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的儿子,每天把“妈妈”挂在嘴边。
从起床到睡觉,从黎明到夜晚,我的日常场景就这样被一个接一个的“妈妈”强势霸屏,配成连绵不绝、不断高调重复的旁白。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要不我来数一下,一天里儿子究竟能叫多少声“妈妈”?
有了这个想法时,我的估计是大概三四百吧,并且觉得这已是个非常大的数字。
一天数下来,却是665!
665,是这么来的:
上午醒来,“妈妈”——小小的呢喃,还带着浓浓的睡意。
“妈妈!”紧接着又是两声,声音大了点,有了点急切。
“妈妈妈妈!”声音又大了些,这时的我边答应着边赶到床边。若再慢一点,小人就要开始甩哭腔了。
看到我,床上跪坐成一团的小身影,直立而起,睡眼惺忪地伸出了两条胖胳膊::“妈妈抱抱,抱抱妈妈,妈妈抱抱……”哼哼唧唧,带着点心满意足地把头窝在我的肩头,嘴里依然陆陆续续念叨着。
崭新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
洗脸、穿衣,“妈妈?”“妈妈!”
吃完、散步、看绘本、玩玩具,“妈妈!妈妈?”
同一个词,有的是个有明确意图的句子,有的就是单纯的呼唤。
有的快活,有的急躁,有的气壮如牛,有的哼哼唧唧。有的还演变成了“你喊我应”的游戏,“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哎哎哎哎哎——”,小人儿格格地笑。
无论哪一种,每一声都在期待着回应。
越快回应,他越快满足。
我自然力所能及地答应,因为明白:他是在不断确认着某种情感的存在,体会着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懂的某种幸福……
晚上睡觉前,我看了看贴在门背后的那张活页纸,已被我划得密密麻麻了。带娃的日子记忆力时常短路,所以每隔十几分或数分钟我就会匆匆在上面记一个数字,下一次再把前面的划掉,写上新的业绩。就这样写了划,划了写,门口的纸已经变成了两张,最后的数字已是400多了。
我心想,差不多了。
并没想到,临睡前的1个多小时,原来也是儿子的“业绩”爆发期。
665。
当2岁的小人终于握拳曲腿得睡在了床上,我悄悄潜回客厅,在第二页纸上写下了最后的数字。
665!
心里变得满满的,呼吸却变得细细的、缓缓的。
幸福得直想叹气。
仿佛是第一次发现:自己竟被如此爱着。
用一天665声的高频率和黏度,不用心,却又用足了心。
世上有几人,一天里能呼唤你600遍呢?
即使热恋中的爱人,若深情耳语60次也算甜腻至死了吧?
当然,这个2岁的男孩和他的妈妈,眼下也正处于亲密黄金期,也就是说,这样的亲热和依赖,也有它的时限,同样也有结束的时候。
可这损害不了由此带来的感动,反而更因其不长久而显得需要珍惜。
生命,真有需要感恩的时刻。
我回身又去看那个已经熟睡的男孩。孩子睡着后的脸庞,有股说不清的干净和温柔,让人可以眼睛不眨地看上许久。
原来,世上真有一种感情:仅仅是看着他(她),就能感到满足。
这一刻,那些没了个人时间的失落、日复一日的操劳带来的烦躁,消失得无影无踪,整个人被化成了一股柔情,温顺谦卑地臣服于母性本能,心甘情愿地随波逐流。
下半生,原以为不过是残生苟且过。
谁知这样一个小人儿的到来,勾了勾胖胖的小手指,就让这副陈旧躯壳重新焕发了绿意,不知不觉装进了温情和满足。
想起了数年前看过的一个小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
【……
小兔子大叫:“我爱你,一直到过了小路,在远远的河那边。”
大兔子说:“我爱你,一直到过了小河,越过山的那一边。”
小兔子想,那真的好远。
他开始困了,想不出来了。
他看著树丛后面那一大片的黑夜。没有任何东西比天空更远的了。小兔子闭上了眼睛说:“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
“噢!那么远,”大兔子说,“真的非常远、非常远。”
大兔子轻轻地把小兔子放在叶子铺成的床上,低下头来亲亲他,祝他晚安。
然后,大兔子躺在小兔子的旁边,小声的微笑著说:“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再──绕回来。”】
第一次看到这个极简单又极动人的故事时,还是个单身大龄青年,被它感动得稀里哗啦。爱,这么简单,又这么一言难尽。这么触手可得,又这么远。
如努力蹦高的两条小腿,如那高悬于万里外却照拂于发肤间的月光。
那时候我想,若我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个故事也是必读书之一。我会温柔地给他(她)念这个故事,就像那只轻声道晚安的大兔子。
当妈后,当然没忘记这个可爱故事。
只不过,又多了点其它的看法。当妈,改变了我看事观物的诸多角度,角度不同自然看法也就不同。对这个小故事,也是如此。
在对这个故事的欣赏、感动的基础上,我新添的看法是:
爱,怎么去衡量?
小兔子每次被大兔子比了下去,因为大兔子手臂更长、腿更有力、跳得更高,因为大兔子见多识广、有阅历,知道那条很长很长的小路后面还有一条河,那条河后面还有一座山……
而小兔子,手臂短、腿也不够强壮,同时也不知道长到了尽头的路之后依然还有许多东西存在……
即使后来它找出了自己思维里的最大最远:天空。可是却没想到:已经都这么远了,竟然还能再绕回来!
所以每一场爱的“比试”,小兔子好像都“输”给了大兔子。
然而,即使再绕回来,小兔子表达出的爱也不比大兔子的少1毫米。
因为,他用了全力。
或许,可能,孩子给父母的爱还更深远些呢。
换句话说。
父母爱孩子,爱得辛苦。饮食起居、事无巨细,日夜的操劳和付出是对面那个目前只管坐享其成的孩子所无法比拟的。
但孩子爱父母,爱得自然。他们快快乐乐地爱着,不管你贫富贵贱、长相如何,都不管不顾地亲近你,心甘情愿地跟随你,乐意听从你的指示,努力赢得你的认可和喜欢。
来自那颗未染红尘的稚嫩心灵的爱,或许比投身世故已久成人的爱更强烈,也更纯粹些的。
所以,泰戈尔在诗句里叹:“我膜拜神,也膜拜你”。
所以,蒙特梭利在文字里感慨:“想一想,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谁一睁开眼睛就想和我们在一起的?有谁那么不怕麻烦,只因为想看看我们、亲亲我们?……这样的事在生命中又能发生几次呢?”
又有谁,仅仅是因为看到你就满心欢喜,仅仅因为你的转身离开就嚎啕大哭的呢?
还有谁……
这样的事,在生命中又能发生几次呢?
答案是:1次。
仅此一次,错过永不再来。
所以好好爱。
好好地爱眼前的这个小人儿,也好好地接收他的爱,
——以一个成人所能付出的全部真诚和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