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柏格理》第三章

二、凌辱之后

当索恩知道柏格理和邰慕廉在布导时与杨老四发生冲突这件事后,他找了个时间,坐下来与他们谈谈。索恩说:“你们不觉得,动手打人不好吗?”

邰慕廉理直气壮地说:“I'msorry,他的挑衅,我们的回应。”

柏格理说:“一时性起,没有想到更多。”

索恩说:“我们是来传递爱的,言传身教更是重要。‘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期盼,凡事忍耐。’《圣经》哥林多前书13章4节。做不到这几点,怎能成为很好的传教士呢?我们是爱的使者,要用爱来唤醒人们,温暖人们。只有这样,我们离上帝才会更近。”

其实,索恩所说的这些,柏格理都知道。但是,气头来时没有控制住自己。以后,只能是逐步克服,把这样的脾气克制下去。

在忏悔动手打人一事后,接下来的日子,柏格理很懊悔。他觉得不应该把杨老四丢在街边,应该把他背回家。他不断责备自己,不断向耶稣忏悔。他告诫自己,以后遇到这样的事,再也不能这样了。

现在,不知道杨老四怎么样了。那天是原还留在街上,还是被初老七抓走。据说禄老七进城抢劫的那天,抢走了不少钱财,抓走了七八个人。如果杨老四在其中,那么,柏格理的罪孽就大了。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会带来很多麻烦。柏格理开始朝这方面忏悔。

每次上街传教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多次以后,柏格理也习惯了。只是,这样的传教没有任何收益。

天气转暖,春天来了,迎春花开了,教会工作还是没有起色。每一次出门传教,他们都知道是什么结果,都会无功而返。在出门前,他们一点自信心都没有。在布道中遭受嘲笑谩骂是家常便饭,扰乱殴打的场景多次发生。他们一次次为自己打气,不管这些人是否信主,上帝都会帮助我们。

昭通附近分布着许多寨子,索恩把这些寨子连成线,画成地图,有步骤地分别进行采访。这段时间跑这个方向,那段时间跑那个方向,基本上一两个月能够轮回一次。在传教时,柏格理还带着六角手风琴,传教时唱,休息时唱,高兴时唱,不高兴时,也唱。

这天,他们分为两个组出门传教。邰慕廉跑乡下,柏格理留在昭通。当柏格理提着手袋走上街头时,人们对他报以微笑。现在,柏格理已成为当地熟知的人,人们给他取了个外号,“敲铜锣的小个子洋人”。几个小孩笑着、跳着跟在后面,不停地喊“打锣喽,打锣喽”。还有一位小姑娘,她不怕洋鬼子,她安静地跟在后面,她的笑很甜美,令人欣慰。

走着走着,柏格理突然感觉少了点什么。他返身问这位小女孩:“今天没有见钟焕然?”

自从上次柏格理与钟焕然接触后,每次出来传教,钟焕然总是会跟在后面蹦蹦跳跳。

“他的眼睛看不见了。”小女孩回答。

“眼睛看不见了?”柏格理楞住了,他弯下腰问:“他的怎么看不见?”

“他的眼睛生病了,瞎了。”

柏格理说:“你们知道他住什么地方,能带我去看看他吗?”

“知道,他家住得不远。”

穿过一条小街,进入巷子,他们来到钟焕然家。

这是一户贫困人家,破旧的木板房歪歪倒倒,四面透光。钟焕然闭着眼睛,坐在房前的小凳上。当他听到柏格理的声音时,高兴得站了起来。

柏格理仔细检查了他的眼睛,有些红肿,畏光。钟焕然还说眼睛发烫,疼痛。柏格理估计是结膜炎,他打开随身携带的药箱,边给他滴眼药水边叮嘱他说:“你的眼睛是不卫生引起的,以后不能用脏手揉眼睛。问题不大,过几天就好了。”

柏格理找出消炎片,用纸包好,递给钟焕然,告诉用法后,又问:“你们怎么不上学读书呢?”

