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聊聊, “什么是运营结构”?
谈谈我对“运营结构”这个词个人的理解和定义: 运营结构一般是指,在一个组织机构中,围绕着组织的阶段性目标,所形成的各种人、事、物的搭配和安排,并且由这些角色所构成的所有构造和流程的总称。
这句话听着有点拗口,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大家请看,盒子的左边是投入,我们称之为入口;盒子的右边是产出,我们称之为出口。这其实就是一家商业性公司的本质: 成本投入之后,在这个“盒子”里进行一系列操作,最后形成产出。
那现在, 我们来想一想, 假设我们可以打开这个“ 盒子“, 那 我们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
其实我们看到的会是三样东西 :人(用户)、货(产品)、场景( 展现或交易的方式) 的构造 。这三样东西在这个“盒子”里面,通过了各种方式的组成和构造,最后形成了产出。 而这,就是公司的运营结构。
当然,每一家公司的运营结构都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我们只能来看看满足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一个标准运营结构,接下来,我们开始逐步认识“运营结构”,首选, 我们要明白以下几个要点:
一、运营一定是围绕产品展开的
产品和运营之间一直是一种微妙的关系,就像“明星”和“经纪人”的关系一样。没有的产品的运营,就像手上没有明星的经纪人,一无用处。但如果一个明星特别是刚出道的,如果没有经纪人帮他运作,那基本上也就前途渺茫了,产品和运营的关系也大抵如此。
我们可以认为:
一个好的产品,决定了一个运营的发挥空间。
一个好的运营,决定了一个产品的成长速度。
二、产品的发展生命周期
既然说运营是围绕着产品的发展展开的,那我们先认识一下,一个产品主要的四个发展阶段:
1、初创阶段
主要包括了:产品的创意,构思,调研,研发,生产,测试、面市、调整等并最终积累一定量客户的过程。
2、成长阶段
通过初创阶段的摸索,找到了一个成功的模式,便会进入到快速的成长阶段,这个阶段其实也是最考研运营的一个阶段。
3、成熟阶段
通过成长阶段的快速发展,随着这个行业本身的市场天花板以及外部竞争的涌入,慢慢进入到一个平稳的状态。
4、衰退阶段
最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产品就会慢慢的呈衰退趋势,并最终退出舞台。
运营, 即是在产品的各个发展阶段,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帮助产品进行成长。
三、运营的种类
那么运营到底应该做哪些事呢?这个做运营的同学基本应该都知道,运营我们一般把它分成三个种类: 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也有一些其他的说法,包括:如新媒体运营、社区运营、推广运营、渠道运营、品牌运营、数据运营等等。
我个人是比较赞同三种类说的,因为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 这三个维度几乎已经涵盖了运营的所有方面。而其他的一些,作为这三个种类下的子类,会更合适一些。
新媒体运营,一般是在 内容运营 → 展现内容这一条线下面的。
社区运营,一般是在 用户运营 → 留存、促活 这一条线下面的。
推广运营,一般是在 用户运营 → 拉新这一条线下面的。
渠道运营,一般是在 内容运营 → 扩散分发这一条线下面的。
品牌运营,其运营的手法也是通过这三种运营种类的集合。
数据运营,我们可以认为是用户运营的发展过程中,用数据对决策进行支持的一种手段。
以上所有,我们都可以统称为产品运营,或者就是“运营”。如下图:
上面我们说过,所有的运营工作,都是围绕着产品的发展展开的,而产品的发展,大部分取决于用户的提升。 用户的提升则包括:数量提升和质量提升。
所以, 运营的工作,本质上其目标就是为了提升用户的数量和质量,最终结合产品,为公司带来利润。
那接下来,就要说说用户运营的四步法。
四、 用户运营四步
用户运营的四步,相信运营的同学也不陌生: 拉新、留存、促活、转化。这里也是有一个经典的金字塔图,如下:
一般这四步也是针对不同的行业或模式,有不同的目标用户群体,比如:
UGC:普通用户、活跃用户、贡献用户、专业用户
产品 销售:免费用户、付费用户、低频付费用户、高频付费用户
社群:潜水用户、问题用户、专家用户、群主
等等
“用户分层”是作为运营人员必修的一个方法,我们后面将单独写一篇文章是关于用户分层,而这个里面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请关注后续的《方法篇》。
好,接下来我们 继续 来构建我们的运营结构:
第一步:大家看明白以上四点后,就不难得出一个作为运营的一个基础结构,如下图:
第二步:根据我们上文也说到,作为一个结构,我们必须把每个模块中的 人、货、场景的组成要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想一想:
在内容运营中,其人、货、场景分别是:目标用户、内容、展现方式
在活动运营中,其人、货、场景分别是:目标用户、活动、活动方式
在用户运营中,其人、货、场景分别是:目标用户、增长方案、增长方式
第三步:我们开始用面向对象的思维,开始分解( 不清楚面向对象的同学,请阅读之前的《思维篇|如何成为一个运营大牛(三):面向对象》 )。
我们把用户运营的“增长方案”变成一个对象,可以有两个属性:目标用户、目的、手段。而这几个属性所对应的方法分别是:
目的: 来源于数据预警、来源于外部及战略调整
手段: 提升产品、内容、活动
同时,内容运营里的内容,包括:目的和内容方案;活动运营里的活动,包括:目的和活动方案。
至于内容方案和活动方案,此处不做展开,会在后期进一步单独细化,敬请关注。
第四步:我们来梳理一下里面的逻辑结构
根据数据预警或战略调整,我们获得了用户增长方案的目的。
根据目的,我们可以决定我们的目标用户和手段。
根据目的和手段,我们可以制定相应模块的解决方案。
而相应的解决方案集合(产品提升+内容+活动),便形成了一次用户增长方案。
一次用户增长方案的实施,又会产生新的数据。
回到 1,形成了一个发展的闭环。
如图:
好了,到这里,我们已经把运营的一个基本结构搭完了,而这远远不是一个最终的运营结构,我们需要在每个运营模块进行大量的分解和细化,这些也会在我们后面的几篇中逐步细化。
这个结构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大概会包括以下几点:
(1)看清战略,统一目标
我们看清了整个运营结构之后,就可以看明白公司的发展方向,理解自己手上的任务的目的,统一如何往前推进的目标。
(2)看清自己的定位
我们每一个运营的同学,几乎全部是在这个结构里的一个环节或者多个环节。 大家也可以 看一下自己, 在整个运营结构里面, 你 目前处于哪个环节呢?
