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被老师单独留下谈话了

今天,我被老师单独留下谈话了_第1张图片
文 ︳稻草人  图片来源网络

今天临接豆丁前,突然收到老师发来的微信:“豆丁妈妈,接到孩子后请稍等一会儿,想跟您谈谈豆丁的表现。”

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我赶紧回过去:“好的,没问题,谢谢您。”

答应的挺痛快,心里却咚咚咚的敲起鼓来。

我儿豆丁,今年5岁,在北京市一所公立幼儿园里快乐地学习成长着。

豆丁是个非常淘气的小男孩,也就是当下俗称的熊孩子,我必须使出浑身解数与之斗智斗勇才能驾驭这个精力旺盛的小恶魔。

Mike同学就完全不同了,一个严厉的眼神瞪过去,也许是嗅到了荷尔蒙的危险气息,正在胡闹的豆丁立刻噤声并乖顺了。狭路相逢强者胜,我把这归结为荷尔蒙的较量。

总而言之,在我和Mike同学时不时的耳提面命训导下,豆丁的淘气程度总算控制在不扰民的正常值之内。

难道豆丁的淘气闯祸了?

教室终于清场了,忙碌了一天的老师这才坐下来和我细谈,第一次因为孩子问题被请去,还是在幼儿园阶段,我略有不适和尴尬。

老师并没有过多的责怪豆丁的淘气,她首先表态,豆丁是个聪明惹人疼爱的孩子,但是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很值得家长关注:

第一,自制力很差。

自由玩耍时间结束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呼唤中都依次坐到了座位上,只有豆丁还满教室神游闲逛,老师把他提到第一排离老师最近的小椅子上坐好,没5秒钟豆丁又跑了,老师终于被惹怒了,豆丁反而嬉皮笑脸地抱着老师的腿撒起娇来。

老师无奈地说,你看,你家豆丁就会欺负我,我都被他气哭过。

教室里的美工区域,开学以来豆丁从没光顾过,但凡需要时间与耐心做的事情,豆丁丝毫没有兴趣。

第二,不专心经常走神。

回答老师的问题答非所问,话还特别多,喜欢敲锣边儿、接话茬和打岔。

今天,我被老师单独留下谈话了_第2张图片

最后,老师建议:回家以后,每天让豆丁坚持单独做完一件事情,家长可以陪同,但是不要干预打扰他,也不要让孩子说太多的话分心;给豆丁讲故事然后提问,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思考。

我带着豆丁走在回家的路上,豆丁仍象往常一样,在我的身前身后猴似的窜来跑去,我不时拉住他留心过往的车辆。

看着孩子快乐的小身影,我略有些心意消沉,豆丁在幼儿园的表现与在家里时基本吻合,印证了孩子的问题确实存在必须要人为干预了。

以前倒不是我和Mike同学有意忽略和放任,而是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有了比较,有了鉴别,每个孩子的优缺点才被突显出来。

我非常感谢老师的直言相告,也认可老师的设想:豆丁的问题在幼儿园阶段也许不显眼,但中国是应试教育,唯成绩论、分数论,进入小学后,这些问题很可能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掣肘和障碍。这是中国父母永远也摆脱不掉的。

一年多前,我曾经采访过一位获得CCTV英文风采大赛金奖第1名的6岁的小女孩。这个女孩子可以说是所有家长和老师心目中好孩子的典范,善解人意,懂事听话,不玩ipad,看电视的兴趣廖廖,不调皮捣蛋,最重要的是做事专注,自制力强。

女孩的妈妈这样对我说:

有时,Jenny(女孩子的英文名)在英语课堂上会遇到哭闹不止的孩子,当她分神去看时,老师会提醒她:“Jenny,不许走神,要跟着老师的思路。”Jenny立刻回过神来专心听课了,几次之后再也不会走神了,即使边上还有哭闹的孩子,Jenny也会克制着不去看他,一心一意的听课。

