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战斗-逃跑-僵住模式( Fight, Flight or Freeze Response)
Fight, Flight or Freeze Response简称3F反应,逃避反应,人类漫长的进化中一个重要的本能反应,它被保存在了我们的基因中,3F反应在遇到危险时(不管这是真实的:如前方路上有条蛇,或我们自己认为的:一个不认识的又高又大的人)会瞬间启动,通过一系列的神经反应与激素分泌(如肾上腺素),让我们有更高的警觉性和觉察能力,同时也有更多的力气去对抗或逃跑,而僵住,也可以译成吓呆,这个反应也有进化的意义,很多动物会在遇到天敌时装死,通过僵住不动让自己看起来没有那么显眼,从而增加自己生存下来的机会。
我们的身体这一套本能的警报系统,是人类存续下来天生的能力,在远古时期大大提高了我们祖先的存活率,但是在现代社会的活动中,这些反应往往会带来反效果,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个预警系统会发生故障或发送错误警报。这套警报系统主要由大脑的杏仁核调控,这一本能系统旨在识别危险,使我们的身体做好反应。当它正常工作时,它应该只在存在真正危险时才发送信号,如果过于警觉、担忧和恐惧,在判断和选择上也容易因为负面情绪的影响,而偏离理性。
孩子的感觉触发器在没有真正危险时引起警报传感器发声。每周,每天,甚至每天多次将其发送到杏仁核,从而爆发战斗-逃跑-僵住模式。
也就是说现在孩子所面临的威胁,并不会造成真正的生命威胁。可是他们过度反应了:
到了一个新环境,碰到摩擦和不适应,有的孩子进入Fight模式,如同战斗的小公鸡,尖叫,踢打,吐口水,时刻准备动手;
到了一个新环境,孩子坐立不安,躁动游离,千方百计想溜走;
成年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活泼自如的孩子在新老师的头两堂课课堂上僵化木呆,虽然新老师亲切可人,年轻漂亮;
为什么有陌生人来参与课堂,孩子不在状态,反应下降;
为什么换个环境,孩子们仿佛换了个人,怎么也带动不起来,他们找各种各样不成立的理由来抱怨,就是要逃避不参加。
这很不幸运,是孩子的天性决定,遇到问题,人的大脑将更高功能的任务(例如逻辑和计划)视为危机中不重要的任务。因此,一旦触发战斗-逃跑-僵住模式,它就会有效地关闭大脑的一部分。如果你处于致命的危险之中并且需要你所有的能量来逃跑,这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你的杏仁核是由日常事件引起的,例如环境变化,周围人的变化,较大噪音,特殊气味,那就糟糕了。
我们先看下3F状态的具体表现
战斗模式的表现如下:
*踢
*尖叫
*吐口水
*推打
*扔任何他可以得到的东西
*双手紧握拳头,准备攻击
*瞪人
*空气中乱抓
*呼吸急促
逃跑模式的表现如下:
*游离的眼神
*躁动
*过度坐立不安
*不顾一切一心要逃脱
*慌不择路不能考虑是否安全
僵住模式的表现如下:
*屏住呼吸
*心脏跳动过速/或心率降低
*封闭自己反应迟钝
*感觉无法动弹
*逃到自己内心躲避
*感觉木呆
*抱怨(whining)
*白日梦
当您在列表中读到“抱怨”(whining)时,您是否有恍然大悟之感?当我第一次知道抱怨可能是3F反应时,我也感到惊讶。抱怨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拖延策略,因此是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或者可以用来摆脱不愉快的事情。
二误判和发出错误警报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A进化性不匹配” (Evolutionary Mismatch)。也就是说,自然选择让生物适应过去的环境,但无法预见未来的环境。当环境变化时,适应过去环境的特性会在当前的环境中造成不适应。当环境变化极其迅速时,这种不匹配便十分严重。
生理上,“进化性不匹配”的现象---我们的身体会由于不适应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大量加工食品的摄入而患病。在心理上,过去曾经预示着生存危险的体验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不会危及生命,但仍然会让我们的大脑产生恐惧,进而激发求生模式,造成过度的心理压力。
一个形象的例子是小BABY的认知发育过程:当小BB开始学会爬以后,他们会对与母亲分离产生巨大的恐惧,并害怕陌生人以及某些动物(在原始环境中,这些都意味着生存的危险),如五六个月,BB会出现认生现象,他们会因此大哭大喊,但过了短时间后他们经验丰富了,就会不那么过度反应。
相对应的是,对于街上飞奔的汽车或者墙上的电插头,还没有足够时间写进进化的基因中,所以小BB们毫无防备,需要父母或看护人格外小心照顾。
B产前压力(这个主题pass,本人没太多了解)
C儿童早期创伤导致的皮质醇水平升高
对于经历过儿童早期创伤或产前压力的儿童来说,创伤的提醒通常是他们触发因素的根源。如果孩子目睹了家庭暴力或大声的战斗,那么巨大声响或大声的噪音可能会引发他们的反应。
对于一个被忽视或被遗弃的孩子,感觉被遗忘或孤独可以发出警报。受虐待的儿童可能会将变化或不可预测性与他们的创伤联系起来,只是常规的变化或混乱感可能引发这种警报。例如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婴儿,也可以通过模仿他们在医院听到的声音的哔哔声来触发3F反应
不同孩子的不同触发机制的多样而且复杂,还有的是“注意力”和“缺乏关注度”,例如那些家庭破裂被忽视的儿童,缺乏关注可能是一个触发因素,例如在课堂或集体活动中千方百计生出事端的孩子,他对关注的索求,要到成长的时间线里找线索,而对于那些经历过虐待的儿童,注意力可能被视为一种威胁,因此也是一种触发因素。
D感觉处理失调(Sensory-Processing-Disorder-SPD)
SPD的具体表现如下:
三理解帮助孩子识别并改变
直面战斗、逃避冷却以及停顿思考的状态都有它们的用武之地,只是不能使用过度。有些方法可以帮助您的孩子识别他们的大脑何时开始以这种方式作出反应。帮助他们摆脱战斗-逃跑-僵化反应呢?
