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5年死去的那些产品

(转载请联系本人)

2000多年前,处处可见硝烟,人们争天下抢江山。然而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是一场不见刀光剑影风云却更加诡谲的江湖,人们争的是用户抢的是流量。互联网行业的各路英雄好汉都想称霸一方,然而创业难,守成更不易。

在各个垂直行业几乎被“BAT”的资本布局垄断的情况下,尽管死了一批又一批创业团队,但最后总不乏成功突围者,一夜爆红,然而他们昙花一现之后就簌簌凋零。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兴衰更替中也不乏巨头公司倒下。

又到一年年末,阎王爷带着各界死亡名单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那么这份名单上都有哪些明星产品呢?

人界之脸萌、来往和秘密篇(社交领域)

                                  脸萌

墓志铭:如果人人都能够一直活在漫画世界里……

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呆萌可爱的自己,终于有天有款产品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漫画中的模样。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五官的拼接快速私人定制一个属于自己的独家卡通形象。没错,这款产品就是脸萌,它于2013年11月26日上线后,迅速刷屏各大社交媒体,当时日下载最高达500万,并且连续两周位列App Store下载排行之巅。

对于突然其来的火爆,其创始团队显然措手不及。在产品迭代出可传播的突破性版本之前,用户对脸萌的热情已经迅速逝去,陷入对卡通形象的审美和玩法疲劳。毕竟换头像不是一个刚需,没有人会一直活在漫画里。于是脸萌这样一个极具创意又简单上手的APP就如其创始人郭列所说的那样“如流星雨”一般陨落。如今,你几乎很难在社交网络上见到萌萌哒的头像。

                                     秘密

墓志铭: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是无辜的。

除了腾讯构建的熟人社交和陌陌提供的陌生人社交,秘密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社交模式。由Secret本土化而来的“秘密”一夜间再次点燃了人们的社交热情。上线仅一天就名列App Store总榜第13位,社交榜第1位。

“秘密”是基于通讯录的匿名社交产品,特点是建立在熟人关系之上,朋友圈的人才能评论,朋友圈的人评论是匿名,于是一场场假面舞会在社交网络风生水起。既保证用户时刻能在朋友圈中聊天、吐槽、泄压,又能保障发布人隐私。因此,秘密一度成为各种八卦爆料的发散地,激发起人们想要窥探别人隐私的欲望。

产品的初衷也许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摆脱道德压力,发表真实想法的私密倾诉社区,然而无觅团队高估了人性。恰恰是因为“秘密”创造了一个无需自己的言论负责的世界,色情、辱骂、抹黑等种种让人难辨真伪的不良信息漫天飞舞。许多用户使用过“秘密”几次后表示再也不会用匿名社交产品,可见其产品到后期有多乌烟瘴气。当一个社交平台上被脑残占领,这个平台的氛围也就荡然无存,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今年4月美国匿名社交应用Secret因为产品充斥着负面爆料而饱受争议最后其CEO不得不宣布关闭公司。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复制同类匿名社交模式的“秘密“又能走多远呢?

                                     来往

墓志铭:我想“虫”新来过。

十多年前,电商战场上淘宝大败对手eBay后一直高奏凯歌,阿里成了移动互联网的江湖霸主之一。然而随着微信正在加速推广微信支付和移动电子商务O2O进程,阿里的统治地位似乎岌岌可危,阿里掌门人马云怎能高枕无忧?

2013年,阿里推出第一款独立于电商业务之外的社交产品——“来往”,主打熟人社交,以扎堆、敲门、阅后即焚等特色设计挑战微信。在来往上线之初,马云欲效仿秦始皇当年的军公爵制,以年终奖鼓动全公司拉动至少100人加入来往。除此之外,还采取明星扎堆互动、拜年送红包、新用户送彩票等活动,最终获得百万用户量,然而这和6亿用户的微信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来往,从一出生就肩负着壮大阿里帝国的使命,然而它来晚了一步。从早期的手q再到2011年微信上线,从最初的8090后的用户群再到如今爷爷奶奶辈也开始玩起了朋友圈,腾讯早已吃透熟人的社交圈子。用户在腾讯的堡垒里活得好好的,有什么理由再用其他社交产品,更何况迁移它处?

