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白读《史记》(三)——人人都没坏心,偏偏办了坏事

历史小白读《史记》(三)——人人都没坏心,偏偏办了坏事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春秋时期,王位一般都是传给儿子,可总有不走寻常路的人,比如宋国的宋宣公,明明立了太子与夷,临终时却想把王位传给弟弟和,并说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

他弟弟和面对天上掉下来的王位,很是客气了一番,最后还是接受了,即位为宋穆公。

宋穆公为人也挺讲义气,他重病之时,大臣都劝他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冯。穆公却念着哥哥的好,立了哥哥的儿子与夷,把自己的儿子冯送去郑国居住。

事情发展到这里还不错,宋宣公学着先祖宋微子传位给弟弟,落了个贤德的名声,最后王位还是还是回到了儿子这里。大家议论这件事,给出的结论便是“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复享之”

宋穆公也没吃亏,本来这王位就没他什么事,过了把国君瘾,又还回去了而已。太子与夷最后还是继承了王位,不过晚了几年即位。

本来谁也没吃亏,这兄弟友爱的故事也可以传成一段佳话,可事情往后的发展就不太好看了。

太子与夷即位后(史称宋殇公),在郑国住着的公子冯成了他的眼中钉。为啥?当初大臣们那么拥戴冯,他又有继承权,他的存在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让宋殇公寝食难安。

他完全不记得叔叔对他的照顾,一心要除掉他的儿子,十年里十一次攻打郑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结果公子冯没被干掉,他自己不断发动战争的行为引得民怨沸腾,反倒被大臣华督杀了。冯风风光光回来做了宋庄公。

也许有人会说,若当初弟弟宋穆公狠狠心,就把王位传给儿子,不就没那些破事了,还轮得上侄子欺负自己儿子。别说,还真有人就是这么做的,结果也不怎么好。

吴国有个贤德的人叫季札,此人很有名气,因封在延陵,被称为“延陵季子”。

季札还有三个哥哥,大哥诸樊,二哥馀祭,三哥馀眛,他爹寿梦想绕过三个哥哥直接将王位传给季札,季札硬是不接受,寿梦没辙,立了长子诸樊。

诸樊坚决地要将王位传给季札,想了个曲线救国的方法,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传弟,一定要把国位最后传至季札为止。

前面进行得很顺利,王位顺利地传到老三馀眛,馀眛死后,季札总该没理由推辞了吧,可他还是逃离开去,不即王位。吴国大臣死了心,只得立了馀眛儿子僚为吴王。

这下,有个人不高兴了,他就是大哥诸樊的儿子公子光。

公子光认为,兄弟传位是为了将王位传给季札,既然季札没有接受,他父亲最先即位,理应该他继承君位,凭什么传到三叔儿子那里去了。

可以理解公子光心中的不平之气,没人为他争取应得的利益,他就自己去争,为了夺回君位,他瞅准时机,安排刺客专诸刺杀了吴王僚。

公子光做了吴王阖庐,吴国的历史就此改写。他的儿子夫差在历史上更有名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就是为了打败夫差。

公子光父亲这辈哥哥们要让王位,弟弟坚决不受王位,到了儿子这辈,反倒为了王位抢得你死我活。

纵观这两件让位于弟弟的事情,可以看到每个当事人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宋国兄弟俩一个让位,一个还位,吴国四兄弟,三个哥哥要让位于贤,有德的弟弟不愿违背礼义。奇怪的是,没人有坏心,结局却并不美好。

好心办了坏事,这是为什么?

其一、为一己意愿,违背了宗法制度。在嫡长子继位制的原则下,明明有儿子,传位于兄弟。

其二、人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上一代人为名,下一代人图利。即便是季札,也将个人原则放在了国家安危之前。

延陵季子访遍各国,往往能看出其他国家的本质问题,偏偏看不穿自己国家的危机,难道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小白读《史记》(三)——人人都没坏心,偏偏办了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