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不傻,只是太蠢了

“傻”更多在于个人,“蠢”更多源于环境和组织。很多时候,劣币驱逐良币,在淘汰“傻”人的同时也让组织也越来越僵化,留下的只能是格局很低,不担责任,擅长玩弄各种剂量的聪明人。

一、末路

明崇祯12年,大明王朝已然走向末路,外有清军虎视眈眈,内有农民军攻城拔寨,已成累卵之危。

这一年,为了征召士兵,崇祯皇帝在大臣中募捐,还求自己的老丈人嘉定伯周奎作表率。周奎在崇祯皇帝反复施压下,只好答应捐了1万两,其他的大臣也和周奎一样,最终这场声势浩大的募捐只募集到了20万两,可谓杯水车薪。

皇帝不差饿兵,所以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北京城被李自成攻陷,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明朝灭亡。这里还得提一下崇祯的老丈人、嘉定伯周奎,后来给刘宗敏一追赃一拷打,吐出了10万两黄金(合现在3吨多黄金、10多亿元人民币)、52万两白银(近17吨白银,合现在6,800万元人民币)。倘若这些钱捐给了他女婿,恐怕大明的江山还有些许生机,哎,乍一看,都是一帮糊涂蛋。

这些皇亲国戚和大臣们真的傻吗?绝对不傻,而且应该比大多数人都聪明,倘若不是人精,绝不能混到皇帝身边。那么,咱们就看看倘若捐款支持崇祯的结果——有钱了,有兵了,或许可以剿灭匪患得到些太平日子,然后呢?崇祯皇帝一定会发现:原来这帮家伙这么有钱,为什么再不多要点?这时候咋办?

再根据明朝时期的相应制度算一算,不对啊!这些皇亲国戚大臣们不该这么有钱啊!巨额财产来路不明,这又怎么说?要知道崇祯幼年为信王时已经熟悉了胆颤心惊的滋味,又从未学过什么担当,以至于心理畸形而怀疑一切,从未有宽恕之情,即便信任也是责任的推卸,更伴随着无情的杀戮,一代名将袁崇焕在解京都之围后竟被凌迟处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想来那些皇亲国戚和大臣们不会不懂,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果——明哲保身,哪管大厦将倾。

他们都不傻,只是太蠢了。在为人处事各个方面,他们都如此聪明,可在利国利民的大格局上,一个个无比愚蠢——而那些不愚蠢的,死的死走的走,只留下了这些唯唯诺诺的聪明人,而真正的愚蠢则来自于整个系统,来自于崇祯自己的志高才疏和色励胆薄。

二、转折

他们都不傻,只是太蠢了_第1张图片
君子不立于危墙.jpg

秦相李斯无疑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伴随着秦始皇一统天下,他可以说是位极人臣。而正是他,在秦始皇暴崩之后接受了赵高的建议,假传始皇遗诏,废太子扶苏,立了还是个孩子的胡亥成为秦二世。

秦朝二世而亡,和李斯的这个决定有着莫大的关系:胡亥即位后在赵高的指导下把重点放在了确定自己合法性上,而他本身还是个孩子,缺乏政治经验;秦帝国建立的只是表面上的一统天下,事实上各种暗流还在全国各地涌动,秦始皇各处巡游也是试图解决这样的问题,而颠覆秦朝统治最重要的就是证明其政权的不合法——胡亥上位就创造了这样的机会,所以当时不少的起义军都打着扶苏的旗号……

作为讲究权术的法家学派代表,李斯恐怕应该清楚权威合法性对国家的重要程度。之所以后来有废长立幼是国之大患的说法,就因为嫡长是自然而然的权威属性,足够客观,难以否认。立贤不如立长,因为贤有太多的角度去分析,而年长和出生却很清楚。

确认权威是法家权术体系的的关键要素,但李斯却背叛了它,因为赵高给出的利害分析关乎他个人利益——倘若扶苏上位,他势必重用一直和自己关系紧密的蒙恬蒙毅兄弟,直接会影响到丞相李斯的地位,而涉及权力斗争,结果必是你死我活——李斯自己就曾为了拜相陷害了同门师兄韩非。相比秦朝的命运未知,自己的命运似乎更可控一些——尤其是在拥有了这么一个可以操纵的机会。

与其说是李斯的贪婪和私欲让他做出了背叛的举动,不如说是他看清楚了自己建设的这个制度。

当然李斯的下场也颇让人唏嘘,他最终被赵高陷害,通过极其卑鄙的手段屈打成招,被判具五刑,腰斩行刑那一天,李斯流着泪,对儿子李通说:“现在我们再想牵黄犬、游上蔡,当个普通百姓,也不可能了。”说着,对天长叹道:“荀子曾说过,我太热衷于富贵,必为富贵所累。如今果然!荀卿,圣人也,我不如他。”这段仿佛认命的表述大抵来自后人杜撰,倒也合情合理,而大秦帝国的命运也没比他好到哪儿去,不久也就被灭了。

三、感慨

纵观中外历史,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举不胜举。这些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败笔,让咱们这些后来人耻笑不已,顿生了不少优越感。可要是回到了那个场景中,多数人远远不如他们。就是那句:他们都不傻,只是太蠢了。傻,更多在于个人;而蠢,在于格局和眼界,更源于所处的环境和氛围。

法国人勒庞的《乌合之众》可以给出一些解释:为什么个体聪明而成为群体后很愚蠢。人在组织之中很容易被组织化,变得很蠢,甚至相当适应这种蠢的状态——比如不得到批准,连尿个尿都不敢。而一个组织中的准许与否往往又有很多需要揣摩的潜规则,于是“傻”人被一个个淘汰了,“聪明人”留了下来,继续巩固这个组织。“聪明人”越来越多,组织也越来越僵化、越来越没有应对风险的能力,或者在外部的压力下因“聪明”的举动土崩瓦解,要么在内部的“聪明”决策中分崩离析。

好管理是坏公司的典型结果,因为管理是要让人顺从和协同,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很多“聪明人”,为了各自的目的和原因,表现出了聪明才智而留了下来。“聪明人”大抵都特别会利用规矩,所以最简单的出路是让别人听话,这样就能巩固自己的位置了。组织变蠢了,格局变小了,责任没人担了,事情搞不定了……都不是问题,至少不是眼前会影响到自己的问题,或者还有时间,或者还有变数……不傻的他们于是越来越蠢。

评价别人很简单,但要把观察维度调高,去看看这些人所处的环境、各自的背景和经历,应该会更有意思一些。很多人,为了避免被淘汰的“傻”而选择了共同灭亡的“蠢”,这样的故事至今依然在不断上演,那么,你能认出那些是“蠢”吗?

别以为聪明的自己不会变“蠢”,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在这个充满选择的时代,更需要这份辨识的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们都不傻,只是太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