钟焕然说:“有钱人家才有书读,我们不用读。”

柏格理没有再问,他站起身,默默思考着。

索恩来中国已经五年了,传教也很努力,为什么没有进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不是我们的传教方式,与中国的国情民情不相符合。我们强调一夫一妻,中国则容忍一夫多妻;我们主张众生平等,中国则是官大于民,男尊女卑;我们主张诚信,中国人却乖巧虚伪;我们轻视权财,中国则“人为财死”“官为权亡”;我们反对赌毒黄,中国好赌好抽好嫖。中国人所信的鬼神也好,道佛也好,都是有现实需求,有因果报应的。而西方的基督教,追求的是没有物质的精神,看不见的拯救,未知的天堂,这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这时柏格理又想起了李文斯顿,他在非洲传教,是用行医的方式宣教。为此,他在极贫困的环境中靠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医学院的学习,最后取得成功。我能不能像李文斯顿那样,借助于某种方式来宣教。比如医学、比如教育、比如文化体育。我能不能办一个学校,把钟焕然这些穷孩子们召集起来,给他们传授文化知识,给他们传教。他们不仅可以成为基督教徒,同样可以成为传教士。他们以后的作为,将是不可估量的。

最近这段时间,柏格理一直在思考着这些问题。

今天柏格理没有摆摊布道,而是一个人到繁华的中街,挨家挨户推销带来的宣传册《劝世良言》、《真理入门》。书中结合中国人情风俗,儒家言论,阐发基督教教义。

来到一家当铺,还未跨进门坎,柏格理就像遇到老熟人一样笑咪咪说道:“hello,老板,你的生意可好?”

老板是个留着八字胡的老头,他没有回答,他盯着柏格理,打量捉摸。

柏格理进屋后,接着说:“myfriends,福音,福音来了。小册子,耶稣基督,宣传,很便宜。二文钱一本,很便宜很便宜。册子说怎样做人,怎样活。”

说着,柏格理打开布袋,把小册子拿出来。

老板没有答话,更没有翻看小册子,而是毫无表情地看着柏格理。

柏格理心想,可能有戏。平时进店,三两分钟就见分晓了。是买,不买,请走,叫滚,就两三分钟的时间。而这个当铺老板,却是很耐心地听他讲解。

柏格理又说:“耶稣基督,上帝,上帝使者。拯救,拯救我们。I'm耶稣信徒,来传道,捡选。信耶稣,有信仰,清洗罪恶。这本册子,好,好,very good,便宜。你的买一本,阅读……”

话说到这里,老板听懂了,知道了。他打断了柏格理的话,只说了两个字:“请便。”

柏格理高兴问道:“How muchmany do you want to buy?要买几本?”

“请便!”

“请便”是什么,柏格理一头雾水,他看着八字胡,想知道是什么意思。老板没有回答,一直盯着他看。

看着看着,柏格理觉得这个人很像是山羊,无论是头型还是胡子,柏格理把他定位为山羊。

“Whatis请便?”柏格理问道,他想弄明白。

“请走人!”

柏格理听懂了,他还想作解释。他的嘴角翕动一下,话还没有说出来,就听见老板大喝一声:“滚!”

突然冒出的这一声,着实把柏格理吓了一小跳。

“给老子滚出去!”随着这雷霆万钧的吼声,老板做出一个手指门外的动作。这是一个凝固的动作,不容置辩的动作。老板的双眼,像狼一样直盯着柏格理。

看见柏格理没有动,老板转过身去抓桌子上的算盘。

柏格理知道这算盘是他的一门武器,可能会砸在自己头上,立刻跳到屋外,怯生生看着他。

“只有这一次。以后你再进来,打断你的腿!”

看着柏格理还站在门外,老板抓着算盘冲了出来,柏格理跑了几步,回头看见老板没有追上来,又站下。看见柏格理站下了,老板又追了几步,柏格理又跑了几步。这样搞了几个回合。

后来柏格理不和他玩了,他走了,边走边回头看,不知他是想认准这个人还是认准这个铺。这个地方再也不能来了,没有一点商量和回旋的余地,一棍子把人打死。如果这人不是这样的态度,即便不买,柏格理都会到隔壁家去碰碰运气。现在,他要走得远远的,此人的煞气,会在这一带蔓延。

走了很远,柏格理才逐渐平静下来,他不甘心就这样回去。类似这样的经历他遇见不少,只是这个当铺老板确实比较怪异。开始一言不发,一旦说话,就叫滚,一点余地都没有。

这里柏格理突然产生另一种想法,凭什么你叫我滚我就滚,凭什么你这么大声对我,凭什么你这么凶狠。我也要凶你一次,出出气再走。对,就这样办。偷偷地走到他的店铺门口,趁他不注意时大喝一声,吓吓他,然后跑掉。这样,心情才会平衡。

想到这样的报复方式后,柏格理蹑手蹑脚,悄悄朝这家当铺靠拢。

来到当铺门口,柏格理屏住呼吸没有动弹,他想窥视老板在做什么。恰好在这时,几个小孩走上前围在柏格理身边,说笑着,指手画脚看着他。柏格理着急得挤眉弄眼,用各种手势告诉小孩,不要闹,悄悄的。

