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女权者”们为它吵翻了天

《摔跤吧!爸爸》:“女权者”们为它吵翻了天_第1张图片


1.

我无数次想吐槽这个翻译过来的片名,它让我脑子里瞬间闪过一连串:翻滚吧阿信,滚蛋吧肿瘤君,翻滚吧蛋炒饭………………后来得知台湾版的翻译是“我和我的冠军女儿”,对比之下,我心里竟然也生出一丝欣慰:“摔跤吧,爸爸”至少听起来还蛮热血动感的。


电影也确实叙述了一个热血故事,一位父亲力排众议,培养他的两个女儿成为了全国著名的摔跤手。


好的电影各有各好。有的电影靠故事打动人,有的电影靠细节吸引人,有的电影情感细腻充盈,有的电影拍摄技巧一级棒。而《摔跤吧,爸爸》凸显之处,不是在电影本身,却恰恰是在电影之外:一是阿尔米汗对电影的态度,二是印度女权问题。


2.

早在去年,电影刚在印度上映那会,国内有就有媒体报道称阿尔米汗为了拍摄这部新片先增重近60斤,出演55岁肥胖衰老的父亲,然后再减重50斤,重回“肌肉男神”形象,出演19岁和29岁的戏份。

《摔跤吧!爸爸》:“女权者”们为它吵翻了天_第2张图片
《摔跤吧!爸爸》:“女权者”们为它吵翻了天_第3张图片

这种对待电影的态度让我叹为观止,对比起前段时间被群嘲的某位抠图女星,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要拍成一部电影很容易,有个本子,有笔资金,找几个演员和会拍片子的,基本上就成了。但要拍出一部经得起考量的片子,特别是对于演员来说,实在不应该只是拿钱走个过场。我记得拍《1942》的时候,徐帆张国立为了演出难民的感觉一连吃了五个月粥,徐帆后来回忆起来说:“没有吃的真的毫无尊严……我觉得饿的那种感觉,光靠演是演不出来的,所以我把这种饥饿的神情恍惚,带到角色里面去。”


阿尔米汗后来在接受采访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为什么不用特效化妆而坚持要费那么大力气先增重后减脂,就是因为想要饰演出那份真实发胖的样子。也正因为这份真实,当这个曾经击败无数强敌的摔跤手被自己教出的女儿摔倒在地,他眼中的震惊、失落、不甘却无力反抗才更戳泪点。


3.

这两天在我的知乎首页上,大家关于这部影片到底是宣扬了父权还是女权吵翻了天。


确实,我们应当如何定义这对父女的成功?


是父亲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女儿身上还是女性对于命运的成功反抗?


《摔跤吧!爸爸》:“女权者”们为它吵翻了天_第4张图片

在观影过程中,一开始我也感觉怪怪的。难道就因为自己过早终结了摔跤生涯,就要逼女儿们来替自己完成这个梦想吗?一次偶尔的偷懒就要换来责骂,稍加反抗就要剪掉头发。为什么不能让孩子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为什么要被父亲的梦想绑架?


看完电影,去了解了印度女性的生存现状后,我就说不出话了。任何脱离实际情况地站在道德制高点说话都是耍流氓。


高昂的陪嫁费用,居高不下的童婚比例,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印度女性,特别是类似影片中偏远地区女性的生存状态让我不禁联想到旧社会的中国农村。女性可选择的太少了,不过是“嫁给一个陌生男人,一辈子生孩子和操持家务”。当整个社会都如此认为的时候,一个父亲能做出培养女儿成为国家级运动员的行为,真的很不容易了。这就好比在中国古代,一位士大夫从小教她的女儿四书五经治国方略,立志让她在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脑洞:如果女性可以参加的话)


做出这样的举动,说明在父亲的潜意识里,他相信女孩可以和男孩一样棒。我觉得,这也正是阿尔米汗在拍这部电影之初想要传达给印度民众的意思。不是鼓励女性摔跤,也不是宣扬父权的绝对正确,而是通过主人公在“摔跤”——这一刻板印象里偏男性化和力量化的运动中获得胜利,传达出女孩也可以和男孩一样继承家族的梦想,女孩也可以和男孩一样棒。


一个人的独立与自由,首先要建立在平等之上。平等之后,方可言它。

你可能感兴趣的:(《摔跤吧!爸爸》:“女权者”们为它吵翻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