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杂说

起名杂说_第1张图片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朋友打电话来让给刚出生的小孩取名,顿时陷入了深思之中,这可真不好办啊。一直以来,起名字都是个大事,毕竟是要伴随着一辈子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慎之又慎,要不然给孩子造成了阴影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先来个故事

明朝心学创始人王守仁都知道吧,就是历史上,孔子第一,他第二,曾文正公算半个的圣人。话说守仁小时候不叫这个名,叫王云,是这么来的, 王守仁出生前夕他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的时候他刚好出生,其祖父王伦便给他取名叫王云,然而到了五岁他还不会开口说话。一天,来了个传说中的疯和尚(这种和尚也真是闲,一天到晚寻天机),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思是说他的名字“云”字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听了恍然大悟,赶紧改名为守仁,然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自此就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先不说这个故事的真假,既然能够流传下来,就说明人们还是认可这里面传递的信息的:起名需谨慎。今天,就扒一扒起名的学问。

古风说

俗话说“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这个很明白了,你的名字都在这些古籍里包含着了,自己到里面找找合适的吧!就拿诺奖得主屠呦呦来说,就来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由此可见屠家可都是文化人啊,连闺女研究的青蒿素都一并给出了。不过呢,一切都得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是,要是放现在,你给孩子取这个名,想必同学们都会说:“大家好,我是切克闹!”

还有,马亲王的笔名来自《楚辞▪离骚》:朕皇考曰伯庸。不过,要我说最直接的还是到金庸小说里找,《诗经》:有美一人,婉如清扬(木婉清);《论语》:恶紫之夺朱也(阿朱,阿紫)......当然,这些都不局限于这几本书,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随手翻来一本书都是起名字的宝典啊。古风之说主要指给孩子起的名字都是从古籍上隐喻而来的,自可沿袭,只要选的恰当,个个都是好名,颇有古韵之感。

五行说

吃啥补啥,这种说法在起名字中也是说得通的:缺啥补啥。金鑫,冯森,王淼,李焱,陆垚,这些都是说得过去的,毕竟命中缺这些嘛,所谓“先天不足,起名来补”是也。发展着发展着,也就不限于这些了,什么晶啊,磊啊,骉啊,鱻啊, 龘啊通通都用上了。这样的效果是直观,非常的直观,若我命中无你,倾尽一生找你,当然,具体的效果还是自己来感悟了。

期望说

这一类也好说,表达了某一类的寄托,健康,希望你健健康康了;家幸,全家都幸福了;国富,国家繁荣富强了......不过这些在那特殊的年代还是比较常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极大的提高了,文化财富也是极大的进步了,开始向非主流的方向发展了,什么渊祭、皇柝、艳炟、熵裂、罹天烬......反正是不懂,再如郭敬明的《爵迹》之风,麒零、漆拉、幽冥、霓虹、吉尔伽美什……自己看看怪新奇就好,并没有太大的寓意,不知道老师面对这一堆名字会是什么表情。

当然,期望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就是反映出本质了,期望了肯定是没有了,才寄托出愿望。

叫旺财的,一定是家里揭不开锅了;
叫英俊的,长得令人防不胜防;
叫壮实的,风一吹就倒.......
不知道古巨基作何感想,颜如玉颜值又是如何?

姓氏说

此外,起名字还要结合下姓氏才行:
弘一法师小时候叫李成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诗人叶知秋,一叶落知天下秋
.......
人家姓何,单字一个柳,你姓夏,来个柳 字就不太妥当了吧!吴所谓表示很开心,上官狗蛋很是无语,纳兰翠花也是一脸懵逼......所以啊,这些还得结合姓氏来点意境才能显示出逼格才是,不能一味的照搬不是。

结语

说到起名,就不得不说这绰号了,想必这也是伴随着每个人一生的印记,回到家基本都不叫真名,基本都是“孬蛋,孬蛋”之类的,之前朋友曾问过我为啥农村起的外号都这么粗俗呢,后来才了解到,原来古代小孩出生后很不容易存活,人们认为是阎王爷拿着点名簿来收人了,一看这名字,哎,好人名,收了,就这样几几了;再一看这名字,狗蛋,谁家的啊,肯定不是人名,翻过去了,好了,就这样这些贱贱的名字都存活下来了,现在知道为啥叫“不好学生”了吧!

更多精彩,关注“咋家”

起名杂说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起名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