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眼看和珍 4班 张培智

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爱国青年,她将一腔热血洒下,谱出以生命捍卫祖国的序曲,也彰显了当时中国新青年热爱国家,心系民主族的进步思想,殒身不恤的崇高精神。

然而,在赞颂和崇敬中,我们难免会有几分惋惜和思考,这样的牺牲值得吗?

从《记念刘和珍君》中,不难看出,鲁迅先生是不太赞同的。他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比作煤的形成,用大量的材料,代价来换取小块的煤,微小的进步,而鲁迅先生也明确提到“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如此的牺牲得到的成果却微乎其微,确实不值,事后又遭诽谤,更是令人惋惜和痛心。

当然,亦可向老子借智慧。老子曾谈道“兵强则天,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作为学生,自然是没有武力的,倘若要对抗持械的卫队,显然不可行。自身弱小的情况下,硬碰硬不是办法,所以,一味的强势,正面对抗卫队,必然招致牺牲。自认弱小,认清现况,保存尚有的生命价值,为寻求革命力量并依附于革命力量,融入群体使自身得以保护,才是更好的计谋。

老子亦云“曲则全,枉则直”,学会“曲线救国”,适当地忍耐才能得以保全,能受屈辱才能更长远地发展。“小不忍则乱大谋”也说的是这一观念。不能一味的头脑发热去和政府正面相抗,学会忍耐。正如汉王刘邦,先依附于项王,百依百顺,百般讨好,忍耐着屈于人下的窝囊和对方政治集团的压迫,保存实力,积蓄力量,而后再借机宣战,挑战楚王项羽,最终赢得楚汉之争的胜利。反观刘和珍君,其实爱国多种方式,传播思想,鼓动社会力量亦是可行,并不需要在徒手请愿中作出无谓的牺牲。

再有  “勇于敢者杀,勇于不敢者污”,在行动时应慎重考虑,切忌一腔热血,不顾一切地冲锋。三思后行,审时度势,把握准时机再出击,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效用和价值。

刘和珍等爱国学生的牺牲,固然能鼓励后来革命者激流勇进,砥砺前行,但是,以生命为价值换取的星点激励,未免损失太大,而学会慎行,学会借力,学会忍耐,“留得青山在”是为革命事业胜利为人民解放国家强大源源不断奉献努力,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必修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眼看和珍 4班 张培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