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的说法不能断章取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与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专家,依赖专家。看病要挂专家号,买药要看专家介绍,再加上各种广告效应。养娃也要听专家的。于是各种育儿专家应运而生,良莠不齐。真正得到“真传”的确实大有裨益的,但是最可怕的是专家的意思往往被曲解或者断章取义。

​           “在穷不能穷孩子”

          这句话不知道是哪位专家在哪种情况下说的,但是很多家长把它理解为给孩子多花钱。受这种思想影响,有的家长就给孩子更多的钱,任由他挥霍。有个10岁的小孩每月家长给的零花钱是3000-5000,小孩买游戏机,买零食,买玩具……地上掉十块钱都不待捡的,因为觉得没用。他的爸爸说“很好啊,再穷不能穷儿子嘛”但是等到给灾区捐款时,他犹豫了,他觉得就是倒了几栋楼,砸了几个人而已,自己好好的,管他们干什么?对于这个想法我无可厚非。但是孩子对金钱的麻木,对别人的同情和怜悯都丧失的话,我觉得他还是很贫穷。

       家庭不富有可以,但是再穷不能穷孩子。说的是什么意思?是说让孩子使劲花钱?还是要有钱培养孩子的意思呢?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质上的富有,而是精神的教养和知识的润泽。物质可以贫瘠,但是学习不能亏欠。我觉得专家的这句话绝对不是平白说出来的,前言是什么?没人去追寻,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只要给他必要的物质需求,不能穷的不是他的口袋而是他的脑袋。他可以啃馒头但是他绝对不能无知。他可以没有零花钱,但是他绝对不能没有同情和怜悯。

        孩子不能像花房里的花,经不起风霜雪雨。给他们历练的机会,给他们一定的教育,也就会少了一些像马加爵和林森浩的那样的悲剧。

    “女儿要富养”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电视节目,里面一个16岁的女孩,吃饭还需要人喂,穿衣还要妈妈伺候,妈妈说“女儿要富养,所以想让她对金钱没有概念,每个月给她3万零花钱,这样将来就不会收别人的金钱诱惑”

但是我想这个妈妈的想法不错,但是这么培养的孩子还是个孩子?将来她岂不是成了社会的累赘,是个废材?试问将来哪个男子会用金钱诱惑这样一个女孩?悲哀!

   “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这句话更是被我们很多父母发扬光大的一句。但是“起跑线”是指的什么时候?有人理解为幼儿时期,有的理解为婴儿时期,更有甚者说成了从出生那一刻起。

一次陪孩子上课之余,听一个家长说“我爱人是听了专家讲座生的孩子,又一次专家说你从孩子生出来的第二天就开始教育,那你已经比别人晚了一天。所以我家的孩子每天都是各种课外班种奔跑,妈妈说孩子这么小,哪知道什么兴趣不兴趣,你不逼他一下,怎么能成才?”

我真是替这孩子感到悲哀。因为她才不到五岁,脸上没有笑,就是呆呆的坐在那,木讷的听老师讲课,机械的跟各种老师学着各种动作。等听完爸爸这番话语,我有些气愤的说了几句

其实按照专家的说法,你从出生就教育已经晚了,应该是从怀孕的时候就开始上各种课外班,进行学习,或者那时候也已经晚了,应该是从爸爸那开始教育,准备怀孕前就得让爸爸学习,才能有个好苗子

当然这是有点气话。但是“起跑线”在哪?是不是越提前越好?中国人这急脾气,把五岁的孩子已经当五十岁来教育了。其实我们说的孩子是从开始上小学开始,才开始准备起跑,之前他们都在学“走路”让他们走稳了,才能学会奔跑,我们在给他们一点推力,他们就可以跑的更远,飞得更高。

什么是“走路”?培养他们的习惯,教他们独立吃喝,尊重别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老人说“三岁看老”所以这时候的品行是很重要的。这是他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的。学会做人!

所以教育没有固定模式,因为孩子不同。专家的说法我们要弄清当时的情境和社会的情况,是否适合现在,是否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决不能只是听其音就形式。毕竟孩子的教育没有回头路,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所以不能光听专家的,也要有自己的方法和模式。

有什么教育的心得欢迎和我交流!


“那还要富养”“穷养儿子富养女”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家的说法不能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