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殇

   我读出的《呼兰河传》

知道萧红,是因为一本服装杂志。说是有一回萧红穿了一件红色的毛衣,配了一条咖啡色的裙子。鲁迅指出她的颜色搭配得不好。不知这故事是真是假,只是觉得鲁迅太牛,对服装也很有研究。

十多年前知道萧红,是因为书店里有了一套关于三十年代作家的书。萧红名列其中。然而我并没有细读她的作品。她与萧军的生活我也不想过问。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谁的生活可以一帆风顺?

机缘巧合,我捧起《呼兰河传》。并不轻松,这是我读了十几页的感觉。作者并没有任何重要的人物,也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只是不断地描写着,描写着呼兰河的风情。大姑娘、小媳妇、赶大车的、做豆腐的,捞小猪、看大戏、拜娘娘庙,一片长长的画卷平铺在眼前。啊!原来我小时候学的《火烧云》竟然是萧红的作品!渐渐地,把自己读进去。啊,那真是一幅生活的长卷,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段凄婉的歌谣,一部令人流泪的作品。

“我”为什么要到园子里去?屋子里只有大人,一群无趣的大人,没有孩子。童年的天真引导“我”去了园子。

祖父为什么也去了园子?照理说,那个当家的应该是他。可是他的工作就是装一袋烟,给祖母擦一个锡壶,祖母却总是说他擦得不干净。他是一个文人,因为他会念许多诗,一个有一点知识的文人,是不屑与这群俗人在一起的。既然如此,就应该效仿陶渊明,自我劳作。正巧,遇见了“我”。而“我”正是一个孩子,一个人类最真状态下的孩子。我的天性中与祖父所向往的透明的生活是多么地不谋而合!于是,祖父成了“我”期待的得到的大人的依赖,“我”成了祖父实现精神世界的唯一通道。祖父教“我”读诗,就是希望他的精神世界能在“我”的世界中实现。

如果这样去看,那么你会发现,萧红渴望的生活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光明。那种自由是超脱了人生悲苦的自由,那种光明是甚至是不可到达的一个彼岸。

在“我”的眼里,小团圆媳妇是苦的,王家大闺女也是苦的,所有千千万万个呼兰河的人民也是苦的。谁都不是在生存线上挣扎呢?那个磨房里的人,只有他面对命运的挑战,坚毅地活着,活着。萧红把他放在最后出场,是要告诉人们,她无论面对怎样的命运安排,也是要坚强地活下去吗?

萧红在书的结尾无限伤感地表示,自己再也回不去那个可爱的童年时光,无法再见到那些自己恨的、自己爱的人物。其实,光阴匆匆,谁又能留住过往。只是不断地被时间推着向前、向前。

回忆我自己的童年时光,我也有一个对我不怎么公平、甚至不怎么关爱的祖母,我也有一个对我特别好的祖父。祖父教我猜谜语,给我讲历代的传说故事,祖父总是夸我聪明,看得出来,他在孙辈中最喜欢我。我有一个不怎么做主的父亲,有一个强势的母亲。然而,年至三十,等到祖父不在、祖母已逝,我早已原谅了当年不怎么爱我的祖母,我知道,她有她的难处。我怀念我的祖父,因为他让我小小的童年里得到那么多的温暖。我爱我的父亲、母亲,永远。

             我眼中的三堂课

总是觉得,曹晓英老师是一个文艺青年。优雅、知性、美丽。所以,她的课堂总是那么柔情似水。她有才华,她总是迫不及待地要教给孩子,她总是想看见一群孩子可以围着她一起谈诗、谈理想。也许是对文学爱得太深,她处理的时候就急之愈切。

