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知里的清世祖顺治帝

(诚以每篇文章作为我的读书记录和相关思考)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无意中看到朝鲜朝燕行使臣李窅眼中的顺治帝形象,“气象桀骜”、“气狭性暴”、“荒淫自恣”、“慕效华制”、“专厌胡俗”,这与我认知里的顺治帝形象略为不符,虽说福临性情的确有些激进,但在我眼里他仍是一个聪敏好学、励精图治、肃贪惩暴、汉化程度颇深并且有个性的皇帝,说他荒淫自恣,他的确后妃成群,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顺治帝拥有四位皇后、十四位皇妃,但由于是包办婚姻,顺治帝并不满意先后册封的三位皇后,并且由于其幼年丧父,入关头七年多由其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独揽朝纲,控制着军政大权,文化教育方面对顺治帝实行放任自由政策,其母孝庄文太后也有下嫁多尔衮一说,故顺治帝早期汉文教育严重弥漏,亲情感情方面也是重创诛心,知识、人格、精神、情感方面都有所空缺,因此令我好奇的是为何董鄂妃的出现让其涤除荡习并且做到“长信宫中,三千第一”“昭阳殿里,八百无双”的?真真是六宫无色、专宠一身。另外大家都知道福临作为满族人,其汉化程度却是相当深的,不仅仅是自己读书写字画画参禅这么简单,他崇尚儒家文化,在位期间大为提倡尊孔读经,以科举取士,并且极力推进满汉融合,革除积弊,除旧布新,那么他是如何解决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和民族隔阂的呢?世人只知康雍乾盛世,但是并没有提及顺治帝的作用,但是我相信清初顺治帝在其祖父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其父清太宗皇太极(每次看到黄太吉都忍不住联想到皇太极...)以及摄政王多尔衮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也是功不可没,特别是处于一个王朝交替风云激荡的大变革时期,各种势力(汉满蒙)交织重组,各种矛盾斗争尖锐激化,他能稳定统治也充分体现了其驭统全局的政治才能。

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在北京建立起全国性的政权并宣布一个鼎盛王朝的诞生,顺治时期(1644-1661)则是大清王朝奠定其统治初基的关键时期,福临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九个儿子,也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他也是入关后定鼎中原的第一个皇帝。崇德八年(1643年),因其父皇太极去世,由八旗(后世八旗子弟为其后代)王公大臣议定立他为新君,翌年改为顺治元年,在北京举行登极大典,随后揭开清朝为期267年统治的序幕。

顺治帝登极之初,实际年龄只有6岁,因此是由其叔父睿亲王以摄政王的名义操持国政,直到顺治七年多尔衮猝逝之后才由他本人亲政,福临与其叔父多尔衮之间存在着以权力归属问题为核心的矛盾,另外还有一个矛盾就是据说其母孝庄文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关于这一点我查阅了多方资料都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结论,史学界操持不同观点的各方也是有理有据,我还是倾向于认为没有下嫁,因为天聪五年(一说是三年),皇太极下令:“凡娶继母、伯母、弟妇、侄妇,永远禁行......同族嫁娶,男女以奸论。”,顺治四年也颁布了更详细严明的大清律,其中对同族婚娶刑罚条例也更加具体化、精细化。

顺治十三年,依据孝庄太后“慈训”顺治帝主持编纂成《内则衍义》一书,并亲写序言,强调“礼者 持已之要,其类有九”,其中包括“守贞、殉节”,以“广教化而美风俗”,从而使“圣母皇太后休声盛德,炳若日星,永作则于万世矣。”

太后如果没有以身作则,这本书以及顺治的序言就是赤裸裸打脸了......

