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达成一个重要共识:不健康的焦虑会搞砸你的公开表达。但非常幸运,我们是可以控制和转变它的,方法是应用心理学家埃利斯(Ellis Albert) 提出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这一方法的核心是“ABCD模型”。
Part1 ABCD模型
先讲ABC,A是不愉快事件(Adversity);B是信念和想法(Belief);C是结果(Consequence),包括情绪和行为。
打个比方,昨天娜娜参加了一个工作面试,面试官的态度很不好,而且当场就拒绝了她,这是A(不愉快的事件)。娜娜很伤心,也很担心和害怕之后的面试,这是C(结果)。表面上看,是不愉快的事件(A)导致了娜娜的极大焦虑(C),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然而这是片面的,事实上,不愉快的事件不会直接导致你产生过度焦虑的情绪。因为在A和C之间,其实还存在一个变量B——你的信念。追根究底,是A先引发B,B才触发C。如果我们能控制好B,那么坏的C就不会发生。
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过,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扰乱人们的B(信念),一般都是非理性的。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还挺理性的,这是因为非理性信念平时会藏起来,可是一旦发生不愉快的事件时,它们就现身了。但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那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信念是否理性呢?与埃利斯同属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流派的心理学家Maultsby提出了检验标准:
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三种常见的非理性信念。
由于不同的B(信念)会导致不同的C(后果),重点就在于你能否将非理性的信念转化为理性信念。
我们现在前面ABC模型的基础上,引入D——辩论(Dispute)。我们可以主动和非理性信念(B1)进行辩论,以产生新的、健康的理性信念(B2),扭转局面,产生新结果(C2)。
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
快到年末了,桃子的公司即将举行年终汇报会议,桃子将代表部门上台做展示,她紧张万分。
A.过度概括——“我知道这没什么大不了,可我就是害怕,我为什么这么没用?”
B.过度依赖他人眼光——“如果我上台说话结巴了,同事笑我怎么办?”
C.绝对化的想法——“我必须做好这次演讲,绝不能搞砸。”
我经常是B,看一下B的辩论案例。
桃子与自我的辩论
桃子有演讲焦虑,一上台就容易紧张,说话容易结巴。
要是我在台上,说话结巴,肯定被其他同事笑死了,好丢脸。
桃子过度依赖他人评价的非理性信念出现,辩论开始。
桃子,你想一想,假如你结巴了,同事真的会嘲笑你吗?你是会看到他们嘲讽你的表情,还是会当面听到他们的讽刺呢?(事实型)
虽然他们不会表现出来,但心里肯定会这样想。
这里面有多少是客观事实,有多少是你的猜测呢?(事实型)
首先,我们谁都不是别人肚子里的蛔虫,很难知道别人的真实想法。在无法判定他们真实想法前,觉得他们在取笑自己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就算有一些同事当面取笑你,事情有那么糟糕吗?就真的不能忍受吗?难道就是世界末日了吗?
那倒不至于。
而且如果他们真的笑话你,你起码知道了这个同事并不那么值得信赖的。
再假如,你看到一个上台之后因为紧张而导致讲话不流畅的同事,你和你的同事会笑他吗?
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这样。
所以如果你结巴了,大家更可能会鼓励你,替你惋惜。
桃子,再这样想哈,假如现在上台的是你的朋友,她很紧张,你会怎么劝她呢?(后果型)
我会安慰她,叫她别想太多,尽力就好。
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怎么做才会更有利于她达到自己的目标呢?
那就是多花点时间准备,把演讲内容记得更熟练,这样讲起来会更顺利。
这就是和桃子和自己的非理性信念的辩论过程。
看上去,辩论就是在劝慰自己,毫无章法可言。
其实不然,这其中是有方法可以照搬的,心理学家就为我们提供了三种思路。
一是事实型辩论——即检查自己的想法里有多少是客观事实。心理学上已经证实了,人倾向于按自己的方式假定他人的想法,而且这种假设往往不准确。
像桃子总觉得别人会笑话自己,但其实她并没有看到,也没听到别人的嘲讽,只是心里这么假设,这就并非是客观事实。
二是后果型辩论——即把焦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
就像案例中的桃子,先跳出自己,设想如果要帮助朋友解决问题,朋友该怎么做才最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对吧?
没错。三是逻辑型辩论,比如一个人因为一次或几次的失败,就得出自己没用的结论,是不符合因果逻辑的。
如果真的没用,应该每件事都失败,那过去的成功经历又怎么说呢?是这么多姿多彩的经历,组成了你的人生。你的人生并不会因为一次的挫败而被下定义。
以上心理学家埃利斯的三种辩论方法。相信你,会有比上面例子中更温柔得当的辩论方法,法无定法,只要辩论得通,什么方法都可以。
在这里,老师想问问大家,难道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些道理吗?
以我来看,未必见得。这三种方法不难,辩论也不难,难就难在跳出自己,开始跟自己对话的那个转折点。
所以,辩论(D)其实是给我们一个契机,让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视角,去看看,去想一想。我们的信念其实还可以有别的选择。
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埃利斯的话。
看了桃子的案例,大家对辩论可能还是有些模糊,这时,写作就成为一个很有用的方式了。
当我们写下同非理性信念的辩论(D)过程,我们的想法就会变得更加合理、清晰,具体怎么做,请大家翻开课本。
№.1 ABCD模型自助表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处的时代战乱不断、灾祸频发,在这样的岁月里,他用写日记的方式跟自己进行对话,这就是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的重要里程碑——《沉思录》。
通过追踪记录自己的心理,奥勒留变得更加理性和达观,他的思想也影响了埃利斯。
ABCD模型自助表作为埃利斯提供的一种思维练习,就是让我们通过写作去重新审视自己,用辩论让想法变得更理性、更有建设性。
ABCD自助模型表(空白方框为填写处)
A(不愉快的事件)
1.说说困扰你的事情是什么?
