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从大明百姓和基层的角度看大明的倒下|《显微镜下的大明》

“苛政猛于虎”,是大家都知道的一词,但是怎样的苛政,怎样的猛于虎,我们现代人一时无法得知,只知道苛捐杂税逼得百姓宁与老虎夺食,也不想回去受盘剥。

虽然苛政猛于虎的词不是因明朝而来,但大明的赋税之重也是众所周知,还有官僚的贪腐之重,底层百姓的生活之艰辛,也可以用来解释这一词。

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用六个埋没在历史里的案例,呈现底层百姓生活和基层官府的运作,可以让我们一窥究竟,是怎样的苛捐杂税,让百姓没了生路。


见微知著,从大明百姓和基层的角度看大明的倒下|《显微镜下的大明》_第1张图片

这六个案例,并不是虚构,而是作者马伯庸根据大量的史料和考据,还原的真实事件。这几个案例,都是小人物小事件。但恰恰是这些普通人的例子,更能看到当时底层的民生,官场生态,从而看到大明朝的基石是怎样腐朽的。

《徽州丝绢案始末》里,一场持续十年的纷争,起因是一个叫帅嘉谟的人,发现徽州府下的歙县,每年要单独缴纳“人丁丝绢”税,追查下去,这是笔冤枉税,歙县已经交了两百多年。

事情被递交上去,因为涉及到各方利益,然后步步演变,层层发酵,互相推诿扯皮,中间牵扯六县百姓,乡绅乡宦,巡按巡抚,甚至尚书,还有此事导致的民乱。

整个经过,一波已经不止三折,从“夏税生丝”税到“人丁丝绢”税,核算时还牵涉了生丝,夏麦,田亩折算银两,又拉扯出了几部兵备道的兵晌银,来来回回的案情,夹杂了民间各路能量、官府势力,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实在是赋税一事,牵扯到太多部门,被不少部门做了手脚,又有历史遗留惯例,夹缠不清。直至最后结果的一锤定音,也是各方利益平衡妥协的结果,并没有查出问题源头,更不用说解决问题了。

一个小小的丝绢案,就可看出赋税之乱象,各官府的混乱。在文中除了这几个税目属正税外,还有其他的很多杂税隐形税,甚至连押送税银,以及途中的扛解,损耗,补平等,都由百姓承担,还有徭役,说白了就是百姓按官府指派轮流当免费工。

百姓觉得生活不易,也不要想着跑到别处或逃避,因为明朝的户籍管理,杜绝了这一可能。明朝的户帖,鱼鳞册,将每户的田产、牲畜等财产与人丁一一登记。想要迁往别处,几乎不可能,没了户帖就成了”黑户“,哪里都无法落脚。

在《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里,讲的黄册的前后来历。就是户帖鱼鳞册的高级版本,信息更全,管控更严,十年攒造一次。因为它与徭役赋税多少直接挂钩,更能看到官僚如何贪婪吸血,百姓不堪其负。

从最小的里长,到小吏甚至县府,登记黄册,一勾一划,一增一减,可做的手脚太多了,造成财产和人丁的不同,影响每户承担的徭役赋税,可以说他们的笔,关乎每户百姓的生存。于是富者会贿赂握笔的人,更改自己的财产数额,隐匿田产,谎报人丁。

造假手法多样,而且每个手段还有行话:死寄、活洒、花分子户、全不过割、虚悬、埋没……还有很多手段,上下沆瀣一气,成为一个利益链条,大明还有个专门的名字称这现象,叫“团局造册”。

最底层的贫户和老实人,没法也没钱打点,除了自己的徭役赋税,还要被承担原该别人承担的,最后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到了大明后期,普通百姓被剥削得更惨,因为黄册数据有误,会被退回“驳查”,数据有误需要罚款,叫“驳费”。这又多了收取费用的名目,原应该官吏承担的费用,又被摊派在普通百姓头上。从底层到黄册几次驳查到最后入库,经了多少手,肥了多少人,而这买单的还是百姓。 为了活下去,百姓只能偷逃,成为没有户籍的流民。

不是没有人看出问题,但是一旦改变就要触及很多人的利益,既得利益者一点不想改变,谁管它大厦是不是将倾呢。

做百姓苦,做官也要讲究“为官之道”,各官级各官府之间很微妙。做官不仅为政,还要懂得官场暗规则,还要擅于领会上峰和各份书文往来背后的未尽之语。

《婺源龙脉保卫战》中,婺源几任知县,处理龙脉案,有委屈求全调解处理的,有明哲保身不沾手的,也有雷厉风行实干的,还有给自己刷政绩的,这件案子持续了六十年,来来去去经历了多位知县。

《杨干院律政风云》里,一个都纲,只是从九品的芝麻官,只掌管一个县府的宗教事务,却搅得一件有了定论的案子,数次翻案,反复起风波,一审再审。因为他深知官场规则,利用规则漏洞让形势利于自己,同时几次贿赂收买官吏,让官府偏向自己。

巡按刘乾亨,接到苦主罗家的状诉,并不是亲自审理,而是转交异地处理。这样一来,既审了案子,又保护了自己,同时威慑了下级。案件最后,由都察院发布处理意见,但是批语细细品读,背后大有深意。如果不是一定的巧合,罗家这官司,胜负其实难料。

《彭县小吏舞弊案》和《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里,百姓毫无话语权,只能任人鱼肉,任人宰割。从这小小的案子里看出,胥吏的贪腐行事,上层官员的政治博弈,已是常态。

由此见微知著,官场生态是一片乱象。最后承担苦果的,还是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

老话说“民不与官斗”,这是百姓在一次次的血和痛中悟出的生存之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哪怕是个清廉官府,都会有大量的外来收入。

这几个真实历史案例里,我们见到这个大明,已经从根子上腐朽了,内里也早已被蛀空,从上到下,积重难返,内外交患下轰然倒下。


在这个王朝治下的每一个人——你能想象吗,几乎每一个人——后湖黄册库都记得,大明都记得。

……几乎所有曾在这片土地生活过的大明子民,都在这座库房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是文中黄册库案例里的一段话,让我怔怔半晌。大明灭亡了,那些记载在黄册上的名字,也曾是有血有肉,鲜活的生命,也一并消散在历史里。

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感谢作者将六段复杂的历史,从繁杂晦涩的史料里挖出来,又深入浅出精彩呈现给我们。每个案例,峰回路转的波折,让人看得舍不得丢下,但是看完后,又不由得回味,都说以史为鉴,话好说,事难做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见微知著,从大明百姓和基层的角度看大明的倒下|《显微镜下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