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忽然而已

从7-2号上海开往信阳的火车到7-15号的泪眼婆娑,总觉得时光太浅,刻不出画面…

总想当回老师,三尺讲台,让粉笔在黑板上传递出专属的温度;总想慷慨激昂,谈古论今,让每一双期待的眼睛找到方向…

很开心,我在这短短的十几天,找到了一个新的自己。

自幼在天津求学,也遇到了人生中的恩师——李老师,手工、绘画、质疑精神伴随着我走过我的12年,在高考,126的语文成绩也算有所收获。

选择回家乡支教,不仅仅是离家近,更是因为我对大别山区的历史怀着敬畏,我愿把这敬畏,这庄严化作课堂上的板书,清晨的书声…

可能是不去接近,不知道疾苦,不亲自经历,不知道举步之艰难。我难以描绘最初没有电扇,没有水,没有桌椅,没有人相信的招生阶段;也难说明,家长把孩子送来时对我们的一次又一次叮咛,“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他不听话,就拿棍子打”…凡此种种,不过已经是过去了

初识

第一节课,我只有6个学生(临走时已到13人),来的人,战战兢兢,小小的身体有大大的疑问,或黝黑,或瘦小,他们并不是一贯的电视中报道的寒门优秀学子,而不过是对学习厌烦极了的孩子,讨论的不是课堂问题,而是对王者荣耀的痴迷…当我提出问题,他们最开始只有沉默,那让我无助的沉默。他们只是低着头,像被审讯的犯人,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可能,所以便用了半天时间和他们谈心,下课时,他们说,“老师再见”,心里一暖,这是我的学生!

相知

折百合花,折青蛙,折气球…

剪窗花,剪喜字…

有一天给他们放歌,问他们喜欢什么歌,当看到上五六年级的他们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下的不过“日不落”这种十多年前的老歌,心中说不出的滋味…

我给他们看我做实验的照片,给他们看动植物在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让他们猜猜那细胞是什么;给他们讲上海,讲东方明珠,领略魔都的别样风光,我看到了那眼中的神采,真想有一天带着他们来场远行,哪怕只是去看看都市的车水马龙也好。

可是,知识同样重要,我用自己的全心教着他们,我尽可能的把每一篇课文讲清楚,也把作者介绍清楚,讲一课《开国大典》,从中国的鸦片战争讲到国共内战,或许,这就是小学时的潜移默化,我的语文老师让我对语文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我给他们讲我小学在学到琦君女士的《桂花雨》一文时的往事,课堂结束后老师让我们思索题目为何不是更为贴切的“桂花雪”而选择了“雨”,当时也只知道作者写下的总归是好的,却不能拥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后来老师告诉我们,“台湾人很少见到雪”,恍然大悟,以致时隔数年仍记此事。我下课闲聊,说到辛亏自己当年遇到了好老师,身边的几个孩子,淬不及防地答道“我们现在也遇到了”。

相别

终于,我的学生也学会了质疑,偶尔也会提及他们眼中的对课文的独到见解,那时的我,兴奋的像个孩子。

怎么说呢,临走时,孩子们都哭了,有个女生还送我了一朵花,由七朵小花围成,每朵花有四片花瓣,孩子,你用了多少时间…男生们也来说“老师求你了,别走”…

不是老师想走,真的不是因为有多么累,而是年迈的父母担心我的身体,低血糖、低血压、低血钙…好似所有的体弱多病都被我占据。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只不过这时间太短,而情谊太浓。

离别前一个星期,眼睛因高温和睡眠不足肿胀了,可以挤出脓来,真的很疼很疼,看不清东西,鼻涕流出来,汗流浃背…

小结:

15天,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向学校争取在大别山区的支教机会,我的十五天充实而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半个月,忽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