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417】礼治是法治和人治的中间态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

       “权量”,就是度量衡;每一个新的朝代建立的时候,就会重新统一度量衡,比如秦始皇。“审法度”,是礼乐制度,定国旗、国歌,国徽,建立法律体系。“修废官”,整顿或者盘点清楚现有行政体系的官位和职位,设什么职位,废弃什么职位,重新建立新的行政体系。新政府把度量衡统一了,把法律体系建立起来了,把行政体系整顿清楚了,政府就成立了,政令就能通行了。

       “兴灭国”,就是一个政权建立,总是要灭了前一个政权而建立的,因此,为了表明自己政权的延续性,就得访求曾经的政权后嗣,封其为贵族或者厚养之。比如周武王灭了商后,仍然封微子于宋国,封箕子于朝鲜。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也在慢慢承认曾经国民政府将领的贡献,比如曾经参与抗战的国民党老兵。

       “继绝世”,对先贤大德,他的子孙断绝了,访求他的其他亲戚,作为他的后嗣,封以土地,把先贤的家庙建立起来,接续其家族的香火。

       “举逸民”,举用隐逸的人才,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广罗人才,让他们为国效力。

       能做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百姓人心就归服了。

       “所重:民、食、丧、祭”,对于老百姓来说,民意、粮食、丧礼和祭祀都很重要。民意是国民存在感;粮食是生存之本;丧礼是对归世者的祭奠;祭祀是对往者的敬畏。这些都是人道之大经,王业之大本,教化之本源。

       权量、法度和官职是统一行政系统;后三者是统一意识形态;所重的四个方面是民俗仪式。通过建立行政秩序、意识形态和民俗仪式,达到礼治的目的,这些要求即便是放在现在也还有现实意义。法治太严缺少人性的考量,人治太松缺少法则的制约,礼治是两者的中间态,这是孔子要施行的政治理想,也是对后世的重要启发。


@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417】礼治是法治和人治的中间态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荷边书房@注解四书《论语》【417】礼治是法治和人治的中间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