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印刷苗文
经过柏格理和杨雅各等人多年的努力,终于发明了苗文。
最近的这段时间,无论是传教士,还是同工,不仅通用苗语,还要用苗族文字写下来。如果写错了,他们会纠正,并且说出纠正的理由。如果写对了,大家会一同欢笑。经过这样反复的实验,他们的错误越来越少。
现在,他们要把这个被称为“老苗文”的文字用在教学上。之所以说是“老苗文”,就是告诉苗族,这就是你们以前的文字,不是新创的文字,后来丢失了,现在找回来了。是主帮助你们找回来的。
邰慕廉接到一项任务,重新制作《看图识字》,卡片上不仅有图画,还有所标的文字。不仅有汉语,还有苗语。柏格理和杨雅各,把精力放在《福音》一书的翻译。
对于邰慕廉来说,工作量是很大的,他要把工具、用品、食品,以及生活、生产、自然的物种和现象,全部画成图画,作为教材。挂在黑板上,让学生看图识字。
他们大概算了一下,大约有两百张图片。
柏格理问邰慕廉,多长时间可以画完。
邰慕廉说,我准备画成彩色的,尽可能画细致一点,使人一目了然。这就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如果一天画两幅的话,估计要三个多月的时间。
柏格理摇了摇头,三个月的时间太长了。能不能在一个月之内完成任务,如果人手不够,可以找学生、同工协助。我和杨雅各翻译《福音》,也争取在一个月内完成。我还争取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写完一本名为《日食和月食》的小册子,并把它用中文印了出来,目的是宣传日蚀月蚀的原理。
邰慕廉说,找人协助,最多是写点文字,那是很快的事。难就难在绘画上,时间都花费在这上面。
柏格理说:“有两个学生,我看还是不错的,他们是杨芝和吴纯性。我看见杨芝画过草药的插图,画得很像的。可以叫他来画。你画草稿,他勾勒,你再上色,这样就快很多。还有,吴纯性也跟杨芝画过插图,都叫他们来试试。我们的很多工作,都要交给他们完成,不能事必躬亲。
邰慕廉说:“这项工作很重要,也很有意义。要知道,或许这是中国第一个双语教育。我还想,如果画好了,不仅可以作为挂图,还可以通过制版,印成课本。那么,我们对苗族的普及教育,又上了一层楼。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柏格理说:“是的,我们在这里所做的事,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这样的事,必定对乌蒙山区,对苗族,甚至对中国产生影响。现在,一提起石门坎,世界都知道。知道我们在这里搞教育,搞文化,搞医疗,知道我们正在做的每一件平凡的事。以后还会知道,你画了《看图识字》,还是彩色的。”
邰慕廉说:“我不值一提,客观地说,如果没有你,也就没有我。回想二十多年前,在昭通的时候,我临阵脱逃。苏格拉底说过,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如果没有你的坚持,就没有以后的昭通,就没有今天的石门坎。所以,你才是真正的功臣。”
柏格理说:“为主蒙恩,我们只是主的奴仆,一切都是主的安排。很高兴的是,你和我,经过多少磨难,终于走到今天。”
邰慕名廉说:“好吧,我答应你,一个月内完成。这次我们又来挑战,你也在一个月内,完成对《福音》一书的翻译。”
“一言为定。”柏格理握住邰慕廉的手。
邰慕廉成立了一个美术小组,招收了十多个喜欢画画的人,其中有王玉杰、杨芝、吴纯性、王明基等人,分为两组,一组是美术,一组是书法。所谓书法,就是正楷字,根据中国传统楷书,写出规矩的汉字,以便在图画上标出文字。
正如柏格理所说,杨芝的绘画写实能力相对较强,他画什么物体,都像模像样。只是在构图上,在繁简上,在线条的美观上还有待提高。邰慕廉给他一说,他立即领悟,后来越画越好。吴纯性的书法也不错,他的提高,得益于王玉杰。王玉杰是老师,书法是一流的。王明基呢,尽管画画书法不行,但是他很会做实际工作。他会在纸上打好格子,使得王玉杰、吴纯性好写字。他会把邰慕廉勾勒好的图画,将铅笔印很仔细地擦掉。
他们的工作进展很快,一个月的时间,竟然画了312张。每一张的色彩线条都很漂亮,柏格理看了爱不释手。
柏格理的《福音》一书也翻译完了,现在,他迫不及待要送去印刷。柏格理安排王树德、杨雅各具体办这件事。
他们在昭通找了一家印刷厂,这家厂的条件很差。
到印刷厂后,必须重做苗文铅字。通过刻制苗文子模,再做成母模,然后字模浇铸成型,便有了苗文铅字。然后再进行排版,印刷。
对于印刷工人来说,他们所见的苗文每个字的样子都是差不多,他们区别不出,更认不出。因此,在排版时经常搞错。尽管王树德和杨雅各与柏格理共同研究发明了苗文,但是他们并不是很熟,样稿印刷出来,交给柏格理看,错误连篇。
现在,柏格理不得不介入这件事,他们三人,放下其他工作,全部投入到捡字、排版的具体工作中。印刷厂的排版师傅,也只是他们下面的熟练工。
经过两个多月日夜工作,第一版的苗文《福音》总算完成了,经再次检查,没有一个字是错误的。
第一次印刷,他们印了2000本,投入市场后,很快就销售一空。
这个老苗文很好学,也很好辨认,很有规律性。只要知道基本方法,拿起来就能读就能认就能写。这样的书,不仅识字的苗族小孩需要,甚至一些大人也要买。他们手捧着这本书,激动得满眼泪花。他们说,我们祖先的苗文找回来了。
