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son

redission

    • 1、原理
    • 2、源码中加锁lua代码
    • 3、加锁机制
    • 4、锁互斥机制
    • 5、可重入加锁机制
    • 6、释放锁机制
    • 7、watch dog自动延期机制
    • 缺点

1、原理

Redisson_第1张图片

2、源码中加锁lua代码

if (redis.call('exists', KEYS[1]) == 0) then 
		redis.call('hset', KEYS[1], ARGV[2], 1);
 		redis.call('pexpire', KEYS[1], ARGV[1]); 
 		return nil;
 		 end;
if (redis.call('hexists', KEYS[1], ARGV[2]) == 1) then
    	redis.call('hincrby', KEYS[1], ARGV[2], 1);
    	redis.call('pexpire', KEYS[1], ARGV[1]); 
    	return nil;
        end;
return redis.call('pttl', KEYS[1]);

分析:
1、为什么要使用lua语言
因为一大堆复杂的业务逻辑,可以通过封装在lua脚本中发送给redis,保证这段复杂业务逻辑执行的原子性
2、lua字段解释
KEYS[1]:表示你加锁的那个key,比如说
RLock lock = redisson.getLock(“myLock”);
这里你自己设置了加锁的那个锁key就是“myLock”。
ARGV[1]:表示锁的有效期,默认30s
ARGV[2]:表示表示加锁的客户端ID,类似于下面这样:
8743c9c0-0795-4907-87fd-6c719a6b4586:1

3、加锁机制

分析:
lua中第一个if判断语句,就是用“exists myLock”命令判断一下,如果你要加锁的那个锁key不存在的话,你就进行加锁。

如何加锁呢?很简单,用下面的hset命令:

hset myLock 8743c9c0-0795-4907-87fd-6c719a6b4586:1 1

此时的myLock锁key的数据结构是:

myLock:
    {
        8743c9c0-0795-4907-87fd-6c719a6b4586:1 2
    }

接着会执行“pexpire myLock 30000”命令,设置myLock这个锁key的生存时间是30秒(默认)

4、锁互斥机制

如果在这个时候,另一个客户端(客户端2)来尝试加锁,执行了同样的一段lua脚本,会怎样呢?

第一个if判断会执行“exists myLock”,发现myLock这个锁key已经存在了。

接着第二个if判断会执行“hexists mylock 客户端id”,来判断myLock锁key的hash数据结构中,是否包含客

户端2的ID,但是明显不是的,因为那里包含的是客户端1的I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所以,客户端2会获取到pttl myLock返回的一个数字,这个数字代表了myLock这个锁key的剩余生存时间。

比如还剩15000毫秒的生存时间。此时客户端2会进入一个while循环,不停的尝试加锁。

5、可重入加锁机制

如果客户端1已经持有这把锁,可重入的加锁会怎么样呢

#重入加锁
RLock lock = redisson.getLock("myLock")
lock.lock();
//业务代码
lock.lock();
//业务代码
lock.unlock();
lock.unlock();

分析上面lua代码
第一个if判断不成立,“exists myLock” 会显示锁key已经存在了

第二个if会成立,因为myLock的hash数据结构中包含的客户端1的ID,也就是“8743c9c0-0795-4907-87fd-6c719a6b4586:1”

此时就会执行可重入加锁的逻辑,用incrby这个命令,对客户端1的加锁次数,累加1:

incrby myLock 8743c9c0-0795-4907-87fd-6c71a6b4586:1  1

此时myLock数据结构变为下面这样:

myLock:
    {
        8743c9c0-0795-4907-87fd-6c719a6b4586:1  2
    }

6、释放锁机制

Redisson释放锁的lua代码

if (redis.call('exists', KEYS[1]) == 0) then
  	 redis.call('publish', KEYS[2], ARGV[1]);
   	 return 1; 
   	 end;
if (redis.call('hexists', KEYS[1], ARGV[3]) == 0) then 
     return nil;
     end;
local counter = redis.call('hincrby', KEYS[1], ARGV[3], -1); 
if (counter > 0) then
     redis.call('pexpire', KEYS[1], ARGV[2]); 
     return 0; 
else redis.call('del', KEYS[1]); 
     redis.call('publish', KEYS[2], ARGV[1]); 
     return 1;
     end;
return nil;

执行lock.unlock(),就可以释放分布式锁,此时的业务逻辑也是非常简单的。

就是每次都对myLock数据结构中的那个加锁次数减1。

如果发现加锁次数是0了,说明这个客户端已经不再持有锁了,此时就会用:

“del myLock”命令,从redis里删除这个key。

然后另外的客户端2就可以尝试完成加锁了。

这就是所谓的分布式锁的开源Redisson框架的实现机制。

一般我们在生产系统中,可以用Redisson框架提供的这个类库来基于redis进行分布式锁的加锁与释放锁。

7、watch dog自动延期机制

1、客户端1加锁的锁key默认生存时间才30秒,如果超过了30秒,客户端1还想一直持有这把锁,怎么办呢?

Redisson中客户端1一旦加锁成功,就会启动一个watch dog看门狗,他是一个后台线程,会每隔10秒检查一下,如果客户端1还持有锁key,那么就会不断的延长锁key的生存时间。

2、如果负责存储这个分布式锁的Redission节点宕机后,而且这个锁正好处于锁住的状态时,这个锁会出现锁死的状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Redisson提供了一个监控锁的看门狗,它的作用是在Redisson实例被关闭前,不断的延长锁的有效期。默认情况下,看门狗的续期时间是30s,也可以通过修改Config.lockWatchdogTimeout来另行指定。

另外Redisson 还提供了可以指定leaseTime参数的加锁方法来指定加锁的时间。超过这个时间后锁便自动解开了。不会延长锁的有效期!!!
来看源码:
Redisson_第2张图片
可以看到,这个加的分布式锁的超时时间默认是30秒.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看门狗,多久来延长一次有效期呢?我们往下看
Redisson_第3张图片

从图中可以看出,获取锁成功就会开启一个定时任务,也就是watchdog,定时任务会定期检查去续期
(这里定时用的是netty-common包中的HashedWheelTimer)

从图中我们明白,该定时调度每次调用的时间差是internalLockLeaseTime / 3。也就10秒.

通过源码分析我们知道,默认情况下,加锁的时间是30秒.如果加锁的业务没有执行完,那么有效期到 30-10 = 20秒的时候,就会进行一次续期,把锁重置成30秒.那这个时候可能又有同学问了,那业务的机器万一宕机了呢?宕机了定时任务跑不了,就续不了期,那自然30秒之后锁就解开了呗.

缺点

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你对某个redis master实例,写入了myLock这种锁key的value,此时会异步复制给对应的master slave实例。

但是这个过程中一旦发生redis master宕机,主备切换,redis slave变为了redis master。

接着就会导致,客户端2来尝试加锁的时候,在新的redis master上完成了加锁,而客户端1也以为自己成功加了锁。

此时就会导致多个客户端对一个分布式锁完成了加锁。

这时系统在业务上一定会出现问题,导致脏数据的产生

所以这个就是redis cluster,或者是redis master-slave架构的主从异步复制导致的redis分布式锁的最大缺陷:在redis master实例宕机的时候,可能导致多个客户端同时完成加锁。

参考地址1:https://www.cnblogs.com/yuxiang1/archive/2019/03/13/10527028.html
参考地址2:https://blog.csdn.net/lzhcoder/article/details/88387751
参考地址3:https://blog.csdn.net/lzhcoder/article/details/88387751

你可能感兴趣的:(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