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观察之养蛙手记

下载了“旅行青蛙”的游戏,玩了近一个礼拜,每天几次打开看看,收收三叶草,招呼下来访的蜗牛朋友,看看蛙崽有没有寄回明信片,或者看看在家里做什么。今天中午,被我发现读书的时候打瞌睡,真是辛苦,瞌睡了还读书,都没忍住睡觉。

0124......观察之养蛙手记_第1张图片
旅行青蛙

前天有想买三叶草的想法,不过当时忍住了,想想只是个佛系游戏,平常心即可。可是到了今天中午,还是没忍住,花了6元钱,买了400片三叶草口粮,换了一个搭建简易的入门级旅行帐篷,希望蛙崽可以去到更多的地方,也能够更舒适些。下午蛙崽又出去了,不知道这次去的地方会不会有些不一样。

从朋友圈以及各类文章来看,养蛙崽的人,应该以女生为主,不知道我这样的男性用户比例多少,我估计有的话,也该是为人父母者。

说起来连我自己都会奇怪,几乎不完游戏的我,也会被旅行青蛙吸引,甚至被带入情境中,把游戏中的旅行当真。说实话,游戏里的所谓旅行,哪里会有什么舒不舒服的问题。

但是游戏的情境确实让我联想到了现实中的为人父的角色。犬子正值中二的年纪,已经走出家庭依恋,开始往朋友、社会等外界去走,自我、个性已有雏形。和父母的交流变少,更多时候自己玩、做作业,或者外出玩等等。在家里呢,觉得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外出时候呢,又会觉得家里空落落的,会时常到犬子的房间做做,看看。

游戏里的蛙崽,就是现实中的犬子的隐喻。游戏创造了虚拟的情境,让我可以对这种日常、这种关系、这种情愫做自我反思,也因此把对孩子的情感,带入到游戏中。这就是游戏的高明、成功之处。

旅行青蛙给我们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养成类”游戏可以做的这么简单,但是简单的却吸引这么多人,引起这么多共鸣。我们这些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呢?

一、功能精简到不能精简

通常的做法是,会想用户需要这个,需要那个,不停的往上叠加,生怕用户因为少了某些功能不喜欢。旅行青蛙的功能可谓简单,就是收拾三叶草,购买物品,准备行囊,收取明星片,然后就没有了,刚刚好,没有多余。甚至养成了游戏中普遍有的互动,比如撒娇、游戏、对话等等,想都不用去想。

一个产品,刚开始的时候,重点做好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能够get用户的需求点就可以了,把这事情做好,后续再来考虑衍生。

二、抓住用户需求点是关键,其他可以简略

旅行青蛙的美术属于拙朴,画面就两个,青蛙呢,萌二萌二的。这都没关系,游戏抓住了现代子女养育中那种隐性的亲子关系的“痛点”:“儿行千里母担忧”,以及“亲情羁绊”。

APP通过游戏的方式,一下子把这些情愫可视化浮显出来,让你直面你曾为人子女,或者你现在为人父母的感受。通过游戏形成内在的自我对话。

而唤起内心的对话,不需要太多复杂的、糟乱的干扰。

(补充)

三、差异化争夺时间,佛系玩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0124......观察之养蛙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