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旅行北京篇之孔庙国子监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一生的旅行北京篇之孔庙国子监_第1张图片

这就是开创科举制度后的最高学府,也是无数古代人寒窗苦读一辈子希望能够来到的地方。因为无论你什么出身,一旦踏进这扇门就意味着人生命运的改变。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这就是一个景点。不过对于一个现代读书人来说,除了景点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人生意义的探讨以及对于国学文化的溯源。

前段时间听樊登说书《佛陀的证悟》其中说道,出家前的释迦牟尼佛是印度王子,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是不知道人间疾苦的,直到他长大自己出宫才发现人生的“悲惨”太多的无奈,生老病死恨,忧思哀怨愁。他不禁发出感慨,人为什么不能长生?人为什么要生病?人生为什么要痛苦。

当录到这段时候摄影师傅笑了,他觉得这问题有点“幼稚”樊登说到,这不是佛祖“幼稚”而是我们人类幼稚,因为生老病死是我们一生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而我们就像孩子一样,在追逐利益房子金钱权利的糖果,而忘记了我们这一生真正要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要说这段,因为这就是圣人和凡夫的区别,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孔子可以塑像并且建庙众人朝拜的本质原因。

一生的旅行北京篇之孔庙国子监_第2张图片

孔子这一生述而不作,《论语》那是他的学生和弟子根据他的生前言行编写的一本影响深远的经典。孔子他一辈子的理想是克己复礼,是建立一个天下大同的世界。

但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且至今为止也不会实现。

但为什么孔子是圣人呢,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思想被他的继承者不断“改进”,改进的符合统治需要,另一方面是他的思想早已超脱俗世,属于另一个社会或者国度的标准思想。

下图触奸柏:

一生的旅行北京篇之孔庙国子监_第3张图片

触奸柏是孔庙内最大的一棵柏树,相传是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历史,至今繁枝盘错,挺拔苍翠。

传说明朝奸相严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时,行至树下,树枝揭掉了他的乌纱帽。几年后又长出了一个树瘤,横看似一个龙爪抓住了一个人头。

这人应为惊恐面部扭曲。人们便认为柏树有知,能够辨别忠奸,因此称之为“触奸柏”或“辨奸柏

下图为大成殿:

一生的旅行北京篇之孔庙国子监_第4张图片

殿牌匾万世师表,高度歌颂赞扬孔子这一生的功业以及留给后人无尽的精神遗产。

但如果孔子泉下有知,我想并不是非常开心。因为他的理想没有实现,而且他的经典思想也被后人不断篡改,直到现在的面目全非。

而真正孔子希望的其实和释迦牟尼希望的一样。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仲尼,

世人皆有佛性。

圣人只是通过言传身教不断在提点我们,鞭策我们,修为我们。目的殊途同归,都是不断通过自我实践,自我感悟,自我改正,自我提升,达到最高层级的精神能量。

一生的旅行北京篇之孔庙国子监_第5张图片

到那天,就是孔子倡导的天下大同。(如果所有人精神层级都达到600,无需教导就是大同)

那就是众人成佛。(如果所有人精神层级都达到700,就是众人成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生的旅行北京篇之孔庙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