而且Jenny学会了如何在有效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要知道Jenny的英语学习只有课堂上的几个小时,回到家里就开始放松的玩耍了。

她的妈妈总结说,Jenny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的专注力、自制力与高效率,这三个因素才是她成功的基石吧。

据说,这个女孩子临近幼儿园毕业时,有好几家市重点小学向她伸出了橄榄枝,邀请孩子报名入学。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看看豆丁冲我快乐地做着鬼脸,我只有苦笑的份儿,宝贝,我不拿你跟别的孩子比,但是咱们自己也要努力啊。

我又想起同事的孩子,一个13岁上初一的男孩,懂事明理,待人接物很有礼貌,因为爱看书的缘故,说话文绉绉的,在班上人缘也很好,有自己的朋友和圈子。

但是学习成绩奇差,尤其是数学几乎一窍不通,期末考试只考了32分,老师评估孩子的数学水平只有小学五年级。这样的孩子有一个专有名词——学困生。

同事的工作能力有目共睹,唯独孩子的学习是他无法言说的痛。

如果我和Mike同学没有及时干预或者干预失败的话,若干年后的豆丁会成为学困生吗?

在楼下,我们遇见了从医院看病回来的陈阿姨,豆丁快乐地喊着陈奶奶好。

今天,我被老师单独留下谈话了_第3张图片

我问陈阿姨身体不舒服吗?陈阿姨笑着解释说,前几天有些感冒发烧,家里没药了,只能靠喝水扛,今天上午感觉身体还好能下床了,就赶紧去医院看病拿药了。

我心酸不已,陈阿姨在大洋彼岸有一个优秀的女儿,陈阿姨虎妈式的教育方式曾经吸引了很多年轻的父母向她取经。但是现在自己的妈妈病了,她的女儿在哪里呢?

陈阿姨年轻时吃过很多苦,生女儿的时候难产,孩子是倒着生出来的,女儿出生第二天,还在病房的陈阿姨就与前夫签了离婚协议书。以后的日子,单亲妈妈带着幼小的女儿,自然是布衣蔬食,倍尝辛苦。

女儿上学后,要强的陈阿姨对女儿的学习抓得非常紧,要求女儿必须考全班第一,偶尔考了第二名都要受到严厉的呵斥与打骂,时过境迁陈阿姨回忆往事,话里充满了自责,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女儿。

在岁月的苦熬中,所幸女儿的学习非常优秀,就是现在人眼中所谓的学霸,高考考上了清华大学,毕业后又去了美国读书。

据说女儿在美国学习期间,体谅母亲的不易和家境的贫寒,除打工挣钱外,为了节省费用每天只吃一顿饭,就是学校提供的免费午餐。

后来,陆续从陈阿姨那里听到各种好消息:

女儿博士毕业后被谷歌公司高薪聘用了;

女儿获得绿卡了;

女儿结婚了,女婿也很了不得,是一位油画博士;

女儿生了一个小外孙,陈阿姨马上要飞往大洋彼岸帮忙照看了;

……。

陈阿姨终于苦尽甘来了,幸福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但是,现实远比传说更精彩,从这时起,事情开始反转了:

陈阿姨的女婿是一位油画博士,但是就业范围太窄,而且高不成低不就,已经好几年没工作了。

陈阿姨说,女婿从小学习画画,过程中受到了父母太多的打骂,长大成人后始终放不下怨恨,来美国多年却对父母不闻不问,而他的父母生活条件并不好,早些年由于企业效益差已经内退了,现在他们拿着不高的退休金,住在朝阳区的一个旧居民楼里。

最令陈阿姨烦心的,是这位浸淫高雅艺术多年的画家完全不懂人情事故,自我意识极强,对陈阿姨更谈不上尊重,由于各种琐事,女婿经常与陈阿姨暴发激烈的争吵,最后,女婿向女儿下了最后通牒:你是要婚姻还是要你妈,你看着办吧。

我不知女儿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总之女儿选择了婚姻,并很快买了机票把陈阿姨送回国。陈阿姨回国几个月了,女儿至今没来过一个电话,女儿曾经是陈阿姨的骄傲,但是现在陈阿姨片语不谈与女儿有关的事情。

硝烟散尽,曲终人散,不知心寒到底的陈阿姨如何感慨痛心,作为外人的我却意气难平,心存疑惑,是孩子的本性如此,还是父母的教育出现了偏差?

