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茶事儿

我会做茶,

做过乌龙茶、红茶、白茶,

做茶不容易,做出好茶更不容易,

大家反映我做的茶还不错,

这不是恭维我,

因为确实有很多人掏腰包买单了。

我掌握大量的茶知识,

谈不上专家,

但是一旦有些“专家”不严谨,

往往逃不过我的意识。

我在试图写一本通俗而又专业的茶书,

平均落笔1k字,

需要阅读至少20k字的专业工具书及论文。

我不敢说我能把茶泡的很好,

前几天看网上某国学老师大谈自己用盖碗泡过1000泡茶,

我粗略的算了一下,

保守的说,

应该用盖碗泡过7000泡茶。

和茶有关的本领和阅历,

我还掌握很多,

例如我可以大体上鉴别一款茶的好坏,

做过一些古代茶书的研究,

培养过一些爱茶、讲茶的人...

写这些不是为了炫耀,

而是想说,

即便是凡此种种加在一起,

我还不敢自称“茶人”。

在我心里这两个字的分量很重,

它代表一种担当,

因为我不够格,所以文章的题目中这两个字带引号。

我只敢说,

我是一名讲茶文化的老师,

我是个把茶从原产地贩卖到爱茶人手中的商人。

更准确的,

我喜欢说我是个“茶二代”,

因为这个说法更能反映出我对茶近乎于“顽儿主”的态度。

因此我给大家讲的故事不能叫“茶人茶事”,

而是叫“‘茶人’茶事儿”。

(1)

2007年末我算正式接触专业的茶文化,2008年末我就走上了茶文化的讲台,我自我感觉很好。若干年后老师告诉我,当时有很多学员投诉我的课程,把大家说的云里雾里。她当时没和我说,怕我失去信心,而是鼓励我很好,很有天分!感恩我的老师,我现在的岳母张勃老师,在我没进家门之前就把我当成女婿培养,把她的课堂,她在东北的茶文化荒芜时期,辛苦培养出来的茶友交给我乱来。

(2)

2008年的时候,我开始尝试和长春一家比较高级的餐厅合作“餐前茶”,我当时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复制的项目,很用心。当我尝试开拓规模的时候我发现我并不具备开拓业务的能力,因为我和陌生人接触的时候总是牛B哄哄。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这块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不管互联网怎么加,不管美团、百度,饿了吗的小突突多么疯狂送餐,也代替不了一个“民以食为天”的泱泱大国百姓们到餐厅消费的习惯。并且越是如此,越增加了到店消费者的品味。而做餐饮的人通常也不具备茶专业领域上的知识,所以“餐前茶”的市场仍然广阔。在茶行业中茫然不知所措的再创业者,可以试试这条路。当然,前提是具备做好服务的素质和态度。

(3)

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2009年的时候,我和媳妇开了长春第一家“武夷岩茶”专卖店。我在前文中说的比例夸张,说当时长春大概有百万分之一的人认识“武夷岩茶”,但我觉得加在一起应该不会超过三位数。做生意要有前瞻性,但不能前的太多,否则你没等到市场培养好就已经饿死了。

我判断未来的茶叶零售市场,仍然需要大量品牌、专营店的存在。铁观音折了,金骏眉烂了,普洱市场越来越需要高度的专业性,小白们很难介入,白茶被自己的搞出来的老白茶概念也快玩儿死了。未来的茶叶零售市场很可能会更明显的分化为礼品市场和消费市场,做礼品的人靠关系,做消费的人靠流量和服务,但两者都需要对于茶品种更专精的细小划分。

综合品种的茶叶品牌除了像“中茶”这种资源雄厚的老牌以外,也会越来越少。更多专业茶品种的专业品牌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市场还会不断洗牌。立顿这样的品牌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因为中国人对茶的定位同时存在日消品与奢侈品两种概念。没有一个品牌可以同时具有这两种属性。但有可能出现2-3个巨型消费类茶叶品牌与若干家茶叶奢侈品品牌并立。当然,这种市场格局即便能够出现应该也是若干十年之后的情况了。所以,同行们不用担心,只要用心做,还是有很多时间和机会。

说点眼前的?白茶、小青柑之后什么会火?小青柑出来之前我判断是广东乌龙,但是小青柑的出现让我有点郁闷了,如果再加工茶也可以玩儿的话,那再出现什么可就难以预测了。我大胆的懵一个“佛手茶”,如果懵中了,你当我是研究《周易》的就好。

越写越觉得突发奇想的这个话题挺有趣,咱们以后再聊。

你可能感兴趣的:(“茶人”茶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