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史话·第二辑(410)下宫之役其十:宗族内变引发的祸乱

兼抑之风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国内君臣之间的紧张关系,参与鞍之战的郤克、士燮和栾书都心知肚明,因此都不约而同地把功劳推让给别人,其用意就是不想让自己的宗族成为出头鸟。这种局面之下,赵同、赵括哪怕是再莽撞,恐怕也不会不知道其中的端倪。但问题是,此时的各大宗族所要做的已经不仅仅是压低自己的身段了,而是要故意逗引他人出头,这其中最大的搅局者就是身为下军将的栾书。

栾书是一个与赵盾有着同样野心的人,可他的政治手段却似乎要比赵盾更加狠毒,赵盾所要的或许只是把敌对势力排挤出去,而栾书却是在寻求踏着他人的尸骨获取权势。当然这也并不是栾书心术不正,只是处在这种局势之下,排挤对手已经无法保证自身的安全了,只能斩草除根。关于栾书的事迹,在此后我们会不断提到,这里就不做论述了。

从邲之战时的安排我们可以得知,当时晋国只有三军六卿的体制,即便是算上三军六大夫,整个内阁也只有十二个人的编制。可争夺内阁入场券的人数却远大于此,光是赵氏就有不少于四个人想进入内阁,其他宗族即便没有赵氏这么大的体量,人数也不会少太多。卿位空缺少,觊觎卿位的家族和人数多,狼多肉少僧多粥少,要想保证自己宗族有足够多的人进入权力中枢,清理其他强卿家族也就势不可免了。

但话又说回来了,这些也都只能表明当时的紧张局势,无论是晋景公还是其他的卿族,虽然都有着共同的认知,但他们都并没有特定的目标。也就是说这场政治变局中,所有人都是盲目的,只要赵氏宗族能够精诚一致,共同对外,首先遭逢祸难的也不一定就是赵氏。外部矛盾并不可怕,外忧之下生出内患,这才是最可怕的。可偏偏赵氏宗族内部就矛盾重重,互相倾轧,这就给外部提供了机会。

赵氏的内部矛盾,主要就发生在赵朔和赵括之间,他们所争夺的,是赵氏大宗宗主的实权。我们知道,赵氏的始封之君是赵夙,在晋献公时期获得了耿县的封邑。赵衰本是家中幼子,没有宗族的继承权,但是因为他在晋文公时期身份显赫,因此赵夙就把赵氏宗主的位置让给了赵衰,而他的子孙赵共孟、赵穿,以及赵穿之子赵旃就成了赵氏卿族的侧室。

晋国史话·第二辑(410)下宫之役其十:宗族内变引发的祸乱_第1张图片
赵氏宗族关系

事情到了赵衰这里就变得复杂了,赵衰在随重耳流亡的初期,娶了戎狄女子生子赵盾,回国后又娶了文公的姊妹君姬氏,生子赵同、赵括、赵婴。据说在确立赵氏宗主时,君姬氏谦让叔隗,让其做了嫡夫人,而赵盾也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但这恐怕也是有苦衷的,我们知道,赵同三兄弟出生于文公归国之后,在赵衰死时这三个人最多也就是十岁上下,如此幼弱的孩子显然是难以执掌家事的,为了赵氏的长远发展,显然也只能让赵盾成为嫡子。

赵盾对自己的这三个弟弟也算是关爱有加,成公时期确立假公族时,赵盾出于私爱,让赵括成了公族大夫,而自己却退为公行。他的本意是好的,但却为后来赵氏内部的矛盾埋下了祸根。因为赵括成为公族大夫实际上表明了,在法律上赵括才是赵氏宗主,赵盾以及他的子孙也只能是侧室。这个问题在赵盾执政时还不明显,毕竟赵盾是他们的哥哥,而且执掌晋政功勋卓著,兄弟们也不会打他的主意,可赵盾死后这个问题就开始显现了。

赵氏宗主之争


赵盾死后,赵朔受郤缺举荐为卿,又娶了成公的女儿赵庄姬,成了赵氏的实际宗主。赵朔无论从辈分还是年龄来讲,都要低于赵同赵括兄弟,但因为他是赵盾的长子,赵同赵括起初对这个安排也没有什么异议。但后来双方政治立场和主张的不同,却让同为赵氏的叔侄之间产生了隔阂。赵同赵括一直主张延续赵盾的路线,与郤氏、先氏走的近,而抵触荀氏和栾氏,在邲之战中他们就一直与作为中军主将的荀林父对着干。

而赵朔则不同,他的政治立场更加灵活,在认识到栾氏和荀氏必然崛起的现实之后,他选择了与荀氏和栾氏靠近的路线。在对待先氏灭亡一事上,二者也有分歧,赵朔身居六卿,不愿替先氏说话,这也引发了赵同赵括的不满。赵朔在邲之战后就不见于经传,据推测他可能是死于景公七年到十三年(593-587BC)之间,彼时其只有三十多岁,死因也不明确,如果结合前后的事情的发展来看,不排除其死于赵氏内斗的可能。

赵朔死后留下了一个尚未成年的幼子赵武,这就让赵庄姬慌了神。若要是在赵氏内部和睦的情况下,赵庄姬也不至于如此,偏偏此时赵氏内争不断,这就让赵武的地位显得岌岌可危了。我们知道,从法律上讲,身为公族大夫的赵括才是名义上的赵氏宗主。赵朔能够取得实际宗主地位,靠的是赵盾的威望功勋,其各方面的条件与赵括相比并不占优势。可如今赵朔也英年早逝,年幼的赵武怎么可能服的住他那些骄纵惯了的爷爷们?可以说赵氏宗主地位回归赵括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可赵庄姬却不是认命的人,为了能够保住赵武的宗主地位,她什么事情都敢做,赵庄姬起初的想法是寄希望于赵盾的另一个弟弟赵婴。史料上关于赵婴的记载很少,但从这为数不多的记载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不同于赵同赵括的骄纵,赵婴为人要谦和谨慎的多。在邲之战时,楚庄王诈和,荀林父派了赵旃和魏锜到楚军营中请和。当时人们就料到这两个人请和必然会引发战争,于是就想提早设防备,但却遭到了先毂的阻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士会领导的上军和赵婴所统帅的中军一部提早做好了布置,最后免于在混乱中倾覆。

从这个角度上看,赵婴不仅比赵同赵括更有大局观,在谋划布局方面比他的侄儿赵朔也高明不少,在很多事情上他都能提前做好通盘的打算。在宗主之位的争夺上,他并没有选择站在自己这两个哥哥一面,反而支持赵庄姬扶持赵武,这恐怕也是有他的打算的。赵同赵括过于莽撞轻率,在他们的领导下,很可能会让整个赵氏都陷于危难之中。

赵婴的这个选择虽然是为了整个赵氏的长远发展考虑,但也因此受到了赵同赵括的攻击。到景公十三年(587BC)冬,赵同赵括就以赵婴与赵庄姬通奸为由,将其驱逐到了齐国。赵婴与赵庄姬通奸的事情很可能是确有其事的,但他们驱逐赵婴的真正原因却是为了斩断赵庄姬的智囊,从而为夺取赵氏宗主之位铺平道路。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局势开始变得对赵庄姬和赵武母子不利起来。为了挽回败局,赵庄姬只好借助外力,联合了与赵朔交好的栾氏和郤氏,向景公告发赵同赵括谋乱,从而把赵氏内部的权力争夺,演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家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晋国史话·第二辑(410)下宫之役其十:宗族内变引发的祸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