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黄金时代右手黑色幽默

恋爱时想起王小波,李银河嫌他长得丑要跟他分手,彼时,我男朋友的长相也是我无法逾越的一条河。后来李银河深深爱上了王小波,我们也趟过了河,越过了雷池。这一切大概要归因于我也爱上了王小波吧。一个人好看不好看,和五官的美丑有关,但和学识思想的深浅更有关,王小波笑的时候,那张丑脸上依然散发出智慧的迷人光芒。他并且幽默,尤其是他粗黑高壮,像个水浒好汉,所以当他黑色幽默的时候就是真的黑色幽默了。

黑色幽默是王小波的一张名片。他曾说过,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我们,一种是他们。这黑色幽默就是他区别于人的标志。这个标签不是别人随意乱贴的,这是王小波自己的态度。1992年《黄金时代》获得第十三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其后,华夏出版社的编辑赵洁平女士力排众议将《黄金时代》一书出版,华夏出版社还专门召开了一场作品讨论会,会上,王小波主要谈的是小说中的黑色幽默。他把姿态摆得很低,强调的只是自己的黑色幽默,说黑色幽默是他的气质。如果不提黑色幽默,他的书就不会出版。是的,因为书中“越界”的比较多,当时几乎无人敢出,虽然出版了,但是副主编和编辑都受到了批评,书的营销也极受限,最后是王小波自己和赵洁平推着自行车把书卖完的。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宠儿,早在云南插队时他就开始写了,之后回到北京前前后后改了有十多年,他像谈论别人的作品一样跟朋友高兴地说写得不错,随即又笑得很腼腆。众所周知,这部小说中有大量关于主角王二和陈清扬的性爱描写,当时在港台出版时就是被当作小黄书来看的,书名是《王二风流史》,封面是王二和陈清扬的人物裸体,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曾说,如果港台只把它当作小黄书来看就真的是“瞎”了眼了。王小波本人说过性爱描写是为故事本身服务的,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故事的存在也并不随作者的意志而更改,它从一开始就已经在那里了。然而黑色幽默是王小波在小说中所一直主动追求的东西,再读《黄金时代》,我依然像第一次读到时那样,感觉飘飘然,感觉被撞了腰。

小说开头陈清扬被人说是破鞋,看病的王二发表了他的破鞋理论——至于大家为什么要说你是破鞋,照我看是这样:大家都认为,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你脸不黑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耸,所以你是破鞋。假如你不想当破鞋,就要把脸弄黑,把乳房弄下垂,以后别人就不说你是破鞋。当然这样很吃亏,假如你不想吃亏,就该去偷个汉来。这样你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破鞋。别人没有义务先弄明白你是否偷汉再决定是否管你叫破鞋。

《大英百科全书》对“黑色幽默”的解释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代表死亡,是可怕滑稽的现实,“幽默”是有意志的个体对这种现实的嘲讽态度。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绝望的幽默。王二的这段话中,大家认为陈清扬结了婚还肤白貌美就是搞破鞋,丑陋憔悴就不是破鞋,也不管有没有真凭实据就先说她偷汉,这个事实就是“黑色”,是滑稽荒谬的现实,而王二提议陈清扬真的去偷汉,坐实这个欲加之罪就是“幽默”,是荒诞不经,是对发生在陈清扬身上的悲剧的调侃,即不论她是否偷汉,只要她长得好看就要被迫害,被说成是破鞋,虽逻辑上没有一个字表露出对现实的嘲讽,但从理性上又字字都是对现实结结实实的讽刺,二者组成了“绝望的幽默”。这一情形和经典电影《可可西里的传说》中女主的遭遇如出一辙,这也就是为什么王小波的作品时隔多年依然深受喜爱的原因吧,因为他写的是古今中外永恒不变的人性。王小波寥寥数语就把当时人的丑陋阴暗面放大扭曲,让读者在笑声中获得严肃的思考。

对于挨批斗,王小波是这样写的——到了开会的日子,场部和附近生产队来了好几千人,我们和好多别的人站到台上去。等了好半天,听了好几篇判稿,才轮到我们王陈二犯。原来我们的问题是思想淫乱,作风腐败,为了逃避思想改造,逃到山里去。后来在党的政策感召下,下山弃暗投明。听了这样的评价,我们心情激动,和大家一起振臂高呼:打倒王二!打倒陈清扬!斗过这一台,我们就算没事了,但是还得写交代,因为团领导要看。

不管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还是在当下回头看,被当作坏分子揪上台当着几千人批斗总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心理素质不好的可能还会因此想不开而抑郁或轻生,讽刺的是王二和陈清扬交代了那么多男女关系的材料后还不知道自己挨批的罪名是什么,直到上台了才明白是作风问题,这是多么荒唐啊!于是乎,王二和陈清扬也加入了呼喊打倒他们的口号行列,仿佛打倒的是别人,跟自己无关一样。这个情节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赤裸裸的讽刺,批斗就像作秀,是一群糊里糊涂的人的狂欢。王小波以黑色幽默的笔调冷静的描画了一出闹剧,上面的人为了批斗而批斗,被批斗的又为了扮演被批斗而参加批斗,普通群众是为了看别人被批斗而高声呐喊,在那个特定的短暂场景中,所有人的愚昧都被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在光天化日下接受读者的审判。

王小波的黑色幽默有他自己的风格,同样是黑色幽默,王朔是让人哈哈一笑,但王小波却能让人在笑完后思考,深挖好笑背后的严肃文学意味。这是王小波所独有的,也是造成他作品的强烈个人风格的原因之一。高晓松曾说,王小波在他心中是空前绝后的。冯唐在他还是不开心青年张海鹏时从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获得阵阵快乐。只是可惜,这个有趣的灵魂没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就英年早逝了。上帝像是开了个玩笑一样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毫无征兆地带走了他,李银河后来用艾略特的诗来形容那是“残忍的四月”。王小波突如其来的死亡仿佛命运的黑色幽默,无与伦比的才华,最后却卑微地孤独地死去。

王小波一生做过知青插过队,写过软件获过奖,当过制造工厂的工人,在大学做过教师,在四十岁那年才正式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而在此前不久,还考了货车驾驶执照。他当时因《黄金时代》获了奖,因而受到鼓励觉得自己可以写,但并未想过自己能在写作这条路上会有巨大成就,他游离于主流作家群之外,直到四十五岁去世,他也只是把自己定位为普通作家。其实他的杂文在当时是炙手可热的,有自己的专栏,他自己却不大高兴,认为写杂文只是浪费时间,他执着于小说,而能读懂的人却非常少,所以写小说的王小波是几乎不被理解的。

今年是这位“愁容骑士”逝世二十周年,很多人对他进行了悼念,他的书也有了全新的二十周年纪念版,他的有趣、智慧和思想会不断地被更多人看到,获得更多理解和认可,若他天堂有知,大概那张丑脸又要露出单纯的温厚的笑了。他是个伟大的作家,是个先锋文学家,是个自由主义者,一个智者,也是位可爱的人,他是美的。


undefined_腾讯视频

你可能感兴趣的:(左手黄金时代右手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