为求良方,我求助了豆丁的国学老师,一位睿智沉稳的教育学家。我说,老师我把豆丁领过来您看看吧,发现孩子问题的根源才可以对症下药嘛,老师摆手说不用,父母是孩子的根,我看你就行了,从你身上看过去,对孩子的了解也八九不离十了。

冏!

以下是老师的原话整理:

以前,中国是加枪带棒的批评式教育,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化涌入,开始一边倒的学习西方的赞美式、鼓励式教育,在效果不明显情况下,逐渐走偏到现在的灌输填鸭式教育。其实,我个人更认可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更人性。

今天,我被老师单独留下谈话了_第4张图片

家长以身作则,身先示范,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孩子去领悟,而不是要求他做规定动作,把自己的智慧强加给孩子(除非是非观很强的事物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孩子)。

首先,家长要尊重孩子。

孩子只有执行权,没有选择权,很多需求和想法得不到充分满足,虽然衣食无忧,但是他们的内心是不快乐的。

该吃饭了,该喝水了,该学习了,该睡觉了……,每一步家长都为孩子规划好了,孩子稍有反抗就被扣上不听话的帽子。孩子正兴高采烈地看电视,家长认为看的时间太长了,强行把电视关掉,结果本来很快乐的孩子委屈得大哭大闹,家长反而呵斥孩子不懂事,任性。

有家长会想,怎么似曾相识啊?这集我看过吧?可不是吗,类似的桥段在很多家庭几乎天天上演。我家就是。

不被父母尊重的孩子,即使处在团体氛围中,他们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多些,表现出的状态就是对外界信息漠然,无所谓和自制力差。

孩子有看电视的请求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事先约定时间,达成共识,在约定时间内不要打扰孩子,让他专心致志地看。

约定时间到了,关掉电视时,如果孩子表现得不情愿,家长保持平和的语气告诉孩子,你的视网膜还没有发育好,为了保护你的眼睛,爸爸妈妈希望你少看电视,否则等你长大了,你的眼睛就什么也看不到了,你想当消防员的愿望也实现不了了。眼睛看不到了,还怎么灭火呢?你说是不是?

相信此时没有一个孩子会说我偏要看电视,我就愿意眼睛看不见。让孩子自己选择,这就是尊重。

我问老师,有时批评完豆丁后,豆丁曾经嬉皮笑脸地把桌上的东西推到地上,还挑衅似地偷看我的表情,我自然是火冒三丈喽。

老师反问我,你为什么总是批评孩子呢?你的孩子在你心里全是错吗?其实,这是孩子为了挽回面子,为了掩饰失落感的一种无奈的发泄,就是逆反情绪作怪,与大人生气时拍桌子,摔东西是一个道理。一个情绪正常的孩子不会无缘无故捣蛋的。

其次,身教胜于言教。

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集中精力学习,有的孩子处理问题冷静睿智,有的孩子却情绪焦躁,满身戾气呢?父母的言行举止,做人做事被孩子看在眼里,行为与性格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成长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家长最好眼睛向内,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吧。

建议父母下班回来后,安静地休憩一会儿,把脑子里的杂念统统赶走,哪怕只有5分钟,当职场上的戾气消失殆尽,换上居家的心情后再忙叨家务事,与孩子交流,与家人谈天说地,几次下来,将收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在改变孩子之前,也请家长克制一下,不要玩手机,ipad,也不要看电视,家长无所事事地捧着手机傻乐,却要求孩子在一边安静地专心学习,可能吗?

