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好不好,喝过才知道

前些天跟朋友小聚。席间,好友在介绍我的时候,提到了我的职业,提到了我工作的微信公号,“你们晚上发的那个栏目,我以前老看,现在不怎么看了。”“那说明你成熟了。”我俩的对话,引来一阵笑声。

朋友提及的,是我们的一个品牌栏目,刊发的基本是以“青春、梦想、奋斗”为主题的励志文章。对,就是所谓的心灵鸡汤。

我想,假如要给所有的微信文章分下类,那么,心灵鸡汤一定是绕不过的大块头。事实上,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周边人跟我评价我们推送的鸡汤文。

记得刚做微信不久,我有次在地铁上接到一个青海的陌生手机来电。本以为是骚扰电话,但对方连续拨打,于是我就接了。对方一开口就叫出了我的姓名和职业,让我吃惊不少。原来,他是青海某部队的一名宣传干事,来电意图是想问我们每天的那段早安语来自哪里,因为他们领导让他每天要把那段话放到单位门口的电子屏上。这位“可怜”的小同志,竟然没有关注他们领导关注的微信公号?!我耐心地跟他做了解释,那段话就在我们每天清晨那条推送的末尾……

说真的,这个意外的电话,让正处于转型初期的我增加了不少信心。我至今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找到我手机号码的,而且,我觉得那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做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做编辑记者多年,采访人无数,却少有回音。在这个媒体“写谁谁都不看”的年代,我竟接到一位遥远的陌生读者来电,真是别提多激动了。

我曾把这个经历讲给很多人听,有人表示认同,也有人微笑不语,但最直接的一位仁兄是这样讲的,“这位领导这么爱读鸡汤,真够弱智的。”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果然,我在辩论过程中发现:他并没怎么看过我们的推文。

关于鸡汤文,我的态度是,既不要趋之若鹜,也不要嗤之以鼻,而是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可否认,如今微信上的鸡汤文,质量参差不齐,生编硬造、生拉硬拽的“毒鸡汤”不少,但确实也有不少娓娓道来、反映现实的佳作。就像很多老记者经常强调的那句“写人物要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一样,我们在挑选文章时,也非常注重其与社会现实的贴切程度。“只要咬牙坚持,就一定能成功”之类的骗人鬼话、套路之作,小编自己都不信,怎能拿来糊弄粉丝?

又如我们在选择早安语的时候,最强调的一个标准是:走心。何谓走心?我的体会是:走心,不需要大段排比、对仗工整的华丽辞藻,而是需要朋友谈心一样的朴实话语。很简单,把这段话读给自己听,能不能听得完、听得进?如果自己都不爱听,那粉丝怎么会读的下去?这年头,千万不要觉得别人比自己傻!

似乎扯远了,还是回归正题。对于鸡汤文,有人喜欢,有人厌烦,这本十分正常。不过,现实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听及“鸡汤”二字便唯恐避之不及,满脸鄙夷,好似读鸡汤会使其跌好大的份儿。其实,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跟那位与我辩论的仁兄一样,根本就不曾读过几篇心灵鸡汤。至于其“鸡汤有毒”的刻板印象从何而来,我想大致有两种原因:或人云亦云,或以偏概全。有人听过一些移民国外者的生活窘事,便断言出国的人都是在打工吃苦;有人因买保险上过当,就断言卖保险的都是骗子……类似例子不胜枚举,对此,只需强调一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鞋子合不合脚,要穿过才知道。“鸡汤”有没有营养,要读过才知道。

当年我考研成功后,很多同学找我取经。我每次分享心得的最后,总会附上一句:最好的学习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十多年过去了,我仍坚持这一观点,对于其他人、其他事,不排斥、不盲从。

你可能感兴趣的:(鸡汤好不好,喝过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