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时间管理,不同的艾力思维

同样的时间管理,不同的艾力思维_第1张图片
你一年的8760小时(升级版)

初识艾力,是在超级演说家的舞台上,被他的两场演说深深吸引: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以及标签化,后来又看了他的酷艾英语节目,包括有时候也会看看他的微博(早起团哈),而这本书,可谓是深入了解这个正能量爆棚的新疆小伙的不二法门,而且。。。还升级了。

时间管理的书,看过许多,四象限方法,GTD方法,也看过不少相关的文章,然而如艾力所说:听过好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别人总结的方法,始终是别人的,兴许,作用到你的生活场景中就不适用了,更关键的还在于,总结的略显空洞,而这本书的思维逻辑却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人的每项活动,都需要耗费精力,或者说是能量,但有些活动又是无法避免的,怎么高效地去完成一项每天都要重复做的事情呢?而且这项事情还不能交给机器去做,必须自己亲力亲为,这样的事情,如何高效?通过这本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将行为固定成一种模式,调用身体本能去做事情,减少无新意的思考。身体本能去做这些重复的事情,腾出脑子去思考一些其他的事情,一心二用或者多用。这样的好处就是:如果这个工作我不想去做,但人又必须到场,我就会在脑子里想些计划,做些其他的思考。这段时间就巧妙地转化为高效工作的时间了。同样的,这个工作我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我就让身体本能去做,自己脑子想别的。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从一只雏鹰到振翅高飞的过程,这本书改变了我以前的一个观点,以前偏向于,一个人长大后就绝对独立的思想,然而具有社会性的人,显然这是很不科学滴,艾力书中也有提到:依赖—独立—互赖。小的时候,我们完全依赖他人,生活上由父母照顾,学习上由老师指导。慢慢地,我们长大,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经济上都变得独立,能够照顾自己、管理自己。但我们也会发现,再强大的人,也不能丝毫不依靠他人。人本来就是高度互赖的,想要像孤胆英雄一样在世界上闯荡,是一件很傻的事。史蒂芬说—— 互赖是一个更为成熟和高级的概念。生理上互赖的人,可以自力更生,但也明白合作会比单干更有成就;情感上互赖的人,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但也知道爱心、关怀以及付出的必要性;智力上互赖的人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由此不难看出,如果让你选择一种姿态屹立于世,互赖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哈。

之前有个观念,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书中也有提到:在不违背商业道德的前提下,通过授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自己就可以获得更多自由时间。凡事都亲力亲为,能够留给自己的时间自然会少得多。在学会自我主导的同时,学会与人合作、互相依赖,既能在关键时候帮助我们弥补不足,也能提升工作效率。 工作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慢慢步入社会,发现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的话,失衡的天平对自身是非常不利的。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我们需要在不同的角色里确定各自的目标,让这个目标贴合我们人生的愿景。不再盲目地一团浆糊,学会给自己的不同角色身份定个目标,作为公司的员工我该怎样,作为子女,我又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作为丈夫,作为父亲......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后扮演的角色会逐渐增多,而身体机能可能会下降,。定好目标,这样才能平衡。

关于给予,无论是作为父亲、爱人、或者说想要帮助他人的人,对自己的小孩、伴侣、受助方,不是说,我有一颗“赠人玫瑰的心”就行了。即使你拼命而为,但在别人看来,你没有分享时间和感情,没有给予对方真正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你的错。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你所给予的,未必是对方真正看重的东西。给别人需要的、适合的,那才是真正的给予,帮助。不然只能算每天活在自己假想的快乐中。

关于努力,艾力如是说:舒适感,是成长最大的敌人;痛苦,是成长最好的标志。初次看到这句,心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舒服是一个人的不舒适区会怎样?一旦他觉得惬意,悠闲了反而不舒服了,所以不断地努力,奋斗,成了家常便饭的本能。岂不是很好?

