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ebbe6d790101dawp.html
今天大嘴总结一下,影响图像以及视频效果的主要因素,这里只讲一些特殊的,什么噪点干扰之类的简单问题这里就不介绍了。
1) 彩色畸变
来自同一场景点的不同的波长的光,由于折射率不同,经过镜头透镜时很可能落在不同的位置。
一般是抵挡镜头镜头(改变光路)、透明防护罩的老化都会出现彩色畸变的问题。
大嘴建议:选择镜头时尽量选择远心镜头(以后我会详细介绍)、防护罩尽量选择质量好的光学玻璃
2) 几何畸变(geometric distortion)
很多低档和小焦距镜头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畸变。
著名的桶状畸变如下图:
建议: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标准镜头(正常拍摄没必要选择小焦距镜头吧,极限情况当然是“鱼眼镜头”)
3) 散射(scattering)
散射是复合光通过某介质发生分离而形成不同复合光或单色光。
雾天条件下,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粒子,由于这些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获得的图像对比度比较低,图像模糊不清。
解决方法:加偏振片(大嘴以后会专门介绍偏振片)
4) 光晕
简单的说就是那种就是在前景和背景交界的边缘处的那种朦胧又半透明的效果。
一般是由于CCD每个感光元无法做到绝缘,一个感光源上的电荷会泄漏到相邻的感光源上这种电荷泄露反应在图像上就是会形成光晕。
一时之间未找到由于光晕导致图像模糊的图片,下面这张是在灯光周围产生的光晕现象(大家将就看吧,哇哈哈)
大嘴评述:一般消除光晕效果的常用算法是:retinex(以后作为一个专题来介绍)
5) 感光芯片的差异
拿CCD举例(当然还有CMOS的),由于制造的问题,不同厂家制造的CCD感光元有着不同的感光效果,比如众所周知索尼的CCD一般好于夏普的。
6) 视频编解码中的量化效应/块效应
"块效应"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基于块的变换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码率的降低,量化变得粗糙,(由于块被独立处理)在块的边界会出现不连续,形成重建图像的明显缺陷,称为块效应。
为了减少块效应, 在视频编解码标准中, 通常会增加去块效应的模块. 去块效应有两种方法: 环内去块效应和环外去块效应. 在Mpeg-4, H.264, VC-1等视频标准中采用环内滤波去除块效应. 而Mpeg-1, Mpeg-2, Jpeg等标准则没有定义环内去块效应模块.
7) 隔行转逐行时(未去隔行时)的拉丝效果
将视频帧中隔行扫描的场组合起来,从而使视频帧的各行在播放时按顺序显示即隔行转逐行。组合时,如果未经过去隔行/去交错(deinterlace)会出现拉丝和扭曲效果,影响视频质量。
解决办法:采用相应去去隔行算法(以后具体介绍常用算法)
8) 光线影响
这个自不必多说,解决方法很多:如亮度调整、对比度、白平衡、加滤光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