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排序算法的原理如下:
代码:
#coding: utf-8
def bubble_sort(alist):
''' 列表的长度'''
n = len(alist)
for j in range(n-1):
'''j:是从 0 ~ n-2 第一个到倒数第二个'''
for i in range(0,n-1-j):
'''每次比较都减去上次比较的次数'''
if alist[i] > alist[i+1]:
'''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大,则交换位置'''
alist[i], alist[i+1] = alist[i+1], alist[i]
if __name__=="__main__":
ls = [12,45,13,65,11,78,56,125,123]
print(ls)
bubble_sort(ls)
print(ls)
分类 | 排序算法 |
---|---|
数据结构 | 数组 |
最坏时间复杂度 | О(n²) |
最优时间复杂度 | О(n²)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О(n²) |
最坏空间复杂度 | О(n) total, O(1) auxiliary |
选择排序的示例动画。红色表示当前最小值,黄色表示已排序序列,蓝色表示当前位置。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选择排序的主要优点与数据移动有关。如果某个元素位于正确的最终位置上,则它不会被移动。选择排序每次交换一对元素,它们当中至少有一个将被移到其最终位置上,因此对{\displaystyle n}个元素的表进行排序总共进行至多{\displaystyle n-1}次交换。在所有的完全依靠交换去移动元素的排序方法中,选择排序属于非常好的一种。
代码
#coding: utf-8
def select_sort(alist):
n = len(alist)
"""从0~n-2 到倒数第二个"""
for i in range(n-1):
min_index = i # 最小数的下标赋值
"""从最小数的位置到末尾选出最小的数"""
for j in range(i+1,n):
"""从后面的数中找到比最小数还小,则把位置赋值给 min_index"""
if alist[j] < alist[min_index]:
min_index = j
if min_index != i:
alist[i], alist[min_index] = alist[min_index], alist[i]
if __name__=="__main__":
alist = [12,34,64,23,7,86,37,39]
print(alist)
select_sort(alist)
print(alist)
使用插入排序为一列数字进行排序的过程 |
|
分类 | 排序算法 |
---|---|
数据结构 | 数组 |
最坏时间复杂度 | {\displaystyle O(n^{2})} |
最优时间复杂度 | {\displaystyle O(n)}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displaystyle O(n^{2})} |
最坏空间复杂度 | 总共{\displaystyle O(n)} ,需要辅助空间{\displaystyle O(1)} |
使用插入排序为一列数字进行排序的过程
插入排序(英语:Insertion Sort)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构建有序序列,对于未排序数据,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插入排序在实现上,通常采用in-place排序(即只需用到{\displaystyle O(1)}的额外空间的排序),因而在从后向前扫描过程中,需要反复把已排序元素逐步向后挪位,为最新元素提供插入空间。
具体算法描述如下:
代码
#coding: utf-8
def insert_sort(alist):
n = len(alist)
#从右边的元素取多少个元素进行这个过程"""
for j in range(1, n):
# j = [1, 2, 3, 4,....n-1]
# i 代表的是内层循环的起始值
i=j
while i > 0: # 从右边的无序序列中取出第一个数,即 i 的位置, 然后将其插入到前面的位置中
if alist[i] < alist[i - 1]: # 后面的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 则交换位置
alist[i], alist[i - 1] = alist[i - 1], alist[i]
i -= 1
else:
break
if __name__=="__main__":
alist = [12,34,64,23,7,86,37,39]
print(alist)
shell_sort(alist)
print(alist)
以23, 10, 4, 1的步长序列进行希尔排序。 |
|
分类 | 排序算法 |
---|---|
数据结构 | 数组 |
最坏时间复杂度 | 根据步长序列的不同而不同。已知最好的:{\displaystyle O(n\log ^{2}n)} |
最优时间复杂度 | O(n)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根据步长序列的不同而不同。 |
最坏空间复杂度 | O(n) |
希尔排序算法彩条
希尔排序,也称递减增量排序算法,是插入排序的一种更高效的改进版本。希尔排序是非稳定排序算法。
希尔排序是基于插入排序的以下两点性质而提出改进方法的:
例如,假设有这样一组数[ 13 14 94 33 82 25 59 94 65 23 45 27 73 25 39 10 ],如果我们以步长为5开始进行排序,我们可以通过将这列表放在有5列的表中来更好地描述算法,这样他们就应该看起来是这样:
13 14 94 33 82 25 59 94 65 23 45 27 73 25 39 10
然后我们对每列进行排序:
10 14 73 25 23 13 27 94 33 39 25 59 94 65 82 45
将上述四行数字,依序接在一起时我们得到:[ 10 14 73 25 23 13 27 94 33 39 25 59 94 65 82 45 ].这时10已经移至正确位置了,然后再以3为步长进行排序:
10 14 73 25 23 13 27 94 33 39 25 59 94 65 82 45
排序之后变为:
10 14 13 25 23 33 27 25 59 39 65 73 45 94 82 94
最后以1步长进行排序(此时就是简单的插入排序了)。
代码
#coding: utf-8
def shell_sort(alist):
n = len(alist)
gap = n //2
# 步长 gap 折半
#从右边的元素取多少个元素进行这个过程"""
while gap > 0: # 循环 gap ~ 1
for j in range(gap, n):
# j = [gap, gap+1, gap+2, .... n-1]
# i 代表的是内层循环的起始值
i=j
while i > 0: # 从右边的无序序列中取出第一个数,即 i 的位置, 然后将其插入到前面的位置中
if alist[i] < alist[i - gap]: # 后面的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 则交换位置
alist[i], alist[i - gap] = alist[i - gap ], alist[i]
i -= gap
else:
break
gap //= 2
if __name__=="__main__":
alist = [12,34,64,23,7,86,37,39]
print(alist)
shell_sort(alist)
print(alist)
使用快速排序法对一列数字进行排序的过程 |
|
分类 | 排序算法 |
---|---|
数据结构 | 不定 |
最坏时间复杂度 | {\displaystyle \Theta (n^{2})} |
最优时间复杂度 | {\displaystyle \Theta (n\log n)}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displaystyle \Theta (n\log n)} |
最坏空间复杂度 | 根据实现的方式不同而不同 |
快速排序(英语:Quicksort),又称划分交换排序(partition-exchange sort),简称快排,一种排序算法,最早由东尼·霍尔提出。在平均状况下,排序{\displaystyle n}个项目要{\displaystyle \ O(n\log n)}(大O符号)次比较。在最坏状况下则需要{\displaystyle O(n^{2})}次比较,但这种状况并不常见。事实上,快速排序{\displaystyle \Theta (n\log n)}通常明显比其他算法更快,因为它的内部循环(inner loop)可以在大部分的架构上很有效率地达成。
步骤为:
递归到最底部时,数列的大小是零或一,也就是已经排序好了。这个算法一定会结束,因为在每次的迭代(iteration)中,它至少会把一个元素摆到它最后的位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