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rtian》:On your face, Neil Armstrong.

最近这几年,geek和文艺青年这两个群体,很多时候被影视作品里的cliche所硬生生地割裂开来。而实际上,这两种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互相重叠的,毕竟都是nerd嘛。《The Martian》所做的,就是在一部电影里,把两种趣味融合在一起。


无论是远古的《2001:太空漫游》,还是到这两年的《Gravity》、《Interstella》,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想把一个科幻故事设定在一个相对「硬核」的太空环境下,那么这个故事一般就不太可能是一个很符合世俗戏剧审美的故事。毕竟在严肃的科幻里,我们探讨的更多的,还是在太空中人类所面临的新环境、人类在太空中的变化这样的东西。如果我们要演一出很传统的戏,又何必设置一个大部分观众都搞不懂其「性感」在哪的太空环境呢?

但《The Martian》最宝贵的意义就在于此,相对于以往那些相对「硬核」的科幻电影中,创作者更倾向于把太空中的人类从地球世界中剥离出来,《The Martian》虽然名字叫「火星人」,但它实际上完全讲的是100%的纯正地球故事。它把冷硬的Geek趣味和火热的人文情怀结合在了一起,并且至少从我的角度看过去,结合得非常温暖。


关于制作

要理解《The Martian》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将其和《The Moon》放在一起看。(没看过《The Moon》的朋友,该片现在在iTunes Store上有活动,仅需5元,租借仅需3元。)

如果说《The Moon》讲的是进入太空、登上月球,和传统的人类社会完全绝缘,身边唯一的带有人类文明气息的事物是一个计算机AI,被流放的孤独故事。那么《The Martian》讲的是即使被丢在比月球远得多的火星,Matt Damon仍然是一个和地球有着紧密联系的风筝,他就像手持那本传说中的「美国护照」,有全人类做他的坚强后盾,不惜一切成本也要把他救回来的人类文明英雄主义故事。

《The Martian》之中,贯穿全片的是浓重的人文气息,无论是第一株土豆苗在火星上发芽,还是通过Pathfinder火星探测器和地球取得联系,一起商讨求生计划,还是从头到尾都没有停止过的各种段子,都在试图用人类的温情,点亮火星这个在科幻设定中距离地球不远不近的空间。


视觉上《The Martian》其实和《Gravity》、《Interstellar》没什么很大的区别,目前技术水准在这样一个水平上,《Gravity》开了一个头,后面的影片只要资金下到位了,基本也就是这个水平。

其实单纯地讲导演能力,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在这一点上多么极度出色的电影,至少我觉得在影片细节上,还有很多粗糙的,值得打磨的地方。故事的整体节奏也讲得稍微有点急促了。


关于科幻设定

这么多年过去了,其实我相信对于大多数的好莱坞科幻影视作品,困难的部分已经不是找一个科学顾问,来给作品中间的各种科幻细节把关,保证其科学性了。困难的地方应该是在于,在科学现实的条条框框全部加上去之后,编剧和导演如何「戴着镣铐跳舞」,如何在严格的科幻背景下设置戏剧冲突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The Martian》至少在我看来还没有过于弱智的硬伤,我个人存疑的地方目前有以下几个:

1.一个火星基地,居然只有一套完全暴露在室外的,非常脆弱的通讯设备而没有备用的。而且1996年发射的体积很小的Pathfinder探测器上就有通讯设备,火星车上居然也没有装备。

2.当气压舱漏气并炸飞之后,种植着土豆的舱内,水全部因为火星上的低温冻结了。然而火星上气压这么低,难道不会一瞬间全部升华吗?

3.在真空环境下把宇航服扎破,你确定不会一瞬间就因为气压骤降,血液沸腾而死?还能在外太空停留那么久?