也许阿里认为凭借其淘宝的用户基数,可以在人数上实现大举入侵腾讯腹地。然而龙生龙,凤生凤。任凭后天如何模仿微信,也仍然改变不了骨子里自带的电商基因和被阿里赋予的“购物/推销”的灵魂。来往如果不放下“做成微信”的执念,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另起炉灶新建一套社交关系网,仅仅靠移动社交功能堆砌,怎能攻破腾讯的6亿长城呢?

今年11月,来往在应用市场里消失了,改名为“点点虫”。点点虫能否让来往起死回生呢?马云的社交梦能否实现呢?交给时间来回答。

小结:

脸萌的夭折告诉我们产品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才会活得更久,秘密的逝去提醒我们维护社区氛围至关重要,来往的改名留下了抢不到腾讯社交关系链的遗憾。总之,无论是现象级产品还是富二代产品,运营只是一束火把,点燃了产品之后,产品如何能自我燃烧下去,靠的是社交载体和社区氛围两大法宝。在社交软件差异日益缩小的今天,如何持续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如何实现盈利决定了值得思考的重要命题。

妖界之e租宝篇(P2P领域)

                                       e租宝

墓志铭:我还会回来的……

很多红极一时的互联网产品往往死得时候很冷清,然而e租宝却在万人瞩目的“风光”中死去。就在前不久,一则“e租宝实际控制人丁宁被抓”的新闻荣登各大媒体。而讽刺的是,在爆出该平台被查之前,e租宝还在今年的中国金融峰会上荣膺“2015最具责任感互联网金融企业”。

曾几何时,无论是线下的地铁、公交、机场,还是线上的网易、凤凰网等知名纸媒,甚至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各大卫视,随处可见e租宝“易投、易赚、易取”和“1元起投”的广告语。在如此狂轰滥炸的广告攻势和几乎高于业界两倍的年化收益率的诱惑下,e租宝在上线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吸金747亿,涉及90万投资者,成为仅次于陆金所、网信理财、红岭创投,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第四大天王。

然而众人做梦也不会想到e租宝天价的广告费到底是谁在买单,更不会意识到e租宝其实是个即将爆炸的火药桶。广大投资者(资金端)疯狂涌入,可是借款人(资产端)难觅踪影。为了弥补经营亏空,e租宝除了拆东墙补西墙,甚至非法集资虚假标的,最后终于落得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下场。

小结

利用人性贪婪的弱点做文章永远不过时,自庞氏骗局面世以来,尽管有无数的前车之鉴,但仍然有投资者前赴后继,直到散尽千金血本无归才追悔莫及。e租宝的轰塌无疑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也加速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化进程。但只要仍有人做着天下会掉馅饼的发财美梦,那么e租宝的阴魂就会永生不灭。

魔界之E洗车和考拉班车篇(O2O领域)

                                E洗车和考拉班车

墓志铭:我们过冬去了……

当“互联网+”遇上O2O,一个个踌躇满志的创业者便如当年站在旗舰上的哥伦布一样心潮澎湃,因为他们相信他们驶向的是一片富庶的新大陆,在众人挥手祝福下,用“0元洗车”、“1分钱洗车”的方式上演了一场场速度与激情,洗车行业的砸钱大战一刻没停过,而前面等待着他们的到底是死亡还是宝藏?

从今年1月云洗车的倒下到e洗车被曝已“濒临倒闭”,洗车O2O市场不停传来卷铺盖走人的哀嚎,光是知名的洗车企业今年就倒闭了八九家。除了洗车O2O折戟沉沙,互联网班车也铩羽而归,尽管在早期表现出迅猛势头(在一轮天使融资的前提下),实现了130条线路和日订单5000单的数字,并且每班车的上座率都超过70%。但仅运营半年后,考拉班车就宣布停止运营,与滴滴打车合并。

当初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就处于几乎“全线阵亡”的境地,这难道意味着“O2O烧钱大战”的泡沫破碎了?