然后,柏格理通过门缝偷偷朝里看上去,没有人,只见通往后院的门是开着的。

柏格理悄悄跨进店铺,急速走到后院门,继续窥视。

没有动静,也没看见什么。正当柏格理要返回时,听到有“唉”的声音。这样的声音不时冒出。

这样的声音和节奏很熟悉。柏格理知道,这是解大便时发出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憋气,便于大便的排泄。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地位,皇帝和奴隶都借助这样的方式排泄,柏格理也有这方面的经历。

现在更好实施报复了。柏格理轻手轻脚跨进这道门,悄悄地进入后院。

这是一座猪圈式的茅坑,猪的粪便流在坑里,坑上搭几块木板,人便蹲在木板上大便。猪的粪便很稠,又黑又臭。柏格理想,用不着吓他了,只要在侧面往粪坑抛下一块石头,溅上来的粪便就够他受了。

正好,在墙脚下有几块石头,柏格理挑了一块最大的,这样暴发力更强。

正当柏格理拿着石头,走近粪坑,正准备往里投的时候,柏格理突然想到,这样龌龊的闹剧,是我柏格理该做的吗?

一个传送福音的传教士能做这样的事吗?一个受过教育,考试英国第三名的人能做这样的事吗?一个祖辈都是传教士的人能做这样的事吗?就连中国人都不会做这样的事,只有哪些小瘪三才会这样做。自己不要说做,想都不能想,居然自己还能想出这样的恶作剧。

想到这里,柏格理改变了主意,放弃了报复,他把石头放回墙脚。现在,连大吼一声吓他一跳的心思都没有了。

在放石头时弄出了响声,那老板喝了一声:“谁?”

柏格理掉转头一溜烟跑了出去。

逃出来后,柏格理轻松多了。他庆幸自己没有做出这样的报复,否则他会自责一辈子的。但是他也不能原谅自己,他为自己产生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举止而羞愧。柏格理不停地忏悔,他说,神啊,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恤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抹我的过犯。求你将我的罪孽洗除净尽,并洁除我的罪。

走着走着,看见一家丝绸店,柏格理确定再去试试。

他没有急急进去,而是在门口观察里面的动静。

这家丝绸店比较大,店面也排场,里面有一个衣着华丽的青年,看上去像是店老板,正在用算盘玩游戏。如果和有文化的人交谈,要比较容易一些,至少不会叫你滚。

柏格理站在门口就先问候:“老板,你好吗?”

有这样的问候吗?老板抬起头,看见是个外国人,便微笑着对他点了点头,又低下头继续敲算盘。

柏格理走进屋来,笑嘻嘻说:“好生意,好发财。”

这样的对话不像是来购物的客户。老板迟疑一下,起身笑迎:“客官,需要点什么?”

“我不买,我找你是,福音送来。”

“好啊,”老板笑着说:“你是路过我这里,还是特意来找我?听你的口气,好像是特意来找我似的。”

“Yes,都一样,都一样。”

“你说,你是为我送福音是吗?”

“Yes,Yes,送福音。”

“什么福音,需要钱吗?”

柏格理第一次遇见这样主动,这样需求的人,这就是有文化和没有文化的区别。

柏格理说:“耶稣基督,你的知道。他,上帝使者,上帝派来的,拯救众人灵魂。”接着,柏格理便对他说什么是上帝,什么是耶稣,什么是撒旦,从创世纪开讲。

对于柏格理的语言水平,不连贯的句子,时时蹦出的单词,这个年轻老板边听边组合,也能懂过大概。他刚开始还认真听,听着听着,感觉累了,他坐下了。再听着听着,感觉乏了,他又玩起了算盘。他没有叫柏格理滚,柏格理也就得一直站着讲下去。讲了很久很久。讲着讲着,柏格理困厄了,看着这位麻木的,没有答理他的老板,柏格理真的不知道是继续讲下去,还是立即停止。他记得中国有句成语,叫对牛弹琴,自己是不是正在演示这个成语。

继续讲吧,柏格理想。只要他让我讲,我就得讲。如果所讲的内容不能打动他,至少我宣教的诚意能够打动他。柏格理甚至忘记刚才是讲到哪里了,他只得重新开始另一个话题。

老板还是一言不发听讲。甚至有客人来买丝绸,老板起身去应酬,也不忘提醒柏格理继续讲。

客人买完布,付了钱,走了后。老板还是回到他的座位,还是玩着他的算盘,还是在听柏格理宣讲。

柏格理实在是讲不下去。他停了下来,呆呆望着这个老板,不知下面该说什么,他显得很无趣。

老板反而提示他:“讲啊,怎么不讲了。我有足够多的时间和足够好的耐心听你讲,我也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折磨自己,训练自己的承受能力。”

柏格理不知怎么冒出这样一句话来:“我讲,你得配合。”

“我很配合,我没有打岔你,我一句话不说,一直听你讲。客人来买东西,我都是悄无声息,尽量不影响你的宣讲。我怎么不配合了,我很配合。”

“我说的,你有不懂吗?”

