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篇文章,头脑中突然冒出这个题目,我想写写自己的感受。
第一,关于学习。看到彼岸沙的文章,里面叙述自己是“全美前三的地质系出来的地震学博士”。这比我猜测的专业更加高深,用自愧不如来形容都有傍户之嫌。
读书时我属于成绩一般的孩子,数学更是差到家,到了高中就经常不及格啦;祸不单行的是,除语文以外的其他科目也都很蹩脚。工作后大家聊起关于地理、历史的话题我永远插不上话,同事曾开玩笑感叹——请问你是怎么混到大学毕业的?!
关于学习我有个清晰的记忆:小学一二年级,有个春天的中午我在家写作业,题目是两位数的加法。如果个位相加不超过十,我的脑子还清醒,如果相加大于十就晕了。不知道脑子是真的转不过弯还是中午没休息犯困,做几遍答案都算不对,老爸在旁边急得直跺脚,气头上来一巴掌打到我后脑勺上,我的脑袋嗡嗡作响,瞬间鼻血滴了下来,老妈吓得赶紧拉着我去洗脸……
不知道是不是最初的记忆影响让我对学习有了恐惧,后来读书成绩一直徘徊不前,补习多少时间也无济于事,从此父亲认定我脑子笨智商低。直到认识老公,他为了鼓励我找了几份智力测试题给我做,得出的结论是我的智商在中等偏上。他希望我能正视自己的能力,培养自信心。
而昨天看到大J推送的文章,挖掘分析父母对于孩子内在驱动力的培养上应该关注的三点内容,让我明白多年来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的偏颇,由此造成我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不自信。他关注成绩高于关注学习本身,关注答案高于关注学习方式,因此造成恶性循环,我越害怕他骂我越学不好,越学不好越急,越急落下的越多,成绩再也好不了。
当看到这些文章,我总有冲动转到家庭群里给父母看看。时过境迁,想起儿时许多事,我仍然无法坦然面对,虽然我知道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也没有文化不懂怎么教育孩子。那些深远的影响,只有靠自己成熟的心智一点点抚平。
第二,关于性格。大J小D的公众号最近推出的文章,偏向于亲子关系的探讨。今天一篇就是论述父母与孩子表达爱的方式不同,需要爱的角度不同,如此一来彼此对话类似鸡同鸭讲。她举例说小D的父亲出差回来后欣喜的向孩子展示送给她的礼物,而小D却毫不在意的说“爸爸,玩具等会再看,来读绘本”。父女俩不在一个频道上,自然都觉得沮丧,多日不见没有亲密的感觉反而都有点埋怨对方。
这个例子在我脑中像一道闪电划过,我回忆起从小到大的许多事,父母和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去表达期待和爱,自然因为频率不同收不到对方爱的语言信号,时间久了就会造成父母觉得孩子白养了,孩子觉得父母爱的不纯粹,沟通不畅使得抱怨增多,彼此的心越来越远。
比如我许多喜欢的东西只能暗自欣赏,很少主动向父母要求去买,因为那可能会被骂浪费钱;无数次期待着父亲履行承诺,周末带我们出去踏青、暑期出去旅行,最后无法成行的原因要么是他说过就忘,要么是我们没有达到他要求的期末考试分数;甚至大学的专业选择,他们都要插手影响,衡量的标准不是我喜欢什么而是哪个专业更容易找到他们眼中的好工作。
很显然,小时候被训斥的经历使我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自主权的生活使我长大后变得犹豫不决,不敢独立做决定,却被父母训斥为无能;父母轻易承诺却从未兑现使我变得封闭不信任别人,最大的伤害是认定自己不值得爱。记得老公曾经对我说,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对而已。
我困惑过,为什么他们爱的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们希望中的我;为什么他们不能接受真正的我,而要扭转我成为他们希望的样子。一边强力参与我的生活和决定,一边斥责着我的无能,一边炫耀着对我的付出,一边裹挟着对我的要求。面对父母我时常狼狈而归,如果爱是全部,爱是无条件的付出,为什么连生我养我的父母对我的爱都有着附加值?