作为汽车O2O的业界代表e洗车,它的兴衰史无疑是洗车O2O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早期资本的催化下,e洗车每天的新增用户量为两三万,于短期内迅速成长为全国最大的移动互联网洗车平台。可好景不长,今年10月,e洗车突然被曝关停洗车业务。知情人士透露,e洗车在2个月内就烧掉2000万美元融资。e洗车的死因就像考拉班车CEO对关闭公司的解释一样,“资本市场是唯一影响因素”,即新一轮融资失败。表面上看这些公司死于“资金链断裂”,但其实是因为早期都被烧钱所带来的伪繁荣蒙蔽了双眼,在盲目跟风中失去了自我造血能力,所谓的资本寒冬不过是失败者对不够成熟的商业模式的掩饰。

小结:

在初创阶段,烧钱攒客户迅速培养用户新消费习惯无可厚非,但洗车是一个非刚需非高频的市场,通过几乎零利润的上门服务来实现后续保养、维修、保险、救援等高附加值的项目产业链的闭环只是一厢情愿。而互联网班车虽是上班族的高频需求,直击用户痛点,但大量巴士的加入对于一、二线城市高峰期的交通是雪上加霜。而且加上滴滴的入局,拼大巴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线路出现同质化,就难免出现供需失衡的局面,一边是高昂的运营成本,一边是低微的上座率,就更别提建立在用户基数的车身广告、流量变现、早餐等增值服务,互联网班车烧钱烧到最后只能是玩火自焚。

神界之雅虎中国篇(国际互联网巨头)

                                  雅虎中国

墓志铭:想当年,看我虎踞神舟何等威武。

作为互联网界的化石级公司,雅虎从它诞生之初至今已走过20个年头,业务遍及24个国家和地区,也是首批进军中国市场的全球互联网门户网站。作为互联网的第一代创业标杆,雅虎对互联网的发展功不可没,制定下了互联网行业全世界都认可的通行证——开放、免费和盈利。这些探索深刻改变了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影响直至今天。

随着互联网泡沫以及Google和Facebook的后来居上,外界渐渐发出对雅虎“尚能饭否“的疑问。2005年8月,中国雅虎由阿里巴巴集团全资收购。2013年,雅虎又停止在华邮箱服务。而就在最近,雅虎决定关闭在北京的研发中心,欲出售其核心业务。雅虎从行业先驱到如今悲情泰坦尼克这10年的历程不禁让人为之扼腕唏嘘。

小结:

从移动战胜PC,到ARM挑战intel,再到曾风光不二的Nokia被扫地出局,我们目睹了太多不可思议的颠覆和被颠覆。互联网的残酷之处就在于不管你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只要跟不上它的节奏就只能接受死亡的结局。当人们开始往谷歌寻找答案,前往Facebook上关注朋友动态,上移动端浏览新闻,雅虎却在门户的十字路口上举棋不定,当它开始意识到移动转型的必要性,显然已经为时已晚。在对手的频频出击下,雅虎陷入被动的挣扎,完全失去自我定位,什么都做,但什么都没有做到最好。旗下的Inktomi远逊于Goole,虽拥有Flickr和Tumblr,但无法赶超Facebook,就连新闻门户也不敌国内的网易新浪。所以,雅虎不得不拖着其久病成疾的身躯彻底与中国市场说了声再见。

看完死亡名单后,玉皇大帝感叹:

商海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然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谁会是下个祭奠的对象?一千多年前,唐太宗有云“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在朝不保夕的互联网时代,借用唐太宗的话与诸位互联网创业者从业者共勉之。

文章资料来源:

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

腾讯科技网

网易科技

站长之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盘点2015年死去的那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