我问老师,我家豆丁经常顶撞爷爷,而且屡屡出言不逊,面对这个小恶魔附体,我经常会控制不住情绪地严厉呵斥孩子。

今天,我被老师单独留下谈话了_第5张图片

老师回答,对孩子的教育,也体现了父母的处事哲学。你们做家长的策略一些,孩子虽然做错事了,但他的情绪正处于焦躁亢奋的时候,任何话都听不进去。这种时候父母需冷处理,把孩子带到其它屋子随他哭闹不要搭理他,也算是一种惩罚吧。

等他不哭不闹了,再用平和的语气,条理清晰的摆事实讲道理,带他读读《弟子规》,让他自己解释“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的意思,最后引导孩子给老人赔礼道歉,过程中千万不要呵斥责骂他。几次之后孩子就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第三,说服教育不是唯一的手段,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度责罚。

我的儿子当年15岁,正值青春期。有一回他过于贪玩我责备了他,他为了表达愤怒使劲摔了门,我冲过去打了他一巴掌,孩子委屈地问我为什么打他,我明确回答他:

“在父母面前你没有摔门的资格。别说现在打你,只要父母活着一天,即使你到了80岁,做错了事情,就有打你的权利。”

虽然貌似无理和强势,但是家长要树起威信和风范,必须旗帜鲜明的表明是非,不是任何事都需要掰开揉碎地摆事实讲道理,孩子成长中过程不一定都是“和风细雨”。

责罚不代表用侮辱性的语言指责孩子,更不能给孩子贴上带有贬义色彩的标签,这对孩子的打击是巨大的,孩子不仅更加逆反,未来他很可能就往这方面发展了,这种标签很可能会成为孩子终生的耻辱。

最后,判断孩子是否优秀和成才,并不是在他拿到名校录取通知书,踏上美满的婚姻殿堂,或者找到一份好工作后就可以高奏凯歌,高枕无忧了,孩子后面的路,是生命的另一重要篇章,但是往往被望子成龙的父母忽略了。

孩子在工作、婚姻中的所作所为,待人接物时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射了他的的原生家庭氛围以及多年来父母对他的教育影响:

疼爱孩子,但也要给予足够的尊重。水满则溢,在父母一厢情愿的给予中,孩子会把多余的关心当做溢出的水一样擦干的。

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是不正常的。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一切吃穿用度,最好的东西永远都是孩子的,孩子没有挫折感,没有逆境中的锤炼,蜜罐中长大的孩子已经尝不到甜的味道,对任何美好的事物也没有期盼的心了。

这样的教育方式,如何培养出一个懂得感恩和孝顺的孩子呢?

将近40分钟的谈话,我基本处于汗颜和愧疚状态,当老师说到豆丁可能不快乐时,我差点泪崩了。

我是家里的老幺,Mike同学是独生子,我们的共同点是幼时较少承担责任、被父母过度保护、体味人情世故较少,这样的我们虽然成家立业、为人父母了,但依然秉性难改,对豆丁的教育方式近乎儿戏、幼稚与玩忽职守,不懂得换位思考,豆丁的问题,影射出我俩日常的言行举止有失及不成熟的教育方式。

解铃还需系铃人,为了纠正豆丁的缺点,我千方百计寻找的解药良方,不正是我和Mike同学自己吗?

下课铃响了,豆丁蹦跳着走出教室,在一群焦急等待的家长中一眼看到了我,看着他欢快跑过来的小身影,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诫自己:

父母与孩子耳鬓厮磨、相互陪伴依赖的日子能有几年呢?宝贝,在这段弥足珍贵的时光里,爸妈一定用你能接受的方式与你沟通交流,共同面对成长中的烦恼与意外,让你拥有健康的人格操守。

当你日渐长大,离开我们的庇护展翅高飞时,留在回忆里的,一定是满满的正能量与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天,我被老师单独留下谈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