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性格自然没有那么爽朗自信,甚至连自由自在的做自己都感到是对父母的背叛。这种感受撕裂着我的内心,最终还是靠觉察内在和行为统一来获得解脱。
第三,关于能力。80后这代人的父母,因为自己缺失教育所以对学习特别的看重,加上他们中年后发现自己与读过书的同学差距越来越大,更加把升学看成唯一的出路,我出身农村的父母更是如此。
在父亲看来,我和弟弟所有的时间都应该用来学习,只要用心一定能鲤鱼跃龙门,同时他坚信笨鸟先飞,时常用这句话来教育我。
印象很深的是读高中,我对语文和写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大学读中文或者新闻专业。那时候每月的读者、青年文摘都会买来看,好文好句抄了一本又一本。积累的多作文就写得好,有的文章会被整个年级的老师拿到各个班级当范文读,自信心逐渐建立。
父亲觉察出我的变化,适时的鼓励我努力学习争上游,但是也不忘提醒我少看杂志,他的观点是杂志是对成绩无用的东西,休闲时间看看无妨,不能当成主业来做。高中学习压力俱增我也慢慢放弃闲时读书抄笔记写作,这个爱好一放就是十年!期间追着考试分数跑的气喘吁吁也没有达到父母期望的高度,读书写作却慢慢地丢的无影无踪。
回头看,除了多年来伴随成长的分数,年龄增长能力却没有任何提升,大学毕业后拿着一纸文凭默问路在何方?这一度让我痛苦迷茫,我找不到当年静心读书写作的自己,更寻不到许多人生问题的答案。
这一迷茫又是几年时光,三十而立,才重新拿起纸笔记录这些年的成长。摈弃追求出人头地的能力培养,单单寻找内心的安宁和淡然,貌似每一种兴趣都可以慢慢发展。
第四,关于思想。最近在读奥地利精神学家弗兰克尔的书,书中关于他的“意义治疗”的阐述让我充满兴趣。他认为人活着要寻求意义之意志,实现自我超越——即人超越现有生存状态的层次,追求尚未属于自身的,更高层次的东西。
青春期时我就想,人总有一死,那么我怎么度过我的一生?在这个问题上发散思维,我在大学时形成自己人生的终极三问:我到底是怎样的人?我到底想要什么?接下来我应该做什么?
这三个问题困扰我大学四年,美好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割裂开来,我不知道马上要迎来的真实的人生要怎么选择怎么走。我突然变成手足无措的小孩子,焦急的时候只能在原地嚎啕大哭。
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人生里,没有长辈用他的成功来引导激励我,有的只是父母口中如影随形的别人家的孩子。考上好大学就是成功,找到好工作就是成功,挣大钱才是成功,嫁个有钱人才是成功……
成年后突然发现我的追求和父母的希望并不一致,他们认为孜孜不倦的奋斗就是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即时成果。比如,父亲一直希望通过我和弟弟的婚姻将我们家庭的层次拉高几个档次,他也一直坚定的认为我们有这个能力。现实却是,我们看透了跨阶层婚姻的物物交换(仅指部分),在婚姻中更寻求彼此的真心,更看重对方的能力。
单单在伴侣的选择问题上就与父母形成对立的思想,独立之路自然走的崎岖艰难。我无意抬高自己的思维境界,只是经由多年的经历领悟,真正有脑有颜有实力的高阶层,婚姻绝对都是强强联合;而通过与低阶层,或者应该说与比自身经济条件差的青年联姻来实现的某种结合,必定有着你所未知的某些不足或缺陷。
人生在世,自在而为。我知道想要追求的未来远在天边,那近在眼前的世俗生活,它的无奈和嘈杂,自然要与一个有趣的人共同度过,不管他的出身相貌,两颗真正相爱的心在一起,才能跨越漫长生命的长河。
最近读到的文章很多,我的脑中思绪众多繁杂无序,想要表达的很多,却苦于言语的晦涩。读书中间或掺杂着人生的思考,穿过茫茫迷雾森林,我终于看清也看透自身的能力和所处的位置。
对于遥远的理想不再纠结,放眼当下做出改变;对于更好的生活不再奢望,珍惜现有的幸福不要让抱怨替代了真实的感受;对于写作的丢弃也不再后悔,着手准备提高争取得到收获。
我知道寻找自我,完善自我这条路注定很长很长,既然需要用一生来书写答案,我又何必急于看到尽头的结果。
PS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人生的答案一路修正,真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做的是不再纠结于过去,不是忘记,而是选择放下,这样才可以更轻松地走更长更远的路。道理是我们活出来的,而不是把自己装进各种道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