回到主题,无论孝庄文太后有没有下嫁,总之福临与其叔父多尔衮之间可谓矛盾重重,否则也不会在多尔衮逝后严谕追论他所谓不臣非君,意图弑主夺位等大罪,并且削去一切尊号,革除爵位,籍没家产,诛连亲信及家属甚至焚尸扬灰了,但是即便如此深仇大恨,两人却对治理朝野的方针政策上具有高度共识,并不存在太大的分歧,因此所执行的政策具有很强的连续性。

任何一个王朝在开创之处都会遭遇诸如经济凋敝,社会动乱等问题,更何况清朝统治者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一个更为尖锐和棘手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和民族隔阂

其实早在努尔哈赤时期,满汉矛盾就早已产生并日益严重,满汉官员不平等已是司空见惯,后来清室进入中原后,由于强制推行薙(ti,第四声)发令、逃人法等一系列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满汉隔阂进一步加深。因为汉族自古以来都是非常重视衣冠服饰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簪盘在头顶,满族发型则与汉人迥异,他们是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诶又扯远了,下篇文章可以聊聊明朝服饰,看了女医明妃传之后我就跑去翻阅明朝服饰的书了...)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初一日,摄政王多尔滚率领清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衮“谕令剃发”。初二进北京,次日多尔衮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这是清朝进入北京后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

这一政策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铺地区的百姓也常常揭竿而起,多尔衮见满洲贵族统治还不稳定只能被迫收回成命。然而这一政策并没有终结,在多尔衮认为天下大定时,立刻以民族政府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员一律剃发,不从者军法处置。

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要求礼部通告全国军民剃发。规定实行期限,自布告之日起,京城内外限于十日内,各地方,亦是在通令到达后的十日内“尽行剃发”。规定惩治办法:“……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这是对民众的。同时要求地方官员严厉执行,更不许疏请维持束发旧制,否则“杀无赦。”

由此可见,剃发反映的实际上是满洲统治者对政权和臣民的掌控权,它的功能是“以别顺逆”:“因归顺之人,无法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因此这一举措进一步锐化了汉满矛盾。

另外一个满汉之间比较敏感的问题是逃人法,这是清朝严禁八旗奴仆逃亡和八旗人员逃旗而颁布的法令,天命十一年初颁,中间经历多次更改,清入关前,为了制止农奴逃亡,就已陆续制定惩罚逃亡的法令,入关后,清统治者又在所占领的部分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强迫汉人充投,沦为农奴的汉人不仅要承受苦力劳动还没有人身自由,因此引起更大规模的逃亡,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清廷进一步制定极为残酷的逃人法。

福临时期,这个时期的逃人数量是最多的为制止前所未有的逃亡风暴,福临出台了前所未有的惩治逃人和窝主的严刑峻法,集中体现在《督捕则例》中,规定逃人逃亡前两次均处以“鞭一百”,第三次逃亡被拿获正法;窝逃者正法、家产籍没,家人流徙关外给八旗穷兵为奴,并于兵部之下置督捕衙门专司其职。刑罚之重古所罕见,更使得满官与汉官因圈地逃人问题相互攻讦,造成了统治集团的内部分裂。

再加上清朝内部由于连年征战,军饷庞大,政府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并且满洲贵勋仍然花天酒地不知自省,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由于上述原因,清初民族隔阂日深,最终导致满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逐渐公开化和白热化。

那么顺治帝亲政后是如何调节满汉关系的呢?

1、缩小满汉官员的文化、心理差异

为了减少士大夫对异族新政权的抵触情绪,顺治帝倡先表示对汉族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昄依,比如向太学所设至圣先师牌行两跪九叩礼,比如令满汉大臣编纂《通鉴全书》、《考经衍义》,比如自身发愤读书,打下坚实的汉学基础,又比如去祭祀崇祯帝陵,并且把辽、金、元太祖从历代帝王庙中搬出,然后放入商中宗、商高宗、周成王、周康王、宋仁宗、明孝宗入庙祭祀......

此举着实太惊人太惊人太惊人,毕竟之前清太祖清太宗都是以金主为先圣加以尊崇的,努尔哈赤自称后汉金,其意自明,顺治帝此举无疑是对其父祖辈传统观念的否定,以此表面满洲贵族所建立的清王朝不仅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承袭者,也是继夏商周之后一脉相承的合法继承者。

由于满洲贵胄向来尚武轻文,顺治帝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特令增开八旗乡试、会试,以期倡行教化,与此同时下达弹劾不识字官员的谕令,迫使满洲权贵逐渐改变旧传统。

2.提高汉官之待遇

为了提高汉官的地位,以此抵制满官权势的增长,顺治十年,顺治帝令内三院(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各增设大学士一人,改变满官把持三院的局面,顺治帝屡次去内三院和汉官畅谈古今,探讨兴衰治乱之道(之前有听说顺治帝和官员谈人生谈理想谈诗词歌赋还讲冷笑话的,所以推导出顺治帝是一个有趣的人...实际上人家是为了巩固满汉官员之间平衡关系)