第一版销售完后,王树德建议再印5000本,以满足市场需求。
柏格理想了想,对王树德说,5000本仍然满足不了需求。根据第一次销售情况来看,我们至少还应该印刷20000本。但是,不是在这里印,而是去日本印。这里的印刷质量、纸张、版式、装帧,根本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我们要做就要做得更好。我们商量一下,你和杨雅各到日本去,去印刷高质量的书本,争取半年时间完成。
惹蓝从凉山回来了。她没有在昭通停留,直接赶到石门坎。
当她走进五磅小屋时,柏格理和埃玛以及孩子们正在吃晚餐。埃玛看见惹蓝进了家,立即站起来,伸开双臂,紧紧抱住扑在她身上的惹蓝。
她们高兴的情绪无法表述,柏格理在一旁微笑着。
吃饭时,惹蓝告诉柏格理,她已经与哲土司成婚了。她准备留在凉山,开辟凉山,建立学校教会。
看着惹蓝成熟的脸庞和理智的决定,柏格理无比高兴。
回想起惹蓝过去的点点滴滴,柏格理没有想到惹蓝改变得这么好,这么快。想当初,惹蓝是个不谙世事的部落女孩,现在成了有文化有思想的基督教同工。这样的转变,是上帝的安排。
柏格理说,你都结婚了,安荣之还在等待着你的答复呢。
惹蓝说,其实安荣之也是个不错的人。只是他迟迟没有信教,就凭这一点,他就不是我最合适的选择。上次在石门坎运动会上,我对他已有交待。
柏格理又问,这次回来,除了告诉我这些事外,还有什么事需要我协助的。
惹蓝说,当然有。
她说,在去凉山半年多的时间里,她跑了一百多个村寨,其中有哲土司的部落,也有惹黑的部落,还有其他土司的部落。她向这些诺苏人介绍了耶稣基督,传递了福音。据初步统计,有60多个村寨愿意信仰耶稣基督。另外,还有很多青年人想读书识字。现在,惹蓝最需要的是彝族同工,以及愿意到凉山去教学的老师,还有大量的教学器材,传教的书籍。
柏格理听了很高兴,这是他过去想做,没有做成的事。当年,当他冒险闯入凉山时,就想在凉山建立教堂兴办学校。以后因为苗族的来访,柏格理把工作重点全部放在这上面,凉山的事也就放了下来。现在,惹蓝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在前一阶段对同工的培训中,有几个是彝族同工,现在这些人留在昭通传教。柏格理想,他再回到昭通,在那里耽误两个月的时间,再办一个培训班,以彝族青年为主,学成以后到凉山开展工作。初步确定第一期为十人。至于教材和书籍,着手准备,应该不是问题。
惹蓝听到柏格理的这一想法后,很是高兴。她在石门坎住了两天,然后便与柏格理一同去了昭通。
在昭通主持工作的是张道惠牧师,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显得有些为难。
张道惠说,对彝族同工的培训应该不是问题。众所周知,凉山是极其蛮荒的地方,生活艰苦不说,也有很多危险因素。只怕是没有人愿意到那里去办学传教。
柏格理说,这方面他也考虑过,但是要相信彝族同工,相信他们愿意为耶稣基督献身。在举办这个培训班时我给他们说明,不愿去的人不勉强,愿意去的人要鼓励和支持。
第一天的培训课是柏格理亲自上的,有十多个同工参加了这次培训。他们大概知道这次培训的目的,他们并不知道有谁会到凉山去。
晚上,当柏格理和惹蓝走进教室,同工们起立向柏格理致敬。
惹蓝首先介绍了凉山的情况,包括几个方面,生活与生产,历史与文化,以及现在诺苏人的迫切愿望。惹蓝讲得很细致,也很有感情,她希望凉山能通过同工们的加入和努力,得到根本的改变。柏格理发言时,他着重讲了自己为什么要到中国来,讲到了李文斯顿对自己的影响,讲到自己在昭通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也讲到了现在取得的成果。柏格理说:“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请常常保持着你心里的光,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这光走出黑暗。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的理想抱负应该是为主荣耀。因为我们信仰基督,就应该为主奉献我们的一切,包括生命。现在,凉山需要我们去,需要我们把神的福音传到那里去,需要让那里的人得到神的引导,需要使他们得到教育,使他们脱离贫穷与落后。对于我来说,可以说不远万里从英国来到中国,来到中国最贫穷的地方。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到凉山去呢,在那里发出我们的光和热。”
柏格理看看惹蓝,对大家说:“惹蓝大家都很熟悉,她是从凉山来的,现在已经融入了昭通城镇的生活。在这里,她还有一个男友,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安荣之。这是一个有钱有势的土目。但是惹蓝没有选择在这里生活,而是选择回到凉山,选择嫁给凉山的一个土司。她把她的生活完全与传送福音结合起来,她是我们基督徒的榜样,为我们的信仰而献身。”
柏格理的这番话,在同工中间引起很大反响。尤其是惹蓝的例子,更是说明了很多。
培训结束后,有12个同工自愿到凉山去,开辟新的地域。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