(3)发现能力缺口及能力延伸
我们看清了自己的定位之后,如果想要在职场上突破,其实就是在这个结构每个点的能力上进行突破。这里有两种突破方式:
往外突破:当你的能力往外不断突破之后,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负责的板块也会越来越多,这样也比较容易成为几个板块的管理者。
往内突破:你也可以选择在一个细分领域上,向内做到极致,那定位就不是管理者,而是这块细分领域的专家。
(4)促进团队协作
看明白了结构,也能更容易的理解其他岗位上的一些同事在做什么,需要给什么,需要获取什么,而且彼此可以互相理解,对整个团队的协作是非常有益的。
当然,这只能是一个比较标准的运营基本结构。在实际情况中,每家公司都会有由于本身的一些行业特性或自身特点而产生不一样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在上面进行调整或者运用上面的步骤和方法自己来搭建一个运营结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结构是死的,人是活的。特别是在公司实际的运营工作中,不可能任何时候都可以按照我们设定好的结构和流程进行执行。市场瞬息万变, 更多的时候 需要及时、快速的做出决定,很有可能只能在一个大概的方向下边做边调整。一方面会来源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因素,也来源于经验、敏锐、细心、决心、反复总结等一些主观因素,而这些往往也是致胜的关键原因。
小结
运营就像打仗一样,非常清晰的了解运营结构,不仅可以为战略上提供有用的建议,还可以做出非常好的战术部署,对局势的发展也可以了然于心,这也是作为一个运营大牛的必修课。本篇我们也了解常见的基本运营结构,后面的几篇我们会对几个运营模块进行进一步细化。
首先我们来聊聊, “什么是运营结构”?
谈谈我对“运营结构”这个词个人的理解和定义: 运营结构一般是指,在一个组织机构中,围绕着组织的阶段性目标,所形成的各种人、事、物的搭配和安排,并且由这些角色所构成的所有构造和流程的总称。
这句话听着有点拗口,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大家请看,盒子的左边是投入,我们称之为入口;盒子的右边是产出,我们称之为出口。这其实就是一家商业性公司的本质: 成本投入之后,在这个“盒子”里进行一系列操作,最后形成产出。
那现在, 我们来想一想, 假设我们可以打开这个“ 盒子“, 那 我们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
其实我们看到的会是三样东西 :人(用户)、货(产品)、场景( 展现或交易的方式) 的构造 。这三样东西在这个“盒子”里面,通过了各种方式的组成和构造,最后形成了产出。 而这,就是公司的运营结构。
当然,每一家公司的运营结构都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我们只能来看看满足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一个标准运营结构,接下来,我们开始逐步认识“运营结构”,首选, 我们要明白以下几个要点:
一、运营一定是围绕产品展开的
产品和运营之间一直是一种微妙的关系,就像“明星”和“经纪人”的关系一样。没有的产品的运营,就像手上没有明星的经纪人,一无用处。但如果一个明星特别是刚出道的,如果没有经纪人帮他运作,那基本上也就前途渺茫了,产品和运营的关系也大抵如此。
我们可以认为:
一个好的产品,决定了一个运营的发挥空间。
一个好的运营,决定了一个产品的成长速度。
二、产品的发展生命周期
既然说运营是围绕着产品的发展展开的,那我们先认识一下,一个产品主要的四个发展阶段:
1、初创阶段
主要包括了:产品的创意,构思,调研,研发,生产,测试、面市、调整等并最终积累一定量客户的过程。
2、成长阶段
通过初创阶段的摸索,找到了一个成功的模式,便会进入到快速的成长阶段,这个阶段其实也是最考研运营的一个阶段。
3、成熟阶段
通过成长阶段的快速发展,随着这个行业本身的市场天花板以及外部竞争的涌入,慢慢进入到一个平稳的状态。
4、衰退阶段
最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习惯的改变等原因,产品就会慢慢的呈衰退趋势,并最终退出舞台。
运营, 即是在产品的各个发展阶段,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帮助产品进行成长。
三、运营的种类
那么运营到底应该做哪些事呢?这个做运营的同学基本应该都知道,运营我们一般把它分成三个种类: 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也有一些其他的说法,包括:如新媒体运营、社区运营、推广运营、渠道运营、品牌运营、数据运营等等。
我个人是比较赞同三种类说的,因为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 这三个维度几乎已经涵盖了运营的所有方面。而其他的一些,作为这三个种类下的子类,会更合适一些。
新媒体运营,一般是在 内容运营 → 展现内容这一条线下面的。
