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

王小波的杂文选集,每一篇杂文都是他思想的呈现。他的妻子李银河在最后一篇中这样评价他:“有人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只有理论家、权威理论的阐释者和意识形态专家,不出思想家,而在我看来,小波是一个例外,他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贯穿在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读过他文章的人可能会发现,他热别爱引证罗素,这就是所谓气味相投吧。他特别崇尚宽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对一切霸道的、不讲道理的、教条主义的东西......” 是啊!自由主义!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是这个思想内核在支撑。

我读完了这本书,用时1周。每天2个小时左右的读书时间。我原本想把整本书的框架都列出来,每一篇杂文的重点思想提炼出来。但我做着做着发现,这件事情对我来说需要平和的心态,同时,我也问自己,我有这样做的必要吗?读完这本书,我还问了自己两个问题,我真的理解了整本书的内容吗?我知道这本书都在讲什么吗?我来回答我自己的问题。有这样的必要吗?其实,有这个必要,但如果这个时候很难坚持下去,就暂时放下,但不能因此就不思考书中的内容与我的关系。这个读书和写读后感的方法是在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时get到的,那本书里的观点是,笔记和感悟哪怕是一句话,读完一本书也要坚持写一下,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所以,我接着回答后两个问题吧,我是否真的理解了这整本书的内容?当然不是,因为有些文章在读的过程中就一知半解,因为人生经历和领悟能力都有局限。我知道这本书都在讲什么吗?我能了解的就是,这本书是王小波先生思想的体现,每一篇文章探讨的主题都不同,但自由主义是贯穿其中的灵魂。这一点在李银河的那篇文章里可以得出,读的过程中也能够体会。对我有什么帮助和影响呢?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别人云亦云,做一个宽容的人,别用道德绑架一切。

本书的框架如下:

一、文化篇

【我看文化热】

评论八十年代末期的“评批文化热”,这次热的文化,乃是一种操守,要求大家洁身自好,不要受物欲的玷污。我知道一种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始终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我也不便说那种观点更对。但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建筑、画廊、博物馆是人文的成果,也是人文精神。

说起中国文化,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这是历史的误会。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罗卜,说胡罗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罗卜就有点不对头。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

【知识分子的不幸】

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我的答案: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

我们所说的不理智,到底是因何而起?起源于价值观或信仰的领域。任何信仰,包括我的信仰在内,如果被滥用,都可以成为打人的棍子、迫害别人的工具。马基雅弗利,把道义、信仰全抛开,赤裸裸地谈到利害。真正的知识分子对他评价不低,赤裸裸地谈利害,就接近于理智。

理智是伦理的第一准则。

我对信念的看法:人活在世上定会形成信念。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啊。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中亚古国花剌子模的古怪风俗,但是给君王带来好信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者的形象和花剌子模信使有相象之处,但这不是说他有被吃掉的危险。

对于学者来说,研究的结论会不会累及自身,是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主要取决于在学者周围有没有花剌子模君王类的人。人人都渴望得到欢迎的结论,因此连做人都不够自然。

我个人认为,获得受欢迎信息有三种方法:其一,从真实中索取、筛选;其二,对现有的信息加以改造;其三,凭空捏造。第一种最困难,第三种最为便利。在这方面,学者有巨大的不利之处,那就是凭空捏造不如奸佞之徒。假定有君王专心要听好消息,与其养学者,不如养一帮无耻小人。学者往往在求真实和受欢迎之中,苦苦求索一条两全之路。

花剌子模信使早晚要变得滑头起来,因为人对自己的处境有适应能力。

加入没有真的学术和艺术存在的话,在人变得滑头之时它会离人世远去,等到过了那一阵,人们又可以把它召唤回来--此种事情,我们叫“文艺复兴”。

【积极的结论】

一亩地里能打30万斤粮食,姥姥不信。就叫做理性。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我认为一个人快乐或悲伤,只要不是装出来的,就必有其道理。你可以去分享他的快乐,同情他的悲伤,却不可以命令他怎样怎样,因为这是违背人类的天性的。