关于人生追求的方向,该不该被他人左右,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诉求,人生一世草生一秋,追寻和获得的如果不是自己最想要的,只是屈从于别人的价值评判和内心对于所谓安全感的追逐,这样的人生要来又有什么意义?不强求别人采取我的生活方式……但我盼望每个人都能非常清醒地去发现和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模仿他的父亲、母亲或者邻居。” 任何一个地方,不是你的故乡,却可以成为你的主场。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面对自己的追求,所应该做的。那对他人的追求,我们又应当抱着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艾力如是说:我不想浪费时间去谋取华美的地毯或者其他高级的家具,或者佳肴美食,或者希腊式、哥特式的房子。如果有人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这些东西,并且获得后知道合理使用它们,那么我也并不反对他们的追求。

面对现在的教育,如何在已有的教育环境为自己,为将来的子女谋求一条适合自我提升的受教育之路呢,跟着政策走,放弃主观能动性,真的就行了吗?数年前的韩寒,就指出“我们的教育,全面发展就意味着全面平庸”。我们的教育一直强调要全面发展,综合提高,要做一个每个方面都优秀的人。可事实是,样样都会的背后是样样稀松,杂家也意味着很难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全面发展的代价通常不是全面优秀而是全面平庸,这个世界上,真正出彩的往往是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互联网时代,应该为自己规划一个什么样的努力目标呢?艾力也有提及:那就是打造自己成为“U盘型的人”

即个人不依附于任何组织,基于兴趣,打磨专能,可以与其他人进行时时协作,在市场中找到个人定价,即“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他让我了解到,一个人即使没有组织,即使靠自己的“手工作坊”也能做大做强,互联网时代强调的就是这种U盘式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努力去做这些,去朝着这样的目标前进,仅仅为了成功吗?显然不是,人生的意义,如果仅在于成功,得到的快乐并不会多,因为成功就像烟火,只是一瞬间,更多的时候,夜空黑暗。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他不可以不成长。总有比成功更重要的事。

关于目的性,前些天,看《庄子》,庄子的思想就强调了一种无为的状态,这里的无为,不是叫你啥都不去做,而是少那么点目的性。任何看似无意义、目的性没那么强的事在将来看都是有意义的,只要你曾沉醉其中,全心全意去做过。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全心全意的时候。去做一件事,去爱一个人,都需要专注。三心二意带来的是我们内心的焦躁和不安。

小的时候,经常听长辈说,该玩的时候,去玩;该学习的时候就去学习。最不济的就是那种半吊子型,的确,人们常说“Work hard,play hard”。努力工作,尽情娱乐。而在我看来,人生应该是“Work hard,play harder,so that you can work even harder”。踏踏实实地学,痛痛快快地玩。

如何正确面对工作与爱好:一个人最大的痛苦来自未完成任务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以及在最后一刻完成任务而觉得任务没做好的负罪感。 你并不等于你的工作,克服拖延,尽力就好。如果你爱某样东西,就不要让它成为你日后后悔的理由,爱之必以其道。我确实热爱游戏,但正是因为这份爱,我不能让它成为自己生命中遗憾的来源。爱好是人生的调味剂而不是主菜。餐前沙拉再好吃,也要把胃留给真正的主食。

如何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人长大了就应该学会一笑泯恩仇,还像小孩一样和别人较劲过不去没什么意思。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大部分人还是无法克服性格中的狭隘和自我。我希望,世界因为我,不再是冷漠而残酷的——愿我所见之人,所历之事,哪怕因为我有一点点的好的改变,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想,有些时候需要把别人对你的好存下来,当你受苦受难时,打开美好的记忆回顾一下,就会重新对人性产生温暖与信任。这就是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暖男的生存之道。回到家,跟家人聊天时,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正是需要这些所谓的打击,人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就是在这种反省当中成长的,而这种反省绝对是痛苦的,人只有在痛苦当中才会醒悟,任何顿悟都需要痛苦的代价。如果一直处在顺利、和谐、平和的环境中,自我认知就不会那么深刻和准确。我们生活在这个孤独的蓝色星球,无论经历怎样的欢欣与苦痛,在这世界上你永远不是孤身一人。有爱,有梦,有朋友,还要怎样美好的世界?我们向世界多走一步,世界也会向我们走近一步。很多时候,我们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对名利的追求,但其实只要一个人争取名利的方法是合理合法的,就应该支持。这样大家才会在公平的环境下去竞争、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最后的最后,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小伙伴都能找到一个自己独有的姿态,温柔待这个世界并且也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幽的小殿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样的时间管理,不同的艾力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