社区运营,一般是在 用户运营 → 留存、促活 这一条线下面的。
推广运营,一般是在 用户运营 → 拉新这一条线下面的。
渠道运营,一般是在 内容运营 → 扩散分发这一条线下面的。
品牌运营,其运营的手法也是通过这三种运营种类的集合。
数据运营,我们可以认为是用户运营的发展过程中,用数据对决策进行支持的一种手段。
以上所有,我们都可以统称为产品运营,或者就是“运营”。如下图:
上面我们说过,所有的运营工作,都是围绕着产品的发展展开的,而产品的发展,大部分取决于用户的提升。 用户的提升则包括:数量提升和质量提升。
所以, 运营的工作,本质上其目标就是为了提升用户的数量和质量,最终结合产品,为公司带来利润。
那接下来,就要说说用户运营的四步法。
四、 用户运营四步
用户运营的四步,相信运营的同学也不陌生: 拉新、留存、促活、转化。这里也是有一个经典的金字塔图,如下:
一般这四步也是针对不同的行业或模式,有不同的目标用户群体,比如:
UGC:普通用户、活跃用户、贡献用户、专业用户
产品 销售:免费用户、付费用户、低频付费用户、高频付费用户
社群:潜水用户、问题用户、专家用户、群主
等等
“用户分层”是作为运营人员必修的一个方法,我们后面将单独写一篇文章是关于用户分层,而这个里面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请关注后续的《方法篇》。
好,接下来我们 继续 来构建我们的运营结构:
第一步:大家看明白以上四点后,就不难得出一个作为运营的一个基础结构,如下图:
第二步:根据我们上文也说到,作为一个结构,我们必须把每个模块中的 人、货、场景的组成要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想一想:
在内容运营中,其人、货、场景分别是:目标用户、内容、展现方式
在活动运营中,其人、货、场景分别是:目标用户、活动、活动方式
在用户运营中,其人、货、场景分别是:目标用户、增长方案、增长方式
第三步:我们开始用面向对象的思维,开始分解( 不清楚面向对象的同学,请阅读之前的《思维篇|如何成为一个运营大牛(三):面向对象》 )。
我们把用户运营的“增长方案”变成一个对象,可以有两个属性:目标用户、目的、手段。而这几个属性所对应的方法分别是:
目的: 来源于数据预警、来源于外部及战略调整
手段: 提升产品、内容、活动
同时,内容运营里的内容,包括:目的和内容方案;活动运营里的活动,包括:目的和活动方案。
至于内容方案和活动方案,此处不做展开,会在后期进一步单独细化,敬请关注。
第四步:我们来梳理一下里面的逻辑结构
根据数据预警或战略调整,我们获得了用户增长方案的目的。
根据目的,我们可以决定我们的目标用户和手段。
根据目的和手段,我们可以制定相应模块的解决方案。
而相应的解决方案集合(产品提升+内容+活动),便形成了一次用户增长方案。
一次用户增长方案的实施,又会产生新的数据。
回到 1,形成了一个发展的闭环。
如图:
好了,到这里,我们已经把运营的一个基本结构搭完了,而这远远不是一个最终的运营结构,我们需要在每个运营模块进行大量的分解和细化,这些也会在我们后面的几篇中逐步细化。
这个结构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大概会包括以下几点:
(1)看清战略,统一目标
我们看清了整个运营结构之后,就可以看明白公司的发展方向,理解自己手上的任务的目的,统一如何往前推进的目标。
(2)看清自己的定位
我们每一个运营的同学,几乎全部是在这个结构里的一个环节或者多个环节。 大家也可以 看一下自己, 在整个运营结构里面, 你 目前处于哪个环节呢?
(3)发现能力缺口及能力延伸
我们看清了自己的定位之后,如果想要在职场上突破,其实就是在这个结构每个点的能力上进行突破。这里有两种突破方式:
往外突破:当你的能力往外不断突破之后,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负责的板块也会越来越多,这样也比较容易成为几个板块的管理者。
往内突破:你也可以选择在一个细分领域上,向内做到极致,那定位就不是管理者,而是这块细分领域的专家。
(4)促进团队协作
看明白了结构,也能更容易的理解其他岗位上的一些同事在做什么,需要给什么,需要获取什么,而且彼此可以互相理解,对整个团队的协作是非常有益的。
当然,这只能是一个比较标准的运营基本结构。在实际情况中,每家公司都会有由于本身的一些行业特性或自身特点而产生不一样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在上面进行调整或者运用上面的步骤和方法自己来搭建一个运营结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结构是死的,人是活的。特别是在公司实际的运营工作中,不可能任何时候都可以按照我们设定好的结构和流程进行执行。市场瞬息万变, 更多的时候 需要及时、快速的做出决定,很有可能只能在一个大概的方向下边做边调整。一方面会来源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因素,也来源于经验、敏锐、细心、决心、反复总结等一些主观因素,而这些往往也是致胜的关键原因。
小结