第一步是改变成人对孩子状态的认知
我们这些高高在上,习惯于夸夸奇谈,评判评价孩子的大人,不要对3F状态的孩子施加压力,不要pushing孩子,不要控制,不要贴标签,不要对孩子的不适应,游离,默不作声状态有刻板印象。这些都是成人施加给孩子的暴力。责骂,谴责,贬低,恐吓,强控制,这暴力更隐蔽且影响力长久!
要知道:不同于动物通过放松肌肉或发抖释放出压力,人类一般因为没有很好地处理自己恐惧的情绪,卡在"压力无法排解"这个环节。长此以往,就把负面情绪累积为“毒性压力”,对大脑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
如果常年的语言暴力,"战斗—逃跑—僵化"机制会不断引发脑部释放皮质醇和其它压力荷尔蒙。而长期、高剂量的压力荷尔蒙会令到脑中的海马体缩小(Hippocampus) ,海马体掌管的正是学习和记忆的关键区域。海马体的缩小会导致记忆缺陷,这现象一般在经历过创伤后遗症(PTSD)的儿童和成年人身上能找到(Khor, 2018)。与此同时,这份高剂量的压力荷尔蒙会“毒害”脑部电路的发展( 神经突触之间的联系), 并导致影响人终生的不良后果。譬如说,当被破坏的是负责掌管“信任”的电路群, 那将会影响日后信任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让人变得多疑、多虑、多惧。
同样的,长期陷入在此警戒机制的儿童会使用“分离”(Dissociation) 这个应激反应作为“战斗”的手段。“分离”主要是指在自己的脑中创造一个想象的安全、舒适地方,精神层面上让自己从高压的环境下逃离出来。很多儿童选择这个应激机制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进行肢体上的“战斗”或直接“逃离”暴力环境,在迫于无奈之下构建的精神空间。这些儿童对事物的反应容易让人感觉他们就像是一名冷漠的旁观者,对很多事情不闻不问;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冷漠”反应能降低他们身体和心理上受到的压倒性感觉。另一些儿童, 会出现一直处于警戒状态的情况(Persistent hyperarousal),因此,他们表现出较低的学习能力,因为他们感到威胁的压力久久不能驱散,并随时准备“生存式逃亡” ,这时候,他们的大脑无法处理和储存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
第二步 改变孩子对外界环境的认知
尽快识别标志并帮助您的孩子学会识别它们。
有几种简单的方法可以向您的孩子解释大脑概念,比如“上脑/下脑”(upstairs brain/downstairs brain)和“发怒”(flipping the lid)。教他们调节呼吸和手指操来努力不发作。
向孩子解释杏仁核,它是记录恐惧的中枢。如果在脑部发育的过程中,记录了太多关于恐惧的事,件,那么就会影响到大脑顶部掌管“行动”、“语言”、“学习”等功能的判断与运行。 如果孩子目击了暴力事件,记录了恐惧的情绪,当他们日后遇到让他们不安的事件,就会容易在恐惧的支配下,作出非理性的行动。
赋予孩子知识,使孩子能够谈论他们的反应并更好地了解他们自己。这也为其提供了科学理由,说明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仅仅是孩子感觉“糟糕”或失控。
可以带孩子看这个视频。链接如下,搞不定时间轴没翻译,但孩子能看懂:
提供有关情绪表现的准确信息可以减少迷惑或羞耻感。向孩子解释恐惧是一种常见的正常体验,可以成功地加以控制!一旦孩子明白这一点,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主动,令自己活得轻松自如。
在孩子促发3F反应时,避免使用“calm down”这个词。相反,使用“让我们呼吸”或“通过鼻子,从嘴里出来”或“你没事,只是呼吸”。保持简单的话语。请记住,他们现在只是访问他们的基础大脑,因此讲课或尝试与他们推理是毫无意义的。
让他们穿过中线练习也可以帮助重新设置他们的大脑,因为它鼓励大脑的右半球和左半球相互交谈,这可以帮助刺激“楼上”大脑接触。
一旦他们的呼吸被调节,你可以尝试其他平静技术。挤压压力球,在感官室或平静区域消磨时间,吹泡泡,着色,瑜伽,嚼泡泡糖,做感官活动(特别是繁重的工作)等等。
在事件完全消失并且它们不再被触发之后,可以试着开始讨论哪些因素可能造成3F模式,鼓励孩子敞开心怀,谈论各种恐惧和忧虑。
当你察觉孩子出现焦虑症的一些征兆时,可以通过描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来开始和孩子谈心:“昨天XX来我们家时,你显得非常安静,就那么坐在妈妈身边。当我们家来客人时,你好像就会有一点紧张。你当时是什么感觉?”
告诉孩子:你在他们这个年纪时,曾经也害怕过一些事情(特别是如果你曾经也有过跟他们同一类型的恐惧的话,就更好沟通)。然后问问孩子是否也有类似的忧虑或恐惧。
理解并帮助孩子,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