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俗话都自相矛盾?为什么很多朋友圈文章都观点相左?

为什么很多俗话都自相矛盾?为什么很多朋友圈文章都观点相左?_第1张图片
网络来自网络

我们平时说话,或者劝自己、劝朋友的时候,经常会说一些俗话。可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俗话这么说了,俗话又那么说,那我们到底该信哪个呢?为啥有很多俗话都自相矛盾呢?比如说:

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

可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

可俗话又说:爬得高,摔得重!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可俗话又说:老虎屁股摸不得!

俗话说:不见兔子不撒鹰;

俗话又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俗话说: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

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俗话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可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可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可俗话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

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这些俗话个个都有道理,但又自相矛盾。一个向左,一个向右,我们到底该信哪个呢?甚至还有的朋友开玩笑说,俗话这么说,俗话又那么说,我们呀,迟早会被中国的俗话玩儿死。

其实细想想,这些俗话也是我们的老祖宗经过这么多年总结出来的,是我们的老祖宗经历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才总结出来的,这些应该都是“金玉良言”呀。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俗话自相矛盾呢?

其实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这些俗话,而在我们自己身上。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就像药方一样,不同体质的人,也适合不同的药方。我们首先得认清自己,看自己适不适合这句俗话,或者说自己现在的阶段适不适合这句俗话。只有那些适合的俗话,才能解开我们当下的困惑,才能变成我们生命中的“金玉良言”。

就比方说,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可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到底哪句有道理?

如果你毛毛躁躁、莽莽撞撞,总是大意出问题,那你还是小心谨慎点好,“小心驶得万年船”,这句俗话比较适合你;如果你本身就太过保守、太过固步自封,那就别“小心使得万年船”了,还是多一点尝试、多一点突破好,俗话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认清自己的情况,保持自己的判断力,这样才不会像墙头的小草那样,这边摆摆,那边摆摆,完全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其实,不止俗语这样,好多都自相矛盾;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朋友圈的文章,也是观点完全相反。

比如,前段时间有个爆款文章叫“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深得老板们的心意;但也有反对它的文章,叫“员工不相信忽悠”,老板不要总给我们喝鸡汤。

再比如,有一个文章叫“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觉得那些岁月静好的人一定是身边的人付出了非人的代价,不然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但也有不同意它的文章叫“谁人不在负重前行,你也可以选择岁月静好”,认为没有人不在负重前行,只不过负重的种类和形式不一样,负重前行,同样可以岁月静好。

除了这个,还有一个文章叫“远嫁的女儿,是父母丢失的孩子”,说的有女儿远嫁的家庭,就好像都是凄凄惨惨的苦主一样;但也有不同的声音,说“我是远嫁的闺女,我有话说”,认为无论是远嫁,还是近娶,只要照顾好自己、照顾好父母,就都是自己的独特人生,就都值得珍惜和满足。

其实,刚才只是举了几个例子,我们朋友圈中看到的文章,很多都是观点相反的,就像那些俗语一样。我们没有必要因为某一种观点就自怨自艾,也没有必要因为某一种观点就得意洋洋。很多的观点,就像那首老歌里唱的,可能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我们关键是要认清自己,看看哪个适合自己,并且找到自己的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很多俗话都自相矛盾?为什么很多朋友圈文章都观点相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