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孜:号角回响红河谷

江孜:号角回响红河谷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

    一部《红河谷》,红遍大江南北。影片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背景却是真实的。

  公元1903年,英军进犯西藏。江孜军民吹响号角,苦战3个月,据险死守,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全部跳崖牺牲,鲜血染红了江孜河。

  国庆节前,笔者来到这片雪山下的国土……

             红河两岸是长城

  江孜抗英纪念馆,陈列着土炮、土枪、大刀、长矛等抗英武器。当年英军进犯,曲米新古一仗,守军败得悲壮,短短几个小时,死伤800余人。

  硝烟散去,残颓的炮台与历史对话。如今,江孜军民人人都能讲出这段历史。一年一度的“达玛节”,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连续10年达100%。

  当不成兵,就想当民兵,迷彩服成了江孜青年最向往的“时装”。当不成民兵的,就拥军。武装部修军械室,建靶场,缺钱缺人,无人动员,群众闻风而动,出钱出力。民兵训练经费不足,并不富裕的江孜县政府当场拍板:不足部分由县财政支出。

  漫步江孜,县武装部领导告诉笔者:江孜的国防设施,10多年来都是由群众义务守护的。那年8月,江孜河发洪水,军民为保卫国防工事苦战3天3夜,武装部要按劳付酬,群众责怪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为国戍边,我为国出力,该!”

            雪山脚下不宁静

  登上古堡,美丽的江孜河谷尽收眼底。

  当年,英军头子荣赫鹏以商人身份在这里自由出入,窃取守军军事设施兵要地志,守军未战先失一着。

  边防,国之边防。历史的教训,警示着今天的江孜人,他们擦亮眼睛,警惕地注视着雪山下的动静。

  拂晓,一个早起农作的藏胞发现桥下有3个陌生人在休息,举止慌张,行迹可疑。他不动声色地悄悄返回,报告了有关部门。3个非法入境人员正做着美梦,黑洞洞的枪口已对准了他们的脑袋。天色大亮,边关紧急升起会晤旗……

  黄昏,一个放牧归来的藏胞发现蓝巴拉山口有两个陌生人在鬼鬼祟祟地徘徊,立即赶到县里向武装部报告。午夜零点,副部长王帮华带领民兵摸到山口设伏。凌晨2时,蛇头米玛、罗布带领47个偷渡分子刚到山口,就被团团包围。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偷渡活动就此破产。

             高原军旗别样红

  出江孜东行,东经88°12’、北纬27°54’的交汇处,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宗山。

  这山,巍然耸立,直插云霄,曾是清朝驻藏大臣有泰屯兵的地方,坚固的城堡外墙,仍然保存完好。当年英军进犯时,清军不发一枪,望风而逃,边关失守。

  如今,笔者在宗山下看到这样一幕场景:辽阔无垠的荒漠原野上,一队队士兵顶着高原朔风整装待发。

  就是这支英雄的部队,40多年来在平均海拔4810米、含氧量不足内地50%、年平均气温零下4℃的生命禁区,率先叫响“不把领土守小了,不把国土守丢了” 的口号,以牺牲28人的代价,研究总结出一系列适合高原高寒特点的战术战法,出色地完成了边防执勤和巡逻守点任务。

  巍巍雪山,铸就英雄的骨骼!海拔5000余米的某山口,指导员徐松带着队伍在我方一侧巡逻,“轰”地一声巨响,他踏响了一颗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地雷,鲜血像泉水一样从右脚涌了出来。离界碑还有5公里,他艰难地向前爬行,殷红的鲜血,染红了雪山……

你可能感兴趣的:(江孜:号角回响红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