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情》及其隐喻——兼谈教育的隐忧

                        一

      秋风瑟瑟,长衫衣裾翩翩,清癯的老者,古高憔悴的面容,挟着一个长条布袋,仿佛装着油纸伞。站在岸边,望着远方的水面,似有所思,又有些茫然。

      清脆而单纯的柳笛声,从远处的河面飘来,欢快、自足。一叶扁舟,载着一位少年,少年双手撑着一杆竹篙,口中衔着柳笛,到了岸边,载上老者,翩然离去。老者坐在扁舟的前头,少年站在船尾,麻利地舞动着双手,身体随着双手的节奏有规律地或起或俯。到了水流舒缓处,少年一只手熟练地掌着竹篙,一只手同样熟练地弄着寸巴长的柳笛,于是潺湲的流水,欢快的柳笛声和鸣在小舟行到的河面。

      到了对岸,在少年的注目中,老者踉跄地走了几步,弱不禁风。一个趔趄,扑倒在岸边,那仿佛装有油纸伞的布袋随之落地,发出一声弦音。少年迅疾地跑上前,把老者搀扶到自己的家中。

      不知过了多久,啁啾的鸟鸣传到耳鼓,苏醒过来了。老者好奇地看着周围的环境,在周身寻找什么,原来是找那个仿佛装着油纸伞可是在岸边摔倒时也摔到地上而发出弦音的布袋。老者拿过布袋,解开绳结,原来是一把古琴。这时,柳笛声又一次飘来,也和着鸟鸣。柳笛声到了房前突然停止。此时,少年吃惊地下了小舟,水榭样的房子仿佛是第一次看到。这是用木桩架在水上的茅屋,更像一座栈桥,不同的是栈桥是跨越此岸与彼岸的。而这个水上人家就建在水边,一架简陋的木梯直通水上的房子里。悠远苍凉的琴音传出了屋子。少年提着一只鱼篓,吃惊地看着老者,看着老者指头上传出的美妙的乐曲。平和而低回的琴音是那么宽厚,让你沉静下浮躁,让你心中充满恬淡的情味。而对于少年,这是平生第一次听到的异乎柳笛声的最美妙的乐音。

      少年圆睁着水灵灵的大眼睛凑到老者身边,抬头看看老者,低头看看古琴,心中似有所动,又有几分拘束。老者看透了少年的心思,示意他拨弄琴弦。少年仍有拘束,迟疑一下,终于拨动了琴弦。在少年拨动琴弦的同时,老者的手娴熟地在琴弦上滑动。顿时,少年的随意拨动在老者的配合下,居然也奏出了乐音。少年的心灵被这莫名的乐音震撼了……

      从此,在老者的亲授下,少年刻苦操琴。寒暑易节,琴艺大进。

      一天,大概是午后,老者在岸边悠闲地垂钓。少年在离老者不远地方操琴。琴音时急时缓,或强或若,似有若无,千般变化。老者突然转过头,看着传出的流水般旋律的少年。溪水中,老者的钓饵已经被鱼儿吞吃,浮漂儿不断地往下沉。原来鱼儿们在吃掉了饵料之后咬着鱼线嬉戏呢。随着琴声的缓急,鱼儿忽聚忽散。老者捋着须髯,望着空中盘旋的苍鹰,又回头看看专心操琴的少年,若有所思,进过了内心的一番搏斗,默默地点了点头。苍鹰盘旋而去……

      柳笛声再一次从江面上传来。老者仰卧在小舟的前部,少年仍站在船尾舞动竹篙。时而水流湍急,浪花飞溅,少年专心致志舞动竹篙;时而水面舒缓,柳笛声再一次传出。一路山水陪伴,老者偶尔回头看看少年。当停下来的时候,两人上了岸,在两山夹缝中向上的台阶曲折地蜿蜒着。少年欢快地走在前面,老者跟在后边。不同的鸟的不同的鸣叫,猴子欢快地在树上嬉戏。两人时而驻足流连,时而或急或缓地行走,好像观光。白云、雾气缭绕着。