我很欣赏她教学课文第十三个自然段。语文就是应该以“读”为主的,曹老师深深地知道这一点。她不在于一词一音的朗读固有方法的指导,她愿意用一种意会的方法教给孩子:“心中有花,才能开出一朵花来;心中有鸟,心中就能飞出鸟来;心中有虫……”引导孩子自由读,再齐读,师生一次又一次地合作读;教学“就”字以后,你完全可以感受到课堂上洋溢的那份自由与快乐。只是反复地读,读着读着,那份自由就从孩子的心底流到嘴里来了。我想说的是,意会是一种好方法,尤其到了高年级,就像萧红很多时候传递的情感需要意会一样,在学生了解了萧红的生平以后,再让学生读第十三个自然段,也许孩子们对园子的自由、快乐,有更为深刻地体会。

我也欣赏她在课堂上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比如扫读、跳读。一个孩子,要在自己的人生中阅读大量的书籍,这两种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于小说。如果孩子在这节课上学会了这样的方法,相信对他的人生一定大有帮助。

当然,曹老师的课堂上有一个地方是大家一致认为有待商榷的。就是她提出的第二个自然段中的侧面描写。一个不明显甚至简直不是侧面描写的地方,曹老师为什么那么坚持自己的意见一定要将它将给孩子呢?我想,还是她文艺青年的气质所决定的吧。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一直很喜欢萧红。”有这样的一个老师,应该是学生庆幸的事。毕竟,现在女文艺青年做老师的少之又少了。

郁忠华老师一直是我微笑上课的动力。他的笑、他的语言、他的热情、他的聊课方式、他的肢体语言,总是透着生命的力量。

与曹老师意会的方法不一样,郁老师更多的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说问题的。他设计的那么多个环节,都是以一个主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来提出的。通过这些环节的层层深入,郁老师对于园子的解读也呈现出多方位的状态,他的课堂变得丰富、丰满起来。对于学生朗读地指导,郁老师也是立足于微观。“你羡慕它们吗?”“自由的话可以读得快一些。”(私下认为也可以读得慢一些,反正是自由嘛!)“要读出慈祥,你太严肃了。”这样的指导,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值得一说的是,郁老师的板块教学已经渐趋成熟了。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过渡日渐自然,对于自己在课堂上的调控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对于学生的理答处理得也比较圆润。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郁老师带领同学们深情地朗读了《呼兰河传》的结尾,一下子把课堂气氛做了个180度大转弯,心理落差还是挺巨大的。也许,这个环节郁老师也是很有自己想法的呢!

陆艳林老师与上两位老师指导的方法都不一样。她在教学生朗读时,要求学生加上动作,调动了学生多感官参与,特别是“大笑起来”“远远地抛给祖父”,这样就更能体会我的天真,祖父的慈爱,园子生活的无忧无虑了。这样的指导,是切合她对于这节课的定位的——“浓浓的祖孙情”。这是她与前两位老师最大的不同,也是她最具个性化的地方。为了体验这祖孙情,陆老师还印发了《呼兰河传》中祖父与“我”生活的其余三个片段,并且就在课堂上引导孩子们读、品、写感受,将这份情感更浓于水。但陆老师也坦言,学生其实还没有时间好好读一读这三段文字,因此,课堂上的感受就比较肤浅了。我倒是觉得她用了一个片段就好了。

如果说,萧红的园子是一个多彩的园子,是一个关于梦的园子,那我想,这三位老师的课堂也是一个多彩的园子,也是一个关于语文教学之梦的园子。

          我心中的教学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我一直以为它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并且从主观上认为三到第十二自然段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因为它占据的篇幅最多。然而第十三自然段又是极具特色的,其中“自由”二字甚至是整篇文章的文眼!到底应该怎么教?

一开始,看课后练习,以为是简单的童年趣事,又要让学生品词,又要让学生写童年趣事。然而为什么又安排了一个作家卡片呢?噢,作家的童年趣事不是简单的童年趣事。

回到《呼兰河传》,“一串凄婉的歌谣”仅仅只是萧红个人的命运吗?我想不是的,那典型的祖父、小团圆媳妇,王家大闺女,更有那千千万万的呼兰河人民。编者安排作家卡片是要引导孩子去读《呼兰河传》吗?如果我们的老师真的自己把《呼兰河传》读一遍的话,就不会推荐才五年级的孩子去阅读,因为孩子读不懂,最起码大部分孩子读不懂!如果只是就作家卡片上那么一段有关萧红的介绍,孩子能理解她命运的悲惨吗?也不能。

