇的书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幻呓语式小说:《紫禁城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