      突然,老者道明了离去的意图,少年扑闪的大眼睛吃惊地看着老者。少年一下子扑到老者的怀里,老者侧过脸,一阵凄楚。老者双手端着那把琴,送给少年,起初,少年不肯接受,就像不肯接受离别一样。老者再三示意,少年显然在片刻间做了决定,双膝跪倒,双手接过了琴,把头埋在琴上,第一次陷入复杂的情绪中,单纯的凄楚从衷而来。

      当缓过神来,老者已经飘然而去,消逝在白云深处。少年抱着琴,呼喊着,十分无助。情急之下,飞快跑到一处山崖,向远处嘹望,仍然不见老者。他的痛苦、失望交织在一起。他好像想起了什么,于是端坐在岩上,捧出琴来,用十指倾诉此刻的茫然。开始,琴声凄楚,继而舒缓,渐渐平静下来。伴着琴声,少年同老者的相遇、相处、相知、相别,都浮现在旋律之中。而少年的琴艺,显然此刻又有了飞升,弹奏的曲子虽然有老者传授的影子,但分明有许多是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独创。听到琴声的老者,驻足,回头,颔首。当少年立在崖头向远处嘹望的时候,一叶小舟挂着白矾,轻快地飘逝而去,一只苍鹰也飞逐白帆而去。

      而开篇的单纯欢快的柳笛声,又一次在耳畔想起,虽然还是那么欢快,单纯,却有了更加厚重的情感,仿佛增加了几许书卷气。

      这就是国画动画片《山水情》的情节梗概。全片只有19分钟,没有一句对话。

                        二

      作为普通观众,你自然可以把它只当作动画片来看,你还可以和日本动画片比较,和美国动画片比较……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可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从事教育事业,你将如何观看、如何评价此片?去年年12月上旬,在北师大参加培训者的“国培”期间,在课堂上看的。老师放了这个片子后,就问我们想到了什么。我是第一个回答问题的。

      我从《山水情》中想到的是关于教育的隐喻。

      作为一个充满偶然的教育个案,姑且把教育事件做一下划分:

      施教者:老者

      受教者:少年

      教学内容:弹琴

      教学方法:操作示范

      作为施教者,那位老者是琴艺高手,这很重要。他还非常善于发现教育对象的潜质,循循善诱,操作示范,因材施教。尤其注意在生活中指点,使得学习没有枯燥感因而乐学。

      作为学生,少年有着纯朴的、原生态的道德素养,富于同情心,而且颇有慧根。还有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

      作为教学内容的弹琴,老者是听了少年的柳笛声发现他的音乐天分的,吹柳笛虽然和弹琴是不同的技艺,一个靠双手配合,一个靠口、手配合,但对音乐的敏感、对旋律的体悟是相同的,因此少年先天的音乐天赋是技艺大成的基础。

      作为教学方法,老者的示范非常重要,因为他是此中高手,他的感染力十分出色,让本来就有好奇心的少年跃跃欲试,从而主动达到愤悱的状态。这里自然包含了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因素。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种教学活动是在情感的自然交流中进行的。

      少年在老者的指点下一年四季不断苦练,我们没有看到老者向少年讲解弹琴的方法等知识,就是耳提面命的示范、指点。少年的练,是在得法地强化技艺,而不是蛮练。而且教 学的环境宽松。就连告别之前的一路山水,都构成了教育“软环境”,成为触发少年将琴艺融入山水,从而使琴艺大进终于达到大成。

                              三

      由此我更看到了教育的隐忧。

      作为教者,我们果真是这行的高手吗?比如,你是语文教师,你会朗诵吗?你会欣赏文章、写文章吗?你擅长发下学生的语文潜质吗?你同学生之间是真情还是矫情?

      作为学生,我们发现了他们的慧根吗?我们有足够恰当的方法启迪他们的灵性吗?我们规定的或被规定的教学内容是足够使孩子有兴趣的吗?我们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了吗?我们的教学,是在情感交流的前提下进行的吗?我们真的是为了孩子吗?

      当许多不尽人意的现状让我们无所适从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还满意吗?

                          2010-02-11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水情》及其隐喻——兼谈教育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