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困惑

二模考完,觉得比一模要简单一些,至少写作题有梯度,不像一模,在一个难度层级反复考各种微写作,写到人崩溃。不过,考试题总不可能让你优哉游哉过关,总要给你设计一些障碍,这一次是选择题,选到你怀疑人生。

第一,“字”的考查有难度,第1题誊写书法作品,“业精于勤”四个字里面有两个繁体字,这是不需要学生掌握的,另外“精”和“勤”笔画重叠,印刷不清楚,以致于有同学猜想成“勤俭节约”。同样,第3题“金箍棒”的“箍”字不会写。第5题“无稽之谈”的“稽”不会写。确实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字,但是在这个点上设计的问题稍微有些多了。不过不能怪人家出题人,自己还是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电子阅读风行的今天,写字教学确实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想办法。

第二,第7题,给学生空了六行写一份倡议书,试题要求120字。结果给出的答案是14行,字数287个字。评分标准还要求:“格式4分,内容4分,语言2分,共10分”。这么悬殊的差距,让学生怎么回答呢?如果顾及了格式,内容肯定写不完整;如果把倡议的内容写完整,格式肯定放不下。

个人揣测,命题人没有认真对待试卷,整个试卷结构模式和以前的基本一样。同时,也没有站在学生答题的角度考虑问题。出题最怕总想着怎么难为住学生,应该自己先做一做,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目前微写作还藏着一个问题,就是答案总是两倍于试题的字数要求。学生如果按照这个答案写上去,给的格子根本放不下。可是很多阅卷老师不考虑那么多,对照标准答案,一看学生答案就觉得内容苍白浅薄,大部分要扣掉两三分,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拿一个严重超了字数的答案做标准,不太厚道。

第三,第10题,关于两句文言文的翻译。一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成“只不过是缺少向我们两个这样的闲散无聊的人罢了。”初看,“无聊”肯定不对,人家苏东坡这里是随缘自适的闲适心情。可是仔细一想,老苏在这里情绪是相当复杂的。面对美景,除了欣赏之外,夜凉如水,老苏不免想到人生境遇的冷清。所以来一句:我就是一个闲人!这个“闲人”里面有自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释成“我就是这么一个闲散无聊的人”,这是说得过去的。

另外一句是:“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解释成:“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关键在“颠”字的解释上。有如下的几种解释:

最新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解释为:“颠倒,错乱”。(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148页)

教参上的翻译是:“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人民教育出门社《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下册298页)

百度的解释:“颠”是“颠倒,错误”,句子翻译和人教社的一样。

古诗文网上的翻译:“颠”是通假字,同“癫”,疯狂。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两个意思都有,一是从“跌倒,倒下”引申出来的意思:“颠倒,倒置”;二是指“精神失常”。(商务印书馆2000年1月第1版第64页)。

原文中是讲学家当面给庙里的和尚们解释完为什么应该在原地找之后说的这句话,确实有嘲笑的意思,但是就算再嘲笑,也不应该说人家“疯狂”了吧?这充其量也就是认识错误的一件事,跟精神失常还是有距离的。

所以我选了这句是错误的,可是标准答案是前面老苏那句话翻译错了。理由是教材中的翻译:“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我不理解。

第四,第13题:

天有风雨,人以宫室蔽之;地有山川,人以舟车通之;是人能补天地之阙也,而可无为乎?人有性理,天以五常赋之;人有形质,地以六谷养之。是天地且厚人之生也,而可自薄乎?

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地造物是有缺失的,人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作为来加以改善。

B.天地造物“以五常赋之”、“以六谷养之”,说明天地对待人的生命是优厚的。

C.天地人各有其责,只有天地人和谐统一,才能推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D.人绝不可以看清自己,决不能听天由命,只有人类才称得上万物的主宰。

我纠结在选项C和D上。每句话的最后半句话都有问题,但是我认为原文没有提到社会发展,而D项虽然也没有提到“万物的主宰”,倒是第一段强调人要有所作为,人可以改造环境,至少强调了人是应该积极主动的。所以两相比较,C项错得更严重些。结果,我又错了。

第五,第11题,题干中明确表述,让学生找出“下面对古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结果错误选项是:“《爱莲说》表达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句话中的“陶渊明”错了,应该是“周敦颐”。这哪里是在考对古诗文的理解,明明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这应该算是设置审题障碍了吧。

其实,命题人也是老师,命制的试题有漏洞在所难免,毕竟人都有考虑不周的时候,但是,我认为命题原则要清晰,另外就是如果有问题,那就在阅卷的时候明确统一的标准。一切应该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为原则,这也是考试的初衷。不能说有了问题,上面集体沉默,下面胡乱评卷,学生稀里糊涂,老师云里雾里,最终考试也就失去它应有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些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