我总是反对我们的课文选取名家的一个长篇,然后又做了一点改动,放在课文中去让孩子学习。这样的编写是要激发孩子阅读名篇的欲望吗?难道名家就没有短篇让孩子学习了?这是我一直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

但教还是要教的。

联系《呼兰河传》,我觉得这篇文章不妨把它定为双主题教学。第一课时应该让孩子把文章读熟,读懂大意,能概括主要内容。把第二和第十三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体会各种景物的特点,读出多彩的园子。学习作者的语言文字的特色,在充分读与说的基础上,再让孩子模仿着说“      愿意就           ”。引出茅盾说的“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第二课时重点学习第二到第十二自然段,了解我的祖父在园子中的行为。重点学习作者的语言文字特色,尤其是句式“祖父   ,我就    。”和作者所使用的动词。要多给学生时间,慢慢地圈画出作者所使用的动词,体会为什么用这些动词,读着这些描写,是不是能读出画面感。要能体会到童年趣事的描写并不需要几百字的繁杂讲述,也许只是一小段的功夫,但一定有那么一两个词语触动了读者。这节课上,文字写作的重点是写自己的一件趣事,也只要一小段,但有特别的动词。补充阅读“我”与祖父生活的其它自然,比如烤鸭子、学诗、戴花等片段,进一步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祖父之间的情感。通过这个环节理解茅盾所说的“一篇叙事诗”。

我觉得,这样学完这篇课文还是不够的。应该通过教师对于《呼兰河传》中主要几个人物命运的简短讲述,形成与“我”在园子生活的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童年的美好,祖父的疼爱,再与成年后“我”的命运的比较,回到童年,回到美好,试着让孩子理解“我”对于美好的向往及追求。回到课文中来,再读读“愿意”“自由”“大笑起来”等词语,感受必然是深刻的。也许,这样又把课文教难了,但对于一个班级中对于文学感兴趣的孩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理解茅盾的“一串凄婉的歌谣”应该不成问题了。在他们童年生活的世界里,播下一颗种子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

           我期待的语文课堂

——孩子可以在课堂上慢慢地把一篇课文读熟。

——孩子可以在课堂上找到自己喜欢的语言,用这样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

——孩子可以跟着老师一笔一画地写字,写好每一个字。

——孩子可以知道字的来源,真正感受汉字的魅力。

——孩子可以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读文字,读出自己的感情。

——孩子的听的能力得到发展,不仅听到老师和同学在说什么,而且听得懂他们说的内容甚至更深层次的内容。

——孩子可以在课堂上神游世界的山山水水。

——孩子可以在课堂上学到名家名篇以及他们各具特色的表达方法,进而促进自己表达能力的提高。

——允许孩子说一句不完整的话,只要表达清楚。

——孩子可以在课堂上读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

——孩子可以在课堂上习得作文的基本方法,当他创作出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地,他可以得到所有人的赞美,甚至是模仿。

——当孩子说得不够完美时,他能马上得到同学或是老师的指导,就这一点得到提高。

——当孩子读着自己对于一段话的感受时,他可以在这课堂上找到知音。

——孩子在课堂上可以学到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以及怎样将他表述准确的“绝招”。

——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有关课文内容的电影。

——孩子与这个世界是紧密相连的。

——允许孩子有一点脱离课堂的时间。

——孩子的想象力可以再天马行空一点。

——老师一直带着孩子去大自然中走啊走啊。

——老师喜欢语文书,也喜欢课外书。喜欢和他们一起读简短的儿童诗,记录下他们的童年无忌。

——老师应该和他们一起玩好玩的语言文字游戏。

——课堂应该是开放的。

——老师愿意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当成故事一样讲给孩子听。不管是好的,还是糗的。

——老师的脸是多变的。

——讲起历史故事来,老师就好像回到了那个年代。

——孩子作文实在写不出的时候,可以用画画来表示。

——他遇见的语文老师是一个爱文字的老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