还有说顺治帝的偶像是明太祖朱元璋,他觉得朱元璋“立法周详,可垂永久”,还说他是崇祯的异代知己,看见崇祯的字画要哭,想到崇祯的遭遇要哭,去人家皇陵的时候更要哭......(虽然他内心可能确实认为明制有所可取,但是顺治帝这样做明摆着是为了做给前朝遗臣看的,为了满汉关系而多番努力的顺治帝)

除此之外,顺治帝还屡与汉臣联姻,以期改善汉官境遇,联姻是统治阶级采用的一种政治手段,乱战时期用以缓解矛盾维护稳定之用,历朝历代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政治联姻,比如著名的昭君出塞,貂蝉给吕布董卓做妾,文姬归汉诸如此类的。清世祖努尔哈赤与其妻妾基本也都有政治联姻性质。

3.抑制满洲贵族之法外特权

顺治二年,摄政王多尔衮首颁投充令,满洲贵族凭借此令“逼勒投充”,霸占田地、人口,汉族地主位于屠掠也纷纷带地投充以求得权贵庇护,此种行为造成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带地投充者摇身一变成为投充庄主,借旗下名色行把持行户、霸占田产、挟制官长、重利放债之事,被害百姓不敢申诉,因此顺治帝亲政之初即谕令户部严厉制裁滋事扰民之投充人及其庇护者满洲权贵。

“上自朕之包衣牛录,下至亲王、郡王、贝子、公、候、伯诸臣等,若有投充之人乃前生事害民者,本主及该管牛录果系知情,问连坐之罪......投充之人犯罪,与属民一体从公究治"

顺治帝除了对投充进行限制以外,还取缔了人口交易,清在关外时期正处于奴隶制向早期封建制转化的过程中,掠夺、买卖人口之风极盛,“开城即城外市肆也”,“一人之价不过十余两银”。随着清军入关这种交易也带至关外,由于人贩子收到取缔,一些靠买卖人口获得暴利的权贵的不法行径也相应受到一些限制。

尽管如此,顺治帝的种种举措虽然一定程度上使得满汉地位差异缩小,但是也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满汉一体,满洲贵族仍然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种种特权。

“首推满洲,理所宜也”

这是顺治帝在顺治十年谈及满汉关系时提出的,此即满汉一体之核心所在,清政府的一切重大决策中,首当其中地考虑满洲贵族之权益,汉族官僚若对此提出异议,则被斥为“蓄有心”“谋国不忠,莫此为甚”。

“毋互结党”

满汉一体的另一个核心原则是“毋互结党”,清初民族矛盾、民族隔阂十分严重,顺治对此颇为警觉,满汉官员政务上的任何一种分歧都被视为汉人结党之据,其中固然有宋明兴亡的总结,但更主要的还是民族偏见作祟。为严禁朋党,顺治帝还于顺治十二年六月在内宫设铁牌,禁止宦官结交官员,十四年一月下令取缔科考“投拜门生”之旧习,十七年二月明谕士子不得“结社订盟”,总之一切有可能使得汉人结党之渠道概以杜绝。

以上是顺治帝在调节满汉关系上所做的努力,但仍可以看出是以满族利益为核心,他所提出的满汉一体的口号以及缩小满汉差异的种种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与满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这种对内部关系的自我调节最终也加速了清王朝统一的进程。

扩展阅读之顺治帝与董鄂妃

其实说到顺治帝,很多人心中的印象大概莫过于顺治帝与董鄂妃情投意合,至死不渝的故事。身为帝王,福临很早就进入了男女两性生活,他的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身高贵,是蒙古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孝庄皇后的娘家亲侄女,顺治帝的亲表妹,由多尔衮做主定婚聘娶,按理说这样亲上加亲的关系再加上情窦初开的年龄,本应是一段美好的姻缘,然而实际上福临与这位表妹皇后非但无法和谐相处,反而反目成仇搞起了分居生活,最后通过多番努力废后降为侧妃。