运营就像打仗一样,非常清晰的了解运营结构,不仅可以为战略上提供有用的建议,还可以做出非常好的战术部署,对局势的发展也可以了然于心,这也是作为一个运营大牛的必修课。本篇我们也了解常见的基本运营结构,后面的几篇我们会对几个运营模块进行进一步细化。
本篇讲的是活动运营,不过首先我们要明白:活动不是为了做而做的。所以首先我们还是要剖析一下活动运营背后的本质。
大家应该都记得,运营的本质是结合产品,通过各种手段来提升用户的数量和质量。(参考:结构篇|如何成为一个运营大牛(一): 运营的基础结构),内容运营也好,活动运营也好,用户运营也好,其实都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
活动运营一定是在某个时间阶段内,进行的一次有目的的用户增长或转化手段。所以,还是用户运营老四样:拉新、留存、促活、转化。我们做一场活动,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满足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目的。比如新人福利是为了拉新,每日签到是为了留存,节日礼包是为了促活,首单立减是为了转化,等等。
这一次,我们来从零开始一步一步的搭建活动运营的流程结构。
第一步:划分“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
活动运营可以分为“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这个容易理解,不做赘述。
第二步:把“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作为一个对象
我们分别把“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作为一个对象,看看它们有哪些属性呢?(建议没看过《思维篇|如何成为一个运营大牛(三): 面向对象》的同学去看一下)
1、对象:活动前
属性:
目标正确性:一个正确的、明确的目标是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
方案有效性:有了目标,就一定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
准备充分性:有了好的方案,就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2、对象:活动中
属性:
时间充足性:活动的时间越长,产生的效果就越好。
时间内高效性:活动的效率越高,产生的效果就越佳。
活动扩散性:活动扩散性越强,能覆盖的用户人群就越多。
3、对象:活动后
属性:
用户体验性:用户的体验感,是我们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判断标准。
自我帮助性:能够在活动中不断总结不断成长,是我们不断进步的源泉。
如下图所示:
大家试想一想,如果一个活动目标正确、方案有效、准备充分、活动时间跨度长、效率又高、扩散性大、用户体验也好、对自己还有帮助,这样的活动怎么会不好功呢?
第三步:分析以上各个属性的方法
首先我们进入“活动前”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确保的三点是:目标正确、方案有效、准备充分。
1、目标正确性
要确保一样事物的正确性,最好最直观的办法就是把它变成数据化,所以我们采用方法:
把目标转化成用户数据目标(如明确要拉新多少人,促活多少人等)
预算数据化(明确要化多少钱)
时间数据化(明确要化多少时间)
2、方案有效性
一个有效的活动方案是活动运营的最核心的东西了,所以这里我们要加大篇幅重点说一下方案,我们再把“活动方案”再变成一个对象,看看它又有什么属性?
对象:活动方案
属性:
创意性
可操作性
对用户的吸引性
用户的传播性
接下来我们开始分析以上几个属性,并开始寻找相应的方法:
(1)创意性
方法:
模仿一些市场上比较成熟有效的手段,如补贴减免、爆款促销、满减满增、拼团、专题互动,有奖竞猜,投票,H5小游戏等等。
多看看一些创意网站并收集一些创意点子。
(2)可行性
方法:
内部支持:让公司、领导、产品技术等同事对这个活动方案进行支持。这里就需要在立项申请的时候,把本次活动的目的、周期、预期效果、预算、风险等都阐述清楚。
外部支持:多调用一些可用的外部资源。这就需要在这个环节,要和外部的一些资源能够有初步的沟通,以确保最后活动的可操作性。
确保时间上是否来的及。这就需要评估自身的团队人力资源和目标的活动时间是否匹配,以便确定一个最合适的方案。
(3)对用户的吸引性
方法:
活动的文案和内容尽可能变的有趣。
用户操作层面尽可能变的便捷。
活动的规则尽可能通俗易懂。
在预算内尽可能找到吸引人的物质奖品。
尽可能找到吸引人的虚拟奖品,如奖状、头衔之类。
(4)用户的传播性
方法:
让活动变成用户的“谈资”。
活动本身要好玩,对用户产生价值。
让用户有利可图。
好了,我们从这几个方法入手的话,就基本确保活动的有效性了。当然,方法有各种各样,远远不仅限于以上的几个,大家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以总结出自己的一些有用的方法。
3、准备充分性
要确保一件事情准备充分,一般我们可以通过人、物、事三个维度来考虑,即人到位了么?物品准备好了么?突发事情有预案么?