关于音乐

《The Martian》最大的亮点,没有之一,应该就是贯穿电影始终的disco音乐了。

还记得《Gravity》中那个缓慢划过地平线,没有任何声音,然后微弱的无线电嘈杂缓慢传入的长镜头吗?在外太空声音表现艺术上,《The Martian》站在了《Gravity》的对面。这种进化其实很令人惊讶,毕竟仅仅是两年之前,我们还在赞叹《Gravity》中所表现的外太空中的「安静艺术」,这一次,以截然相反的形式,又是一次声音艺术的巅峰。

影片中间那段Hermes号上的5个宇航员决定要利用弹弓效应返回火星之后,一段disco切进来,然后几个快速的从地球、Hermes和火星之间的转场。那段戏,看得我热泪盈眶。影片最后,《I will survive》的旋律响起,我又泪目了。

如何体现人类文明的结晶——艺术,可以随着人类的脚步走到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没有比音乐更好的方式了。


关于Matt Damon

我还有印象的最近的Matt Damon出演主角的电影,应该是《Promised Land》,他的表现,非常一般。而在《Interstellar》里的表现,也很难说多么出色。

而这一次,我单独把Matt Damon拿来当一个版块来谈,足以证明我对他在《The Martian》里的表现之惊喜。他从他的第一场戏,从沙暴中醒来,进到火星基地内处理伤口那场戏,就已经totally get me了。这场戏的水平在我看来,最近几年内只有Tom Hanks在《Captain Phillips》里最后那场戏的表现可以与之相媲美。

虽然这大概是今年我看的第一部申奥季影片,但我心里已经觉得,或许这一次Matt Damon能够靠这一场戏,拿下一座小金人。

而其他的演员也基本都是各路申奥电影里的熟脸,值得一提的是在《House Of Cards》里让我很喜欢的Kate Mara,在经验上相对稚嫩的她在一堆老戏骨中间表现依然不落下风,基本已经成了我最喜欢的好莱坞女星之一。


关于中国元素

如果不是在首映场这样的看片环境里,现场的观众也对这部电影之中的中国元素唏嘘不已,我本身是不屑于谈这个点的。

无论是因为中国本身国家形象在国际上越来越重要也好,还是因为中国的航空航天实力确实很强也好,还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大也好,好莱坞电影越来越多地植入中国元素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Gravity》里就有,这一次《The Martian》又有。

首先我是很反对这种强行的元素植入的,至少对我来说,一个作品,其实保证其文化背景的原生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其本身文化背景是建立在美国的背景下,是建立在NASA的背景下,制作者却要强行植入中国元素,至少对于我来说是很让我出戏的一件事。我认为,如果你要靠中国元素讨好中国市场,那么你就应该试着去拍一部本身就建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影片。


总结

虽然早早就买好了票,但我没有看任何关于本片的前期的预告,所以其实我是怀着看一部Ridley Scott拍的《Gravity》的心情进的电影院,但《The Martian》还是给了我一个惊喜,在太空中发生的「地球故事」很好看,我在未来也对这样同类型的影片有更多的期待。

《The Martian》不只是一部我看完之后觉得很「好看」的科幻电影,而且它是一部能让我为其剧作本身「打动」的电影。这一点在科幻电影、至少是设定相对硬核的科幻电影里非常少见。

最近这几年,geek和文艺青年这两个群体,很多时候被影视作品里的cliche所硬生生地割裂开来。(对,我就是在说《The Big Bang Theory》)而实际上,这两种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互相重叠的,毕竟都是nerd嘛。《The Martian》所做的,就是在一部电影里,把两种趣味融合在一起。你会发现,其实能同时理解,热爱这两种趣味的人,还是很多的。


看完首映从电影院出来,室外温度是-1℃。从2012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开始,到13年的《Gravity》,去年的《Interstellar》,每年都选一部好片去看首映。这算是保持迷影心态的一种方式吧,风雨无阻地去熬夜看一部电影,写影评写到天亮,借此提醒一下自己,为什么踏上这条热爱电影之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The Martian》:On your face, Neil Arm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