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地即刻满足,背后是溺爱!

      即刻满足孩子,往往是在孩子一岁以内还算是合适的教养行为。因为那时候,孩子的需求都是吃喝拉撒睡,完全是生理性需求。随着孩子会走路了,活动范围扩大,孩子除了生理性需求,慢慢有了社会性需求,在吃喝拉撒睡之外,最常见的是“玩”加进来了。社会性需求就要考虑情境的适宜性、他人的感受。所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就不能一味地即刻满足,逐渐出现延迟满足、禁止性行为。

      比方说,孩子要买玩具,就不能一味地即刻满足,家里堆满了小汽车,可是小孩还是要买买买,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要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给孩子定规矩,一个月只能买3个玩具,如果孩子今天看好了第4个玩具,这个月的指标用完了。那就可以跟孩子说,妈妈的钱有限,这个月已经买了3个玩具,你看好了的话,就得等到下个月再买。这个时候,一定要守住规则,要能架得住孩子的哭闹,只要守住了,孩子的规则意识就慢慢建立了。这个过程中,孩子就慢慢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如果一味地即刻满足,孩子大了就不会节制自己的欲望,自私自利,为所欲为。甚至当父母不能满足他的欲望,有些孩子竟敢动刀子杀父母,真可谓惯子如杀子!

一味地即刻满足,背后是溺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再比方说,涉及危及孩子安全的插座之类的东西,就不能让孩子用金属类物品去捅。这类行为就是禁止性行为。这类底线行为父母一般都有意识,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一般也恪守得比较好。但是,关于游戏时间,如果定了规则,在规则范围内,可以即刻满足孩子,在规则之外,就要禁止,守住规则。守得好了,孩子的规则意识就建立起来了。

      如果没有延迟满足和禁止性行为,一味地满足孩子,将来肯定会闹得一地鸡毛、不可开交。因为长大了的孩子,就不仅仅是哭闹打滚的行为。他可能离家出走,也可能以死相逼,更多的可能是拿“不学习”威胁父母,这个时候,父母往往手足无措,往往是无奈和妥协。如果父母能预料今后会出现这种情况,那是断然不会娇纵孩子的。可惜的是,不少父母只顾眼前,看不得孩子哭,一味满足,自己酿下的苦果只能自己吃!

(此文思想来自我的新作《学习好其实并不难》中的《你究竟是哪一种父母?》)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味地即刻满足,背后是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