方法:
确保各种设计素材、物料等及时到位,线上的要确保及时上线。
制定详细的《活动执行计划》,其中必须要明确好人、时间、事情等几个关键要素。
尽可能准备好《突发情况备选方案》,比如人生病了怎么办?物品找不到了怎么办?产品技术上出现bug了怎么办?渠道当然不配合了怎么办?等等。当然,突发情况有时也确实无法避免,每一次活动也不可能考虑的面面俱到,不过这方面我们准备的越充分,那么出现问题的概率会越小。
完成以上之后,我们把“活动前”的一些要点全部准备好了,我们便进入到“活动中”阶段了,这个阶段最关键的几个点是:时间要充足、效率要高、要能扩散。
4、时间充足性
在当下市场下,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在占据着我们的时间,所以一场活动的爆点其实很短,一般短则1-2天左右,长则1、2周左右,也就消失殆尽了。同学们辛辛苦苦做了很多工作,这么短时间就消耗了未免有些可惜,那我们就要想办法把它的时间拉长。怎么拉长呢?我们要尽可能的赋予活动的“前戏”和“后戏”,也就是活动运营中“预热”和“余热”。
方法:
(1)增加活动的“预热”部分。
可以在活动初期制造一些噱头和话题,让用户开始讨论。
可以在活动的倒数几天中,用倒计时的方式反复刺激用户,增强其对本次活动的期待性。
(2)增强活动的“余热”部分
对本次的活动进行总结,写成图文并茂的干货分享给用户。
对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人或事进行记录,并及时的分享。
对活动中用户的一些反馈和建议,进行及时的沟通和讨论,甚至可以衍生出新一轮的活动。
5、时间内高效性
活动时间拉长了,但真正的活动就这么几天。所以除了之前的准备充分之外,为了要保证活动期间的高效率。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法:
方法:
(1)实时监控,关注异常
在活动期间,一定要保证高度的精神集中,来确保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时刻保持对异常情况的警惕性。
(2)发现问题,及时优化和调整
如果发现了问题,应该马上根据预案进行调整,如果没有预案,也要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快速的做出决定,以防止问题的放大。特别是一些市场的舆论、法律的疏忽和技术上的一些可作弊漏洞等。
(3)及时的记录数据和搜集素材并整理用户的一些反馈信息
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为后面的“余热”部分和复盘时候的工作效率打下基础。
6、活动扩散性
这里的活动扩散性不同于之前的方案的用户传播性,主要是指在活动过程中如何尽可能的进行更大的传播。
方法:
线下活动应该配合好线上的渠道,如直播平台、在线视频、社群等线上渠道。
在线下活动现场,应尽可能多准备一些能够引导用户转发的内容。
线上活动,可以实时的对活动中的数据、事件进行传播和推送。把握“人喜欢凑热闹”的特性,营造热闹的场景来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加入。
线上活动,也可以用“倒计时”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推送,来营造一种稀缺性,吸引潜在用户快速加入。
这个时候,我们的活动也已经完成,但对活动运营来说,我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活动后”阶段了,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获得就是这次活动对用户的真实体验性,以及对我们自己的帮助性,以提高下一次活动的效果。
7、用户体验性
我们的活动都是围绕着用户的,所以每次活动完成之后,去了解这次活动给用户带来的真实体验,是必须要做的一步。也时衡量这次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方法:
(1)及时按照活动规则公布活动的结果,公开透明地实施(特别是一些有奖品的活动)
一个用户参与了活动之后,他一定是有期待的,这种时候,一定要按时的满足他们期待,否则后果很严重。而且一次活动的诚信,就代表着一个品牌的诚信,代表一家公司的诚信。切不可弄虚作假。
(2)确保用户反馈的通道顺畅,以获取足够的用户体验反馈
我们要得到用户的体验,就一定要让用户的体验反馈得到我们这里,务必要保持通道的顺畅,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可以主动联系用户来获取一些反馈。这个时候,“社群”的作用就非常大了。“社群”在其他地方的作用也很大,这里就不展开了,我们会在后面的《方法篇》中专门来说一下社群,敬请关注。
8、自我帮助性
要满足这一属性,一般就是活动“复盘”了,我们需要对本次活动从头到尾进行一次梳理,完成一次活动复盘和总结。
方法:
(1)用活动方案和整体目标进行对比并分析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我们本次的活动目标,看我们是否达到了目标。如果达到了,那么对应的方案中的亮点有哪些?如果没达到,那么对应的方案中的败笔有哪些?
(2)用特定方法和效果进行对比并分析
如上文,我们跟据不同的各种效果,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那么我们还是要去对比,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否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不管有没有达到,其原因又是什么?哪里还可以提升?哪里还需要加强?
(3)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分析及总结
一场活动下来,有时难免有一两个点由于遗漏或疏忽等原因,产生遗憾,这时我们就需要对这些地方进行单独总结,找到其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以防止下一次的再犯。
到这里,我们已经把一场活动的所有属性全部分解,并找到了相应的一些方法。
第四步:按照执行的流程先后顺序,画出我们的活动运营结构图
小结
我们一步一步的用面向对象的思维搭建出了活动运营的结构图,当然每一个活动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而且有各种各样的好的方法也无法一一列出。我们更多的要理解其背后产生的逻辑,结合实际的情况,去创新,去突破,去挖掘更有效的方法,才能做出一场场口碑爆满的活动。下一篇就是我们结构篇的最后一篇了,我们将结合内容运营和活动运营,回归到用户运营的本质上来。敬请关注下一篇 :如何成为一个运营大牛-结构篇(四):一图览运营
既然要搭运营的标准结构,又回到了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所有的运营都是围绕着用户展开的”,所以这一次我们要用户运营开始说起。
这里要指出的是,内容运营、活动运营和用户运营并不是三块完全独立的模块。内容运营和活动运营其实也是用户运营的实现手段。只是用户运营的角度不一样,内容和活动是纵向的,而用户运营是横向的。
说起用户运营,一定要说起“拉新、留存、促活、转化”,这其实也是用户的四种状态。我们做用户运营,其实就是在做用户的状态提升。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流失用户的“召回”。
这里我们需要记住一个关于用户运营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用户的每一次状态提升,是来源于用户的决定。
用户的每一次决定,本质上都是指用户和产品之间产生了一种“契约”。
任何一个人,在做一个契约签订的时候,他一定潜意识的去考虑两样东西:成本和获取。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呢?接下来,让我们慢慢展开:
一、拉新/召回 1、拉新
拉新会出现在两种情景下:正常运营阶段、产品冷启动阶段
先说说正常运营阶段,在这个阶段最主要的就两种:渠道拉新和转介绍拉新。至于渠道拉新分为三种:自有产品渠道、外部免费渠道、外部收费渠道(也包括一些资源互换渠道)(具体看结构篇|如何成为一个运营大牛(二):一张图看清内容运营)。
不管是哪种情景,一定是:一个潜在用户,在某种场景下,通过我们的某个内容和活动产生了感知,并产生了一个“加入”的决定,最后做出了一个“加入”的行为。
我们来看这么一张图:
用户、内容、场景等在我们之前的几篇中都已说过,这里我们要说说用户的“感知”了,感知会直接影响用户作出是否“加入”的决定。
用户在这个0.01秒的瞬间,他不经意会感知的是:我加入的成本是什么?会得到什么?这是一个人性的反应,他可能自己没有察觉,但这种感知是一定存在的。
这就是我们在运营用户运营拉新这一步的时候,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了:我们必须在那一瞬间让用户感知到:用户的获取>用户的成本。
那么用户的成本包括哪些呢?包括实际成本和心理成本。
实际成本包括:加入需要多长的时间?需要多复杂的步骤?需要占据多少的内存空间?等。
心理成本包括:加入有没有风险?会不会造成其他损失?会不会有什么不可预见的糟糕情况?等。
明白上面之后,我们就知道了我们拉新的关键点了:
第一步: 尽可能的拉底用户的成本,比如加入的方式要便捷、一键转化、轻应用、展现的内容上突出产品的稳定性及发展型等。
第二步: 在感知层面一定要设计好用户的获取,要让用户快速的感知到他加入后能获取什么?