我的积极结论是这样的:真理直率无比,坚硬无比,但凡有一点柔顺,也算不了真理。

【跳出手掌心】

当一个人写作或计算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当你写作和计算时,就是在思索。思索是人类的前途所系,故此,思索的人,超越了现世的人类。这句话讲得是非常之好的,只是讲得过于简单。实际上,并不是每一种写作或计算都可以超越人类。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是非常的重要。

沉默的思考,是人类生活的另外一面。思索是一道大门,通向现世上没有的东西,通到现在人类想不到的地方。

我们认真地评价艺术时,所用的标准和科学上的标准有共通之处,那就是不依据现世的利害得失,只论其对不对、美不美。此种标准我称为智慧的标准。

说到知识分子的职责,我认为还有一种传统可循:那就是面向未来,取得成就。古往今来的一切大智者无不是这样做的。这两种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这样分界,前一种一世的修为,是要做个如来佛,让别人永世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后一种是想在一生一世中,只要能跳出别人的手掌心就满意了。我想说的就是,希望大家都做后一种知识分子,因为不管是谁的手掌心,都太小了。

【论战与道德】

假设文化领域里的一切论证都是道德之争、神圣之争,那么争论的结果就该是出人命,重大的论争就该有重大的结果,但这是在令人伤心---一些人不道德、没廉耻,还那么正常地活着,正如孟子所说:无耻无耻,无耻矣!除了这两种结果,还有第三种结果,那就是大家急赤白脸的争论道德、廉耻,争完了就忘了;这就是说,从起头上就没有把廉耻当廉耻,道德当道德。像这样的道德标准,绝不是像我这样的人能接受的。

【文化之争】

罗素说,对学者的尊敬从来就不是处于真知,而是因为想象中他具有的魔力。我认为,儒学的魔力就是统治神话的魔力。当然,就所论及的内容来说,儒学是一种哲学,但是圣人说的那些话都是些断语,既没有什么证据,也没有什么逻辑。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极端体验】

我是中国的国民,我对这个国家的希望就是:希望这里永远是太平年月。不管海外的学人怎么说我们庸俗,丧失了左派的锐气,我这个见解终不肯改。现在能太太平平,看几本书,写点小文章,我就很满意了。至于海外那几个学人,我猜他们也不是真喜欢文化革命--他们喜欢的只是那时极端体验的气氛。

【椰子树与平等】

【思想与害臊】

【洋鬼子与辜鸿铭】

【我看国学】

【智慧与国学】

【理想国与哲人王】

【救世情节与白日梦】

【百姓、洋人、官】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思维的快乐】

【沉默的大多数】

二、艺术篇

【我为什么要写作】

【我的师承---《青铜时代序》】

【我的精神家园】

【我对小说的看法】

【小说的艺术】

【关于文体】

【关于格调】

【关于幽闭型小说】

【体验生活】

【关于“媚雅”】

【卡拉OK与驴鸣镇】

【从Internet说起】

【“奸仅杀”】

【电影。韭菜。旧报纸】

【商业片与艺术片】

【我对国产片的看法】

【旧片重温】

【为什么老片新拍】

【欣赏经典】

【都市言情剧里的爱情】

【承认的勇气】

【明星与癫狂】

【另一种文化】

【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

【盖茨的紧身衣】

三、社会篇

【关于崇高】

【谦卑学习班】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

【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迷信与邪门书】

【生命科学与骗术】

【与同性恋有关的理论问题】

【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我看老三届】

【诚实与浮躁】

【苏东坡与东坡肉】

【个人尊严】

【在美国左派家作客】

【门前空地】

【卖场的人们】

【打工经历】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文化的园地】

【环境问题】

【工作与人生】

【浪漫骑士】

他的自序里也提到:“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我好想是明白了一些,但有些道理总也还是不那么明白。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