“懂懂懂,没有不懂。你不说我不理解,你一说我都理解,所以你要不停的说。你说得越多,我就理解越多。真的,真是这么一回事。你继续说,我继续听。”

“你,给我喝水,坐着说。”

“对不起,本店不备茶水。你没看见,我也一直没有喝水。”

柏格理已经明显感到这是一种嘲弄,是一种不同于叫“滚”的那种侮辱,这是文化人的特有方式。柏格理真想转身离去,但是他还不甘心,他还想作最后的努力。他说:

“宣传册,我带来的。你看看,很便宜。。”

柏格理把《劝世良言》拿出来,放在桌子上。

“这是送我的吗?”

“no,no,no,don't,要花钱。很便宜,两文钱。”

“这个值两文钱吗?”

“工本费,便宜。”

“你还有什么费用没算?”

“编辑、运输、零售。”

“那你全部算下来是多少?”

真的谈不下去了,这已经在戏弄了。接下来还有什么不清楚,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柏格理说:“你,真心买?闹着玩?”

老板说:“中国大还是英国大?为什么耶稣只到你们小国而不到我们大国?如果你能够进天堂,为什么你不到那里去呢?”

柏格理看着他,想回答,更想反驳,但是他觉得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他可以一声不吭地听你解释和反驳,像刚才一样,又让你口干舌燥重来一遍,自己还要再站一个小时。他突然又想到一句话,“林子大,都有什么鸟。”

柏格理一句话不说,将宣传册收好,放进布袋里,转身走去。

老板在后面说:“别走啊,我不是听着吗?”

柏格理跨出门槛后又转身回来,走到老板面前,郑重其事地说:“我,还会再来!”

走在街上后,柏格理不再用碎步而是用大步。他想到今天完全不同的两个遭遇,想到远在天涯的父母亲,想起温馨的家,顿时鼻子一酸,眼泪涌了上来。他没有让眼泪掉不来,宁可让泪水汪在眼框里。他以为自己是个成年人了,但是他还有脆弱的一面,他还没有完全成熟,还有一个磨砺的过程。尽管这样,他坚信一点,上帝会带领我们的。有了这点信念,就已经足够。

柏格理平抚好情绪后,坚毅地说道,再去一家,今天一定要推销出去,哪怕是一本。

这家是棺材铺,店老板看见柏格理路过,便叫了一声“进来坐坐”,柏格理也就顺势走了进去。

店老板是位50多岁的老头,花白胡子。他不用柏格理介绍宣讲,主动与柏格理聊了起来。他说他在陡街听柏格理传过教,给他留下很好的印象。他还看见柏格理帮助过很多人,给他们治病发药,他很敬佩这样的做法。

老头还说:“我看见你们总是用手帕擦鼻子,还要把手帕放在袖子里,你们不觉得这样很脏吗?”

柏格理笑笑,说:“不是脏,是卫生。不能擦在墙上,树上,身上,你们这样,不卫生。”

老头说:“不是我们不卫生,我看是你们不卫生。”

但是当柏格理叫他购买宣传册时,他为难了。他说他不信基督教,买了不合适。

老头说:“英国有英国的习俗,中国有中国的习俗,比如丧葬,就完全不同。你们死了后要上天堂,我们不去,我们超度后还要投生,再回到人世间来,我们不喜欢天堂。”

柏格理说:“你是棺材铺,有这个想法,可以。不是所有人,这样想。宣传册,你买下来,给需要的人看。你不信,别人信。”

左说右说,老头同意买两本。

他还说,他买这两本小册子,不是看重里面写的是什么,对他们背着药箱到处发药并不感兴趣,他看重的,是他们的精神。

听到这样的话,柏格理受到极大的鼓励。

在买以前,老头打开宣传册,上下左右仔细闻了闻,看有什么异味没有。听人说,柏格理他们所卖的宣传册,染得有毒药,能够致人死亡。

确认没有异味后,老头付了四文钱。

最后老头说出了购买宣传册的真实动机。并不认可基督教,而是为他们的诚意和坚持所作的一种表示。另外,他亲眼所见柏格理在昭通医治了很多病人,包括他的侄女。

$�6��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篇小说《柏格理》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