在内容篇我们曾经说过的“用户的感受”,它和“用户的获取感知”两者的区别,“用户的感受”会增大他的传播欲望,“用户的获取感知”会增大他的加入欲望。
第三步:做一次拉新的内容输出或活动,一定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换为思考一下,如果你是用户你会不会加入?必要的时候小范围做个测试再正式投入市场。
再说说冷启动阶段,冷启动比较难是因为这时候产品本身没有知名度,也不存在转介绍用户,我们除了上面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邀请制。或者通过创始人的一些人脉资源进行初期的种子用户获取。
如果冷启动阶段邀不到人,又没有资源,又没有钱投放渠道,那只能说你不幸手上拿了一幅“烂牌”了,不过,作为运营,一手“烂牌”一样也可以尽量打的漂亮一点。
首选只能做一些苦力活了,写软文,到论坛、群什么的大量散播。这是勤能补拙,用勤劳补缺口。
尽可能找那些对你来说有流量红利的渠道。
什么叫流量红利?简单地说,就是那个渠道有流量,但是它没钱。这种时候他只能贱卖它的流量,你如果能挖掘到这样的渠道,那么流量的成本就会非常低。当然,红利期是有时间的,当那个渠道发现自己值钱的时候,成本就会逐渐提高至市场价。
至于如何找到这些流量红利的渠道?这个需要一定的商业敏锐一下子也难说清楚,给大家一个不是最严谨的方法:去找那些刚刚兴起的商业模式,尚没有变现方式,且属于第二阵营的公司。(能兴起说明它是能有流量的,刚刚兴起说明找他的人应该不多,没有变现方式说明他不能赚钱,第二阵营是因为他没有拿到投资的概率较大)。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当初淘宝打Ebay的经典站,活生生的靠大量的个人站点传播,打败了Ebay占领的几大门户传播,其投入的成本是远低于Ebay的。
2、“召回”
召回之所以和拉新放在一起,是因为召回和拉新很相似,稍有一些区别在于召回的时候我们会多了以下两个要点:
(1)记录当时用户流失的理由
在PC上大家经常会知道,我们卸载一个软件的时候,会跳出一个卸载理由让你来选择或填写。移动端由于卸载操作比较简单,所以我们只能依靠一些做用户调查来得到了。
而我们收集到这些流失理由之后,我们召回的办法也是根据这个理由,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用户定向Push,以达到召回的目的。
(2)记录了用户的成长
有时候用户的流失不在于你的产品不好,而在于用户过了用你产品的那个时间点。
比如我们产品是婴儿护理,那针对的主要人群就是孩子2-3岁的宝妈。但这个人群在还在5、6岁之后,就一定会流失了,因为他们不再关注婴儿护理了。但如果我们能够跟踪并记录用户的成长,我们推出一款5、6岁的幼儿教育的产品,推给3年前婴儿护理的那些用户。那么其召回效果是非常好了。
二、留存
留存其实是几个阶段里面,相对最容易的一步,原因是:对用户来说,留下来是没有实际成本的,但离开是要成本的。
还是回到我们上面的理论,我们要做到的是:用户的获取>用户的成本。在留存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把公式变成:用户的获取+用户的离开成本 > 用户的成本。
所以在留存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是:
1、稳定的输出,来确保“用户的获取”
在前面的篇章我们也说过“稳定输出”这个概念,即频率上要稳定、质量上要稳定、渠道上稳定。我们要持续的提醒用户我们的存在,加深用户对我们的印象,为后面的促活和转化做准备。除了自己产品上的定时Push,这个时候如短信、Edm之类的成本比较低的方式,效果还是不错的。特别是本身是一个低频的产品时候,就需要上述这些高频的输出,来进行辅助维持。
2、不要犯错
这个阶段最关键的一点是“千万不要犯错”,一犯错就会把之前苦心积累的全部挥霍掉。就像谈恋爱一样,好不容易追到了,不犯错的话被“蹬”掉的概率会小很多,但一犯错就完蛋了。所以一定要严谨、仔细,从公司层面来说,这个阶段,运营一定要分工明确,工作的推进要变的有序起来。
3、增加用户的离开成本
这也是留存阶段最有用的一招了,我们上面说过,我们要 用户的获取+用户的离开成本 > 用户的成本。所以我们必须要增加用户的离开成本。
