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我们内训课程,更是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知道大家日常有没有遇到以下的场景:
想要找老板要求升值加薪,终于鼓起勇气去谈,结果很多想说的话忘记说了;
去做一个商务谈判,被对方带偏方向,失去主题或者远离预期;
想与孩子对学习的问题做一次交流,结果因孩子的逆反表现,情绪再次失控,又增加了一次不愉快的谈话;
想催促借钱的朋友还钱,见面后对方一直避之不谈,短暂的交流结束,却没有切入话题;
与家人遇到观点、意见不一致的问题,本该快乐的分享却成了一场辩论赛。
今天就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下关键对话:
那什么是关键对话呢,应该有三个特征:
1、 对话双方的观点有很大差距。
2、 对话存在很高的风险。
3、 对话双方情绪激烈。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关键对话,那么人们一般如何面对关键对话呢?
有没有事后回想有关键时候掉链子的感觉呢?
这是我们从原始社会累积下来的基因会让我们在面临紧张状况的时候选择打或者逃,而这两种行动都需要四肢运动,因此血液会流向四肢造成脑部缺血。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关键的时候觉得头脑一片空白。
也就是所说的掉链子。事后会自责,或者为不理智的言辞付出代价。
打就是争辩,感觉我们说赢对方,对方就会认可我们的选择,逃就是逃避,遇到尖锐的问题,或者超出我们认知的问题,自己就失去底气与立场。
也有人会处理得很好。他们能够很好地处理关键时刻的对话,既不会伤害到对方,又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最终能够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处理的好呢?
就是在关键对话的过程中对对方保持百分百的尊重与坦诚。
这就要求我们从心开始。就像古人所说,急怒时莫于人书,急喜时莫于人物。
就是我们有情绪、生气、状态不好的时候就不要进行关键问题沟通,过于高兴的时候不要随意答应给人东西,就像买彩票的时候随口一说中了给你一半,结果真中了,悲催了吧。
其实就是讲在我们进行关键对话的时候要把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管好自己的心。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个ABC的心理学的认知原理
A是指事件的发生,B是指对这件事的看法,C是情绪压力状况。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父母就会情绪不好、很生气,但是有没有家长觉得孩子考试成绩不重要,只要身体、心理健康、快乐就好呢。
我们产生情绪或者有压力状况是来自于我们的B-对事件的看法,往往大多数人都会纠结于A-事件的发生。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自己对事件的看法,每个人的认知带宽不同,我们认为好的不一定大家都会接受,就像他人认为好的东西我们不接受一样的道理。
关键对话前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1、 这次对话我想达成的什么目标
2、 这次对话我想为对方达成什么目标
3、 这次对话我想为我们之间的关系达成什么目标
4、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应该怎么做
重点,对话的过程中,牢记本次对话的想要达成的目的和意义。
另外在关键对话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双核的对话人。这怎么讲,就是一个核处理谈话的内容,一个核处理谈话的氛围。大家认为哪一个更重要呢?
处理氛围的核应该优先。如果发现氛围不对,我们要停止内容,转换内容,等到恢复氛围后再逐渐回到内容。
比如我们交谈的过程中,对方明显对我们讲的内容不专注、不入心,或者出现抵触、反对,这种时候我们再自说自话,不注意谈话的氛围,内容我们觉得再好,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甚至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人们都不愿与永远都是对的人谈话,对方太强势,会有压力。
恢复氛围的方法可以强调共同目的、道歉、保持尊重。
尊重就像空气,感觉不到它,但一旦不存在了,立刻会感到窒息。
对话的过程中不要过分的追求公平,这样就会去争,要把专注点放在如何给双方提供价值。可以按照分享事实经过、说出自己的想法、征询对方的观点。
征询对方特别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学会倾听。做好这几个方面,我们也就能够处理好生活中的关键对话了。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修自己的过程,希望我们大家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