福临第二任皇后是自己亲自选定的孝惠章皇后,富有戏剧性的是,福临的这位新皇后仍然来自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蒙古镇国公绰尔济的女儿,并且是废后的侄女,皇太后的侄孙女,相当于是福临的表侄女,所以是赶走了一个表妹又迎来了一个表妹的侄女...但是这毕竟是自己选择的,新皇后不仅年轻漂亮而且知书达理,只是婚后的福临并不快乐,因为新皇后性情钝笨不善言语,不懂得打情骂俏也不知道如何安抚一个内心受过伤的男人,由此可见,顺治帝缺的不是性爱,而是情爱。

顺治帝真正视为红颜知己的是姿容出色、才情出众,并且品行端娴、善解人意的董鄂妃,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帝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顺治帝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且大赦天下(在董鄂妃生子时又一次大赦天下),历史上因册妃而大赦天下也是绝无仅有的,只是好景不长,董鄂妃时隔三年就因天花去世,这对顺治帝是致命一击,他悲痛欲绝,整天以泪洗面,接着在八月二十一日,顺治帝上谕礼部,追封董鄂妃为皇后,并加谥号,称为:“献孝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没错,他们的谥号都是这么长这么绕口......),赐之册宝、册文,并命大学士金之俊为董鄂妃作传。顺字帝亲自撰写数千言的《孝献皇后行状》来悼念董鄂妃,字里行间充斥着对董鄂妃的深情思恋,细节真实动人,情意缠绵悱恻,顺治帝为董鄂妃穿孝十二天,众官及命妇穿孝二十七天,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顺治帝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顺治帝在清朝政府高层面前,为董鄂妃举行了超越她身份的最高规格的葬礼。

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帝欣喜若狂,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为此祭告天地(第一子,其他几位皇子简直被无视了......),接受群臣朝贺。举行颁布皇第一子诞生诏书的隆重庆典。对这个孩子的待遇如同嫡出,大有册封太子之意,皇四子出生时顺治颁行天下的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古帝王继统立极,抚有四海,必永绵历祚,垂裕无疆。是以衍庆发祥,聿隆胤嗣。朕以凉德缵承大宝,十有四年。兹荷皇天眷佑,祖考贻庥,于今年十月初七日,第一子生,系皇贵妃出。上副圣母慈育之心,下慰臣民爱戴之悃,特颁肆赦,用广仁恩。】

然而这个孩子生下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顺治帝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为他修建了高规模园寝,并亲笔写下《皇清和硕荣亲王圹志》,抒发对皇四子的宠爱和痛惜之情。(顺治帝宠妻宠子,康熙帝宠子,雍正帝对其弟也是非同一般的爱怜...)

如此如此,这般这般,顺治帝在董鄂妃逝世后悲痛欲绝,有说法说顺治帝因为爱子爱妃的相继病亡而在随后几个月内染上天花而崩于养心殿,也有说法说顺治帝随后意欲出家,究竟有没有出家其实是清王朝旷世之谜,有说法煞有介事的说:“(顺治帝)遂弃天下,遁入五台山,削发披缁,昄依净土”,并强调:“盖世祖幸五台不返,祝(削)发为僧,朝中以大丧告,所谓‘房星竟未动’,言帝实未崩”,反复强调顺治帝在五台山出家了,大丧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而已,并引了一个新的旁证,康熙帝去五台山是为了探视顺治帝,但是现在史学界大多数专家还是更加相信顺治帝是死于天花。

虽说顺治帝出家没有事实根据,但信奉佛教倒是确有其事,顺治帝接触的高僧比较多,其中一些无形成了顺治帝的知心伙伴,他们互动谈话交流情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顺治帝早期的人格缺失,而他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佛教生死轮回的佛学观念,并产生昄依的冲动,董鄂妃的存在则弥补了他的情感缺失。

无论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无论孝庄文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无论顺治帝是死于天花还是削发披缁出家为僧,顺治帝对董鄂妃“长信宫中,三千第一的感情是不容置疑的,他对满汉融合的推动作用以及其他一系列改革(建立以内阁为中心的中央集权、裁减冗官,肃贪惩暴、健全察吏制度、奖励垦荒,改革赋役制度)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为康乾盛世奠定了稳固的根基。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认知里的清世祖顺治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