那么用户的离开成本是什么呢?两类:利益上,情感上。利益上不说了,你一定不会删除存了你积蓄的支付宝。说到情感上,就不得不说一下这个阶段最有效的两大武器了:社群和用户成长体系。
社群上有什么,社群上有你的人脉,有你的朋友,如果你离开成本是相当大的。
用户成长体系,使你花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个“荣誉”,如果你离开,你的这些“荣誉”也都没了,所以你离开的成本也是相当大的。
由于这“社群”和“用户成长体系”这两样实在太重要了,所以我们会在后期的《方法篇》单独介绍,敬请关注。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技巧,比如永远花不完的优惠券,不定期的福利等等。本质上都是增加了用户的离开成本,你走了,就没了。
4、防止竞争对手
这个时候如果你自己该做的都做了,那么最大的风险就是来源于市场了。竞品分析不仅仅是产品经理需要做的,运营同样需要。如果你非常清晰的知道你正在做的那些事情,那么你对你的竞争对手做的那些同样的事情一定非常的敏感。我们就算不能在对手前面,也必须要紧跟住对手的步伐,否则用户就会“被流失”了,这点很关键。竞品分析会用到数据,我们会在《数据篇》中详细解读。
三、促活
促活是什么?促活就是叫一个正在睡觉的人起床。除了那些“装睡的人”,理论上所有的人都能被叫起,只是每次叫起所需的成本不一样。
留存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失误一次,用户可能就会流失了。
促活相对比较难,但只要成功一次,用户就可能一直保持活跃了。
我们来用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来说一说“促活”:“小王正在睡觉,我们想要叫他起床,怎么做才是最优的方案?”
1、用户的获取 > 用户的成本。
要叫小王起床,比起直接叫他起床之外,拿一个东西去作为“吸引他的诱饵”一定会更有效,比如“起床我请你吃大餐”。
2、把握好促活的时间
在凌晨5点和早上10点,用同样的方法去叫小王起床,后者的效果是远远大于前者的。在我们运营工作中,每一个产品,都会有一个“用户最佳促活时间”,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去找到这样的一个点,当然这也需要技术和数据的支持。
3、注意用户的行为
如果小王已经在“伸懒腰”了,那说明他离起床不远了,这时候我们只要稍微催一下,他马上就会起床了。所以,“伸懒腰”就是促活的前奏,我们可以针对有这一行为的用户进行跟踪,效果自然非常好。假设有10万个小王,我们针对里面所有的正在“伸懒腰”的小王进行一次“起床有奖活动”,效果肯定不言而喻了。
用户的这个行为在实际运营工作中有很多表现方式:比如页面停留时间达到多久了,日均打开几次了,推送的打开率达到多少了,转介绍多少新用户了,等等。如果公司比较大有很强的技术和分析部门支撑用户的行为分析的话,那这块就非常有用了。如果没有的话,做运营的同学们,只能在实际工作中尽量培养出对用户行为的感觉了。
通过以上三点,我们说了如何促活用户的几个技巧。不过这都是只属于第一个境界的,这个维度还是停留在用户的获取>用户的成本这个层面上。
第二个境界:就是让用户不觉的自己的成本是成本。
这句话听来有点不可思议,我们上面说过,这里的用户的成本并不是一个真正统计出来的一个成本,而是用户在做决定的瞬间出现的一个感知。
如果让用户在付出成本的时候,并不感知自己在付出成本,甚至觉的在得到获取,那效果会不会很好呢?举个例子:星巴克的一套积分体系,很多人那叫研究个透彻啊,怎么组合怎么使用,都是了然于胸。其实在用户在分析星巴克积分体系的时候,付出了很多时间成本,但是在感知上并没有付出,而是觉的赚了便宜。这就是用户不觉的自己的成本是成本,这当然也是星巴克非常愿意看到的情况。
拿小王起床的事来举例,如果直接叫小王起床,那么对小王的感知来说,这就是成本。
如果我们说“起床后请你吃大餐”,效果是好了,对小王来说有获取了,但在感知上起床这件事还是成本。
如果我们再换个说法:“10分钟内马上去吃饭,可以打折的”,这个时候,我们刻意的弱化了起床这件事情,把起床这件事情等同于了可以吃饭打折的一种获取。其实本质上一样的,但效果就又完全不一样了。
牢牢抓住用户的感知,让用户的付出让他感知成他的获取,那么促活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那么,我们还有没有什么更好更有效率的方法吗?
