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点我!《
日前,吴伯凡老师与英特尔公司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张怡璠女士就“智能变革时代,企业如何决胜数据未来?”为主题展开对话,“伯凡时间”根据此次对话内容整理了系列文章,本文为系列文章第二篇。
大数据带来的并非都是利好的改变,对于任何组织与个体,大数据都像水一样,既能载舟,亦能覆舟。
点击尝鲜>:揭西(礼品)客家擂茶:1提4盒装(400g包邮)
2016年,英特尔前CEO布莱恩·科兹安尼克提出了“数据洪流”的概念。近几年,移动互联网设备、可穿戴设备、物联网嵌入式设备等随时随地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数据洪流已经不再是一种预见和想象,而逐渐成为一种现实。
1
在对话中,张怡璠女士举到了智能楼宇的案例。智能楼宇是物联网的一个分支领域,通过通信网络系统将5A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 、通讯自动化系统(CA) 、办公自动化系统(OA) 、火灾报警与消防连动自动化系统(FA) 、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SA)——进行有机的综合,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之间的最优化组合,使建筑物具有安全、便利、高效、节能的特点。
5A系统包含大量的传感器设备,据预测,2020年中国智能楼宇涉及到的物联网元器件将会达到7000万数量级,这一数量级的元器件产生的数据量也是极为惊人的。
大量数据扑面而来,让很多企业措手不及,面对突然而至的数据洪流,大多数企业可能都会觉得束手无策。同任何一次巨大的技术革新和商业革新一样,面对“数据洪流”导致的环境变化,初始阶段,大家唯一能做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努力去探索,抓住趋势,变挑战为机遇,在数字化的洪流中完成企业转型。只要往前走,就存在着一线生机。
2
吴老师讲到,数据洪流与每个个体也密切相关。过去,一个人一生所能产生的数据寥寥无几,出生证、学生证、病例和极为有限的几张照片构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数据记录。
现在,每个人活着就是在生产数据,很多人一天的拍照数量远远多于过去一个人一生的照片。我们携带的手机时时刻刻都在向各种各样的云端提供数据,各种可穿戴设备也在实时产生数据,大量的数据在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被产生。
过去的上网,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在PC时代,上网的必要条件是人坐在电脑前边,操作电脑界面上的浏览器或者其他软件,是一个很具有仪式性的行为。今非昔比,当下的我们,很多情况下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上网,走路、睡觉、驾驶等日常行为都伴随着上网。
点击尝鲜>:揭西(礼品)客家擂茶:1提4盒装(400g包邮)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面临的是,要不要利用这些数据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不同于过去的一次性交易,现在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像银行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每一个消费者都有ID可追溯,有购买档案数据可供分析,聪明的企业会利用这些数据,用相应的技术加持自己,提供给用户更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
当然,也有公司会选择对“数据洪流”这一概念充耳不闻,在商业模式和产品模式上依然故我。但是,在数据将成为一种基础“能源”的时代,企业对待数据及其相关技术的态度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所有的竞争者都在努力利用消费数据去更加了解消费者,以更“体贴”的方式对待消费者的时候,那些我行我素的、没有一点察言观色手段和能力的公司则会停留在新的旧石器时代。
“数据洪流”这一概念,表述的是我们这一时代,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所处的一个真实现状。受摩尔定律驱使,数据以加速度不断上升的速度增长着。据统计,2017年全球的数据总量为21.6ZB(1个ZB等于十万亿亿字节),预计到 2025 年,全球数据量将扩展至 163ZB,相当于2016 年所产生 16.1ZB 数据的十倍。
数据洪流已经日渐成为我们的生态环境,当所有个体和组织都生活在洪流中时,选择无外乎两种,一种是通过相关技术和手段驾驭洪流,避害趋利,将其转换为一种资源和能量。另一种选择则是继续处于自己的封闭空间中,“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当然,这种选择者的最终命运不言而喻。
在如何面对“数据洪流”的问题上,一个超过两千年的利民工程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些许借鉴。
3
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岷江,发源于川陇交界的岷山南麓,流经多雨的四川盆地,对整个成都平原而言是一道“悬江”。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的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极大,都江堰市距离成都市仅5公里,但两地的落差竟达273米。在古代,每到雨季,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则成为一片汪洋,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而每到旱季,又常常遭遇赤地千里的旱灾,古蜀时期的成都平原可谓多灾多难,并不适宜人类居住。
公元前256年(战国秦昭襄王末年),蜀郡太守李冰与其子主导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此后两千多年,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得成都平原从旱涝不保的多难之地变成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项工程组成,解决了岷江洪流的泄洪和排沙两道难题。鱼嘴建立在岷江弯道处,起分水作用,汹涌的水流会被这道分水堤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作为岷江正流汇入长江,内江则进入成都平原灌溉农业。
在设计上,内江的河床低于外江河床,这是为了确保在秋冬枯水期,让六成水进入内江,四成水排在外江。同时,外江河道又比内江河道设计的宽,这样在春夏丰水时节,根据弯道动力学规律,水流会被大量冲向河流弯道的内侧,即外江,能够确保六成的水排至外江,而四成水进入内江。这样,就能保证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趋于稳定。
外江的河口处河床凸起,而内江的河口处河床凹陷,按照弯道环流原理,含有少量泥沙的表层水会流向凹岸,即内江,而携有大量泥沙的底层水会流向凸岸,即外江。很大一部分泥沙水经鱼嘴便通过外江留出。
从鱼嘴进入内江的水流已经不再汹涌,但是依旧含有大量的泥沙,这时候,飞沙堰便发挥了作用,飞沙堰是内江外侧的一道低矮堰。内江水以巨大的冲击力流入,遭遇宝瓶口的狭窄流道,加上离堆的顶托作用,会形成一道旋涡,水中大量的沙石会被旋涡甩出,通过飞沙堰排出。其余的沙石在飞沙堰对面的回水区凤栖窝沉淀,定期由河工淘出。这样便有效防止了泥沙淤积导致的河流溃堤。
宝瓶口是都江堰的最后一道关卡,其本是玉垒山的一段石壁,李冰派人花了八年时间将石壁凿开,形成了一个宽度千年不变的流道。其作用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当遭遇洪水,水流会被宝瓶口阻拦,水面会上升,当水面超过旁边的飞沙堰时,就会通过飞沙堰后面的排洪渠排至外江,达到第二次排洪的目的。
李冰以自己对一方百姓所肩负的使命作为自己的老师,死磕治水多载,总结出了“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箴言。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有效控制了洪涝的发生,也可以满足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不仅避害,而且还趋利。
在“数据洪流”的时代,企业家面对的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即学习两千多年前的李冰,打造属于自己企业的都江堰,变害为利,利用洪流的能量造福一方。
归根结底,一切取决于对待“数据洪流”的态度,如果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想逃避的人,最终往往是被其摧毁,而如果能够看到“洪流”背后含有“水利万物”的特质,则会修筑起自己的都江堰。
正如吴伯凡老师在《数据竞争力:“看见”那些看不见的秘密》一文中所提到的:技术从传说到现实的时间间隔变得越来越短。当我们固执地认为一些话题只是少数追逐时尚、好高骛远的人才关心的话题时,风险可能早已悄然而至——当这个东西骤然成为现实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参与的机会了。
英特尔作为一家科技企业,创新是其一直不变的宗旨。它率先意识到了数据洪流时代的来临,也针对这一预见跟进了诸多的转型和应对措施,英特尔的态度和行动对于很多组织该如何应对数据洪流有相当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我们将在下篇文章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