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拉里到底在追寻什么?

“一把刀的锋刃很难越过,因此智者说得道之路是困难的。” 


在《刀锋》的扉页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形容一个人开悟的过程如同在刀刃上行走”



《刀锋》一书不只有一个主人公拉里,还有漂亮时尚的伊莎贝尔,一辈子以社交为荣的伊莎贝尔的舅舅艾略特,简单和善的伊莎贝尔的丈夫格林,和拉里唯一爱过想要与之结婚的索菲。

拉里,一战结束后回到美国的飞行员,参加战争时才17岁,战争结束回到家也不过刚满20。理所当然的和青梅竹马的伊莎贝尔订了婚。但是拉里没有工作,也不想去工作,战争改变了他心里的一些东西。在广阔天空中孤独的飞行令他有体会到了一种神秘的“无限”。像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他的书《风沙星辰》(关于飞行)中写道的那样:“当你从云海中探索世界时,它突然有了完全陌生的意义。”



拉里不想接受常人眼中朝九晚五颇有前途的工作,战争中一个同伴的死(为救他而死)使得他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质疑上帝的存在。

带着困惑,他开始如饥似渴的读书,退役军人的补贴使得他能够不工作维持基本的生活,他想结婚后带着伊莎贝尔四处旅行,过简单的生活。然而,未婚妻伊莎贝尔是个从小在优渥条件下长大的女孩,喜欢party,漂亮衣服,大房子,仆人。。。拉里一心求学想要解答自身困惑,不准备按照他人的设想从事金融工作令伊莎贝尔失望。于是,她和他解除了婚约。



很自然的,伊莎贝尔嫁给了当地富豪的儿子格林。(虽然她一生中最爱的人仍是拉里)而拉里,开始了一个人的漫漫得道之路。

从古至今,都有这么一些人存在,天生的或者一些事情的影响使得他们开始质问生命究竟是什么,生存的意义又在哪里,是否真的有上帝的存在。

拉里读《心理学原理》,读哲学。每天读书十个小时,这样过了两年,书本仍不能解答他的疑惑。于是他开始周游世界,做煤矿工人,流浪者,最终在东方印度找到了他要找的老师。他跟随老师修行,静坐,冥想,去山上的小木屋里独自居住。在他三十岁生日那天,他在山上看了一场日出,在太阳缓缓升起,山下湖泊粼粼闪光的时候,那一瞬间,他顿悟了,心里的疑惑全部消失,整个人都充满了喜悦。

于是他拜别老师,回到美国。



和身边着急赚钱的人不同,拉里认为金钱带来的是束缚而非自由。在经济发展迅速的美国,他最开始体会到的只是生命意义的虚无与上帝是否真的存在的疑惑。困惑使他不能忽视心里想要寻求答案的呼声,他和周遭的社会无法妥协。最开始他认为自己是爱伊莎贝尔的,但成熟之后的他明白,他和伊莎贝尔根本不是一类人。拉里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超越和自我完善,而伊莎贝尔追求的是安稳,富裕的生活。(所以伊莎贝尔最爱的可能还是她自己)。


H常和我讨论说“人的思维是螺旋式前进的。也许人的一生就像是一个圈,最后还是走向生命最初的纯真。”可绕了一大圈再反省、顿悟、回归本真和一直停在最初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顿悟之后的拉里看着和年轻时没什么两样,但他确实获得了平静和真正的自由。



在逐渐解答自己疑惑的旅程中,拉里获得力量的同时也在运用自己的力量拯救着他人。

他首先拯救的是苏珊,一个爱好艺术,但是出生贫困只能向艺术家,画家们出卖肉体生存的女性。他在苏珊患重病,身无分文时无偿的帮助他,照顾她的女儿,给她钱让她振作。苏珊说:“我差点就爱上拉里了,要知道爱上他是多么的危险。”确实,那时的拉里仍在求得答案的路上,任何人都不能阻止他前进的脚步,他不可能给任何女人一个安稳的生活。

第二个被拉里成功拯救的人是伊莎贝尔的丈夫格林,经济危机中格林破产,精神崩溃还患了严重的头痛,拉里运用从印度学来的催眠之术帮助格林重新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

第三个,拉里拯救失败,但也是拉里唯一爱的想要与之结婚的人----苏菲。苏菲和拉里一样,从小是孤儿,由亲近的人抚养长大。他俩小时候常一起读诗,写诗。在拉里看来,苏菲有着一个灵动、智慧、有趣的灵魂。她关爱底层人的生活,还曾想当社会义工。但苏菲的生活是不幸的,她深爱的丈夫和孩子在车祸中去世,从此她一蹶不振,酗酒、乱性,抽鸦片。拉里遇到她,想要和她结婚拯救她,他仍能看到苏菲灵魂里的闪光点。苏菲为了拉里戒酒戒烟。但是在结婚前的一周,伊莎贝尔故意引诱苏菲酗酒,苏菲没抵抗住诱惑,旧疾复发,于是她从拉里身边逃开,继续往日的生活,最终被不知名的人杀害,抛尸海中。



人性的复杂,伊莎贝尔声称自己最爱的人是拉里,苏菲又曾是她儿时的玩伴,但当拉里要娶苏菲时,伊莎贝尔却用了卑鄙的计谋,成了间接杀死苏菲的凶手。

埋葬了苏菲,拉里继续他的生活。顿悟之后的他想要做一名出租车司机,只希望挣够自己的生活费,然后其他时间自由的开车去想去的任何地方,阅读,写作,”live with calmness,forbearance,compassion,selflessness, and continence.”拉里开始意识到,上帝是不存在的,不然为何不创造出一个没有邪恶的人世?印度的教义--人世轮回学说他部分采纳,但他更相信自己的力量,平静,忍耐,克制,有爱,无私的生活。他相信自己可以给周围的人带来一些好的影响,即使这影响只是像一颗石子投入到湖水中那样,但带起的涟漪可以不断的扩散。



拉里回到美国,散尽自己所有的积蓄,开始了预想的出租车司机生活。

这是我第二遍读《刀锋》,第一遍读是在今年年初,读的仓促。而第二次读,发现了更多。书中的拉里并不是仅有的主角,伊莎贝尔的舅舅艾略特,极其爱社交,临死前还为了没有被邀请去赴宴而委屈落泪,代表了一类热衷于社交的贵族阶级,但其实生活空虚无意义,一老就被遗忘的一类人。伊莎贝尔和她的丈夫代表了美国有钱的富商们,挣钱的能力与财富的多少是他们所有安全感的来源。拉里则代表了极少数的一类人,为了追求精神上的顿悟舍弃一切,视物质为累赘。当得道后又重新进入生活,热爱生活但仍保持自己精神的独立与澄净,不为之所困,潇洒而灵动。

而当今的我们,是否真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不是还没有想好就接受了这个社会、文化所赋予我们的价值观,匆匆跟着潮流走?自己想要的真的是大家都称赞的,期许的吗?

找到自我的道路是漫长而艰难的,顿悟的那刻到底在多远的将来谁也无法说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时刻保持内心的清醒、不盲目总归是没错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刀锋》--拉里到底在追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