有,那就是第三个境界:“成本转嫁”。
用上面的例子,更好的办法,就是让已经起床的小王的朋友小张,去叫小王起床。我们只要把好处给小张就行了。因为小张已经起床了,所以在小张的感知里面,这不是一件什么难度很大的事情。而小张和小王又是朋友,所以执行起来难度很低。所以我们付出的成本是远远可以小于直接叫小王起床的成本的。也就是说,我们把叫小王起床需要付出的成本转嫁给了小王。
在实际的运营工作中,如“以老带新”、“意见领袖”之类其实都是属于成本转嫁的一种手段。而用户分层的好处也就再次体现出来了。以后会在《方法篇》中介绍,大家敬请关注。
促活最常用的手段是活动,如果是一场以促活用户为目的的活动,除了活动本身的质量之外,在用户运营的角度我们一定要结合以上的一些步骤和技巧,相信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四、转化
我们这里认为的转化一般是用户付费的转化。其实,运营中的转化,可以用到很多营销学上的一些方法了。比如弄一些对比、制造一些热闹的气氛、做一些权威产品包装、精心设计一套有用的话术等等。
我们作为运营,以上这些营销方面的一些套路一定是需要去掌握的,而且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从运营的视角去考虑:
用户的转化,开始是从免费 → 付费的转化。当用户开始付费之后,可以是低频 → 高频的转化,还有低客单价 → 高客单价的转化。
首选我们要明白,我们做到这一步的时候,是靠前面几步(拉新→留存→促活)的铺垫的,而前面几步做的是否到位,会直接影响到这一步的自然转化。而且用户的精准性和产品的本身也非常重要,比如在电商中常用的“爆款”,就可以一下子从拉新到转化全部打通。
我们这里仅从转化这个环节,来看看其中的流程和关键点。
我们还是回到我们之前说的,要让用户转化,我们就要让用户感知到,其用户的获取>用户的成本。前面的环节的时候用户的成本并不是直接的金钱,所以我们才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去弱化它。但是“转化”这个环节问题来了,因为用户要付出金钱,实实在在的要掏出“真金白银”,所以我们很难去弱化他的成本感知。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去强化他的获取感知。
好,我们开始整理思路:
我们最终要让我们的用户,面对我们产品的时候的感知是:“值得付费”。
我们要催化“值得付费”的这个感知,就要让用户产生一个感知:“赚了便宜”。
我们要让用户有“赚了便宜”这个感知,有一个必要条件是:用户“想要”。
用户“想要”这个感知,也有一个催化的办法,就是:“自己用过或者看别人用过”。
接下来,我们开始整理我们的执行步骤:
第一步:把我们的产品分成几档,价格也分成几档。
这是必要条件,否则用户有钱没地方用。这个很常见,比如弄几个产品组合,或者搞个金牌银牌会员啥的。这里面的关键点是:
最低的那个付费档门槛一定要低;
每一个付费档次,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获取区分。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此处分为三档:A(免费)、B(低付费)、C(高付费)
第二步:首先把免费用户变成付费用户。
大家要记住,付费的多少是一个量变;而免费和付费之间是一个质变。所以我们首选要做的是让用户完成质变。就是让A变成B。这里提一个概念,叫“沉没成本”,简单说就是:如果用户在你身上付过钱了,那他继续付钱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强。(这招在各个地方都很常用,《方法篇》中会继续展开),那实现的方法我们平时也很常见了,如打个超低价爆款、首单奖励、新会员红包等等,都是这个意思。
第三步:我们要尽可能的让C类用户让B类用户看到。
回到我们之前说的,我们要让B变成C,首选要让C让B看到。所以我们要有意的构造几个展示的B使用下的一些场景,这些场景中让B能够知道C的存在,这样的场景越多越好。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做一些活动,让B能够限时免费的去体验C,这就是之前说的“要么看别人用过,要么自己用过”。
第四步:突出C类用户的优越感,去刺激B类用户。
这是一个人性的利用,我们需要用各种手段,简单的说就是让C类用户在B类用户的场合中变成“红花”。这里面的很多手段实在是有些不上台面,大家自行领悟。实在领悟不到,就去下载几个公认的要烧钱的游戏,不要充钱,去体会一下。
第五步:适时的抛出一个会员活动,让B型用户觉得赚了便宜。
通过上一步之后,有一些B类用户就已经开始转化了,但还有一部分还在犹豫和观望。没关系,这个时候我们要推出活动了。推出一个让B变成C比平时优惠的价格,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让用户“赚了便宜”。
第六步:给B型用户一个转化的理由。
到了这一步的时候,那些还没有转化的B类用户,也已经是犹豫不决了。只差我们最后的临门一脚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击破他的最后一道防线:给他一个付钱理由。对,这个时候用户已经想说服自己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用户自己说服自己。
好了,这就是我们对用户转化部分的步骤,各位同学如果看过我前面文章的话,应该会对这个步骤的产出过程有印象,就是我们说过的从上至下思考,从下至上执行。(请参考思维篇|如何成为一个运营大牛(一):从上至下思考,从下至上执行)
另外要提的就是,务必让用户的付费路径保持通畅。别付费的时候卡一卡,报个错啥的,导致没有付成,那就全功尽弃了。还有一点就是,要用好“托”。如何用好托,这里是结构篇也就不多说了,会在方法篇中进行展开。
好了,用户的转化环节也完成了,我们把用户运营的全部整理一下,如图:
最后,我们把我们结构篇的几篇全部结合起来,我们形成了这样一张图:
我们终于把一个比较标准的运营体系全部搭建完成了,一图览运营。当然每个行业每家公司都不可能完全参照此图,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在具体的细节上其实都可以再进一步的细化,都会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些就留给大家自己去挖掘了。
好了,到这里,我们结构篇也完结了,不过我们始终要明白:在一家公司里面,运营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发现问题并协助其他部门一起来解决。
说到如何发现问题,那么就要进入我们下一篇章了– 《数据篇》。
小结
结构篇是我们运营的轮廓,给我们建造了一个结构化的思维体系,也可以帮助我们把控整体的方向。但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我们就需要去把控事情执行的时间和力度。我们需要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步骤去逐一实施,而这些都会依赖于我们的数据。敬请关注下一篇:如何成为一个运营大牛–数据篇(一):运营中的那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