2.可以是真实或想象的,内心或外部的,也可以是过去、现在、或未来发生的事。
B1(非理性的信念)
1.我是怎么想的?我为什么这么不开心和难受?
2.想法里有没有非理性信念:过度概括/过于在意别人眼光/绝对化的想法等等?
C1(结果)
1.不健康的负面情绪,如过度的焦虑。
2.一些无建设性的行为。
D (辩论)
质疑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1.我的信念是源于我个人的主观猜想,还是符合逻辑的呢?
2.我的信念和事实相符吗?有客观证据支持吗?
3.我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我的目标,有别的更好的做法吗?
4.事情真有那么糟糕吗?就算真的发生了,又怎么样呢?
B2(新的理性信念)
1.不会全盘否定自己,评价行为,而不是人。
2.不会完全把自己的价值和自尊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
3.没有绝对化的想法(用我想要、我希望、我渴望来替代我必须、我一定、我绝对)
4.我不喜欢这样,但就算真的发生了,我也可以忍受。
5.起码从这件事里,我收获了......
C2(新结果)
1.有正常情绪(如适度的焦虑),但不会沉浸其中。
2.我该采取的有建设性的行为。
ps:自助表中,辩论(D)和理性信念(B2)的区分并不是完全分明的,而且这个表不仅适用于演讲,也可以用在工作、感情、人际交往等方面。
这就是ABCD模型的自助表了,课本内容作为讲解,大家可以直接收藏下面的图片。
ABCD模型是从思想层面着手,和自己的观念辩论,改变认知后再改变行为。
埃利斯还提供了一种方法,是直接通过行动来影响和改变人的心理。
Part2:暴露疗法
所谓暴露疗法,就是直接将自己暴露在害怕的情形下,逼迫自己通过行动克服恐惧和焦虑。我们用埃利斯本人的故事来说明。
害羞的男孩
埃利斯的自述,来源于《控制焦虑》一书。
19岁前,我很害怕跟女同学说话,我从没有接近过任何我爱慕的女生,尽管我在心里疯狂地想象和她们交往的情形。
每年有200天,我会去家附近的植物园,然后坐在长椅上等待,每当有女性坐到旁边离我30厘米的长椅上时,我就会看她一眼。
我是想跟她们搭讪。
但是,我永远也不会这样做。因为我实在是太害怕了,我只会在她们走后,狠狠地骂自己一顿。
19岁那年,我终于下决心要作出改变。
在此之前,我已经读了很多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书,我知道恐惧很多时候都是由直线式思维造成的。
(和非理性信念辩论)基于阅读所知,我清楚自己的紧张不适感不会有什么致命的后果——我应该不会死。
我也想象过一些可怕的事情,她们会打电话叫警察,会觉得恶心,会翻着白眼走开,但这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我读过行为学家华生的实验,他治愈非常害怕动物(如老鼠和兔子)的儿童是这样做的:
华生先把兔子放在离孩子比较远的地方,让孩子观察兔子;再放近一点,然后跟孩子聊天,转移注意力;然后一点点地把兔子向孩子移近。很快地,孩子就不再害怕兔子,并且愿意抚摸它们了。
受到华生的启发,我开始要求自己每天去那个植物园,而每当看到有一名女性独自坐在长椅上时,我就去搭讪,我坚持了几个月。
我不去想自己的焦虑,只是立刻坐过去,就算有人马上起身走了(30人左右),我也不管。
在没有走的人里面(大概有100个人),我会跟她们闲聊几句,像是天气、花、树、蜜蜂等普通的话题。如果她们不排斥我,我再聊聊爱好、工作、家庭等等。
最后,我没有跟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谈恋爱,但我完全摆脱了接近女性的恐惧感。因为我发现,和她们说话,并不会发生什么让我害怕的结果。
她们不会伤害我,也不会呕吐着跑开,也没人打电话叫警察,更没有发生我想象的一些可怕的后果。
我的紧张和不适完全消失,我不再害怕和女性交谈了!这就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其实很多同学都没有埃利斯那么严重的心理问题,不过他的方法倒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这就是暴露疗法,用行动改变认知——先不要管心中的恐惧,直接暴露在害怕的事物面前,然后你会发现,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对于当众说话也是一样。
我们可以先从熟悉的朋友和亲人开始,多练习对一个主题发表清晰、有趣的讲话,在和他们吃饭或聊天时,主动跟大家提起话题:“我有个事儿特别想讲……”
面对亲友,我们还是比较放松的,这样练习几次之后,你就会慢慢增强自信和胆量。
之后,再往前迈一步。你需要多把握工作中的当众说话的机会,比如在和同事吃饭时多搭一句话,在小型的会议讨论时主动发表意见,主动担任会议主持人的位置,总之,多练多说。
当然,你可能会有说得不好的时候,会听到一些反驳或质疑的意见,闹个大红脸,甚至被对方说到哑口无言。但是这又怎么样呢?这难道是不可接受的吗?(提前与自己辩论)
之后,你就可以勇敢地尝试在一些更大、更重要场合的说话与演讲。循序渐进,持续练习,你会发现,说出来真的没那么难。
好,解决不健康焦虑的两种方法我们已经学习完毕,今天主要内容也是这两大方法。
解决了“不敢说”的问题后,就要面临“说什么”的问题了。很多人不想说话,是因为觉得自己的观点很平常、乏味,没什么好说的。
其实这可以用发散性的多角度思维来解决,明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