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工具的选择--唯物主义 or 唯心主义?

引子:最近在几个微信群里一直看到关于生产力工具的讨论,和大家讨论的过程也让我联想到自己过去在工具开发和平台搭建项目的经验,所以写点东西,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产力工具这个词最近几年持续火热,百度搜索“生产力工具”,有5,690,000个。在谷歌搜索“productive tools”,有136,000,000 个词条。在Google Play商店搜索"productive apps",你用手指往下滚动,永远到不了头,在苹果应用商店,搜索“工具”也是数不清的APP。 看到这些数字,一方面说明大家对生产力工具的需求是很庞大的,毕竟有需求才会有市场。但是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可以用户对于“生产力工具”的理解是比较混乱的。

纯唯物主义会认为,工具本身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没有工具,我没法做”,“没有工具,生产效率就会特别低”,“没有工具,我都记不下来我要做的事情”。同时也有另一个极端是对于工具的排斥,认为最原始的是最好的,最初级的工具我就能满足需求,排斥外界的影响。(现在还有公司只有电子邮件+电话+传真,表单需要人工去核对,公司所有信息都是在Excel完成,没有网站/IM/社区)。那么,面对生产力工具,我们该怎么看待?

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工具本身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原始人到智人的一个飞跃就是因为工具。智人利用工具可以做更复杂,更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从而让社会发展脱离了一个低生产率水平。

最近几百年,随着工具的发展工具的不断高级进化,也让我们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到现在甚至一些工具开始有了人的的智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工智能)。

其中一种典型的思维就是对工具的焦虑,大概齐会有几个方面的特征:

* 总是想着解决某个问题肯定有比现在使用的更好的工具;

* 在开始一个事情之前,先想有什么工具可以用,总是想找到做某个事情“最好的”工具;

* 总是对自己当下使用的工具不是很满意,总想知道别人在使用什么工具;

* 总是针对自己当前企业里边用的工具总是感觉不是很完美;

* 总想去看看别的公司所谓的业界独角兽公司,他们在用什么工具。

在不少企业中,有一个做Software Engineering的部门,其中一个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来产生和制造各种工具,并且为了匹配要支撑的软件的迭代速度,也在不断想办法提高自己工具的翻新速度(并不是说这是个坏事)。对追求上进的个人来说,总觉得自己的生产效率没有那么高,会去花大量时间去阅读各种文章和方法,然后去查找不同的工具和对比不同的工具的使用。

其实这么做,只是让工具本身成了一个魔咒,让我们偏离了我们最开始考虑使用工具的初衷。

我们之所以会有针对生产力工具现在会有这样的现象和迷茫,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在于:我们缺少一些唯心主义的活动,我们没有更深入去思考使用工具的本源,我们为什么要用工具?我们到底要这个工具是做什么?想用工具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在这些最根本最基本的没有想清楚之前就开始去行动。(备注:本源思考的方法论有很多,比如Musk的的First Principle)。

实践上来说,需要我们的是从本源开始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我们希望怎么解决?有什么工具能解决?这个工具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么? 需要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想清楚,哪些是本源,哪些是表象要分清楚。

我们就以“做一个软件的原型设计”作为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这个过程(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往往要复杂的多)

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原型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做原型设计是想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原先设计想达到什么效果?答案是:软件没有开发出来前,是一种不可见不可摸的状态。为了让沟通可视化,需要一个载体来呈现它。有了这个载体,可以会让沟通变得更加自然与流畅。

接下来才是考虑用什么工具的问题。第一阶段在前面的单一需求下,设计师和他的客户之间只需要拿纸和笔作为工具,把想法能够以图的形式给呈现出来。在这个时候纸和笔,就是我们的工具就可以达到我们想要目的。

第二阶段随着产品的演进,同时做事情的人的参与方增多。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纸和笔就满足不了我们需要同时和多人沟通的问题了。这个时候,我们又需要工具来解决新出的问题: 需要多人共享。这种需求下,我们就需要一个电子的原型设计工具,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做一份,让所有人都能够知道。从工作效率上来,从纸和笔的工具上升级到电子工具,他可以实现在零成本无限制的复制分发。第三个阶段,如果面对的是一个跨团队,跨时区,而且设计师是在不同的地方工作的人。这种单纯的离线和单一节点的工作。就变得不再适用呢?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工具来帮助我们完成多人协同工作的需求,让在美国的设计师和在中国的设计师能够实时同步工作信息。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工具能够满足协同工作的原型设计工具。有了这个工具的支撑,我们就可以完成跨地域,跨时区的这种沟通,才让我们的工作更效率。

当然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要比这个例子复杂的多。但从分析这个例子的思路,我们可以总结一定的规则和套路。即:

1. 首先应该思考清楚我们现在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个步骤很重要,需要反复推敲,反复考虑,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是问题,但是其实发现的不是根源性的问题。可以类比一下我们做研究,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找到突破口了,但是其实是错的)

2. 其次思考,我们想让这个问题被解决成什么样子?(这个步骤是设置一个完成的目标)

3. 最后,这个问题我们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以及多少成本来解决。(这个步骤是设置我们选择工具的限制条件)

4. 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带着答案去很有目的性的选择工具,并且要记住: 永远不要尝试去找出所谓“最好的工具”。只需要找一个只要能够满足我们前面3点考虑的答案的工具,具就是好工具。

这一套思考套路,背后也是一种敏捷的思想和敏捷的做事方式。在选择和使用工具之前去对自己多一些深入的思考,多一些唯心主义的活动,才会让你的工具使用更有效,变成你上场杀敌时的利器。(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产力工具的选择--唯物主义 or 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