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Lee 是大陆一家港式茶餐厅的主厨。
1969年出生于香港,2007年奔赴上海,2015年因为共同理念和好友一起转战无锡餐饮界。
他左耳戴着锃亮的耳钉,努力讲好普通发,虽然发音有一点点奇怪怪,并且回答我的问题之前都要经过3秒左右的思考——内容其实很简单,但是我语速太快,辨认问题本身对他来说,有些困难。
在我的要求下,他也时不时从嘴里蹦出两句粤语。
“吼姆吼SEI?”(好不好吃?)发问时,他习惯性地眨眨右眼,轻啄舌头,有点害羞,表情相当可爱。可是他不喜欢拍照,所以全文只有一张他的照片,并且在文章最后。
总之,交谈的过程中,你完全不会觉得面前的这个淡定的香港人,已经快要50岁。
Q1:香港有田吗?
我小时候总觉得,香港是没有田的。
所有人应该都住在高楼大厦,每天上上班喝喝茶,小孩子喝茶、中年人喝茶、老年人也喝茶,两个菠萝油/人/天是香港人的标配。
出门就是兰桂坊要么维多利亚港,大街上每天都会有阿sir追赶着古惑仔,摩托车上会突然下来一个人,问你要不要和他一起亡命天涯。
早期的香港电影和TVB的电视剧,构成了我脑海中关于香港的大部分想象。
Peter却给我描述了别样的香港。
不仅有田,而且生活节奏紧张,也没有所有人都在喝茶,直到来了大陆尝到川菜“水煮牛蛙”,才知道原来做菜可以放那么多油,还有“田鸡”这种生物在蛙界有多么营养不良——他说他在香港,是没有见过牛蛙的。
同时,也不是每个香港人都会每天想吃菠萝油,譬如Peter自己。在香港时,就从小吃到大;大了之后自己做餐饮,也要每天接触菠萝油。这样其实有点像麦兜的爸爸——麦爸是一个“菠萝油王子”,有一天,他卖着卖着,自己就不见了。
Q2:29岁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1997年的7月1日,是Peter那阵印象最深刻的日子——香港终于回归了。
那一年,他刚好29岁。
那年的香港,有人为了回归心潮澎湃,也有人听到所谓的“风声”麻利细软跑。
那年的北京,有人蹬着自行车赶去天安门,也有人在茶余饭后谈论时政。
时光倒退回20年前,无论是中方和英方在交接仪式上掐分掐秒的细节,还是天安门广场上10万人齐声欢呼的那一瞬间,甚至再往前推个15年的那“一跟头”,历史事件惊心动魄、饱满与否,总在被后世提起时轻描淡写。
“那时候我29岁嘛,当时已经工作了。很多有钱人都跑了,因为也不是很懂嘛,然后害怕。”Peter耸了耸肩,“为什么要跑嘞?我家当时根本就没有想要跑,不过那么穷也跑不了。后来很多人,现在一看,哇香港还是很好,就又都跑回来了。”
说起这件事,Peter一脸自豪。
的确,有部分人对于香港回归持“赞成”以外的态度。或是反对,或是无所适从。甚至是现在,还有人叫嚣着“港独”。说起那些无端滋事的部分香港大学生,Peter流露出痛心的表情,“他们其实也很可怜的,应该是被人利用。”
20年前及20年间,时有看空唱衰的声音:“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听说不行了?香港的竞争力衰退了?
胡扯。甩上两张图,足以说明一切。
香港的繁荣,是香港同胞辛苦打拼出来的。也是因为,在这背后站立着一个日渐强大的祖国。
我们携手紧握“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拓展了“沪港通”、“深港通”、CEPA等商贸,我们携手共度曾经的亚洲金融风暴、“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等等等等,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没有任何的难患,能把“中国人”给击倒。
Q3:为什么要离开香港?
97年的金融风暴,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很多地区经济开始萧条,我国也“无奈中枪”。
03年的SARS,那场果子狸背锅的“非典型肺炎”,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恐慌,那时候香港,几乎没有几间店铺是可以正常营业的。
但这些都不是Peter离开香港的理由。
2007年,他来到上海,践行西式餐饮赋予食物更精致的内涵,以“收拾得一滴水也没有”的干净厨房,致敬旧时的十里洋场。
“十年之前,香港50平的房子就300万,我们一家人就住在‘鸽笼’。对于我来说,我如果一直待在香港,那很有可能一辈子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厨师。但是我到了内地之后,发现这里有更多的机会给到我。”
“我刚来的时候,其实很痛苦的。因为语言的问题,所以交流有点障碍。但是后来揍介样一点一点地学普通话,现在在内地有十年了,我一个人,养着一条狗,每天开开心心,过着很好的生活。2007年来内地,没有来错。”
Peter口中的2007年,其实是特别重要的一个“阶段性总结”。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一个大时代重新开始了。
这其中,包括知名电影人严浩。
当蛋仔和奶茶遇见豆汁和焦圈,当菠萝油和虾饺碰上水煮鱼和豌杂面, 许多情感顺理成章地交融,许多元素误打误撞地和谐,十几亿人,衍生出千百亿种生活的面孔。
在地大物博的中国,每一寸土地都孕育着中国人的梦想,无论这土地是故是新,是自古以来抑或重新拥有。
在时代的面前,Peter可以为他做的每一个大决定而感到骄傲。
这自豪感虽然微不足道,却有着深厚的背景作为有力的依靠。
对他来说,每年的7月1日,尤为重要。
香港回归20年,我们青年人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眺望远方。
——廖婧希
我们需要新的人需要新的血,两地涌现出很多新的导演。
——严浩
香港跟内地是分不开的,很多人的另一半都是内地的。社会是由大大小小的家庭组成,再放大一点就是国家,每个不同的家庭、每个人都贡献一些自己的力量,才组成了强大的国。
——汪明荃
此前半辈子没打过中文字,郭晶晶发消息,我可能半个小时都不回,因为打字很慢,要一划一划地打进去。那时候我心里想,不行了,要学拼音才打得快。
——霍启刚
1997年香港回归后,约88万内地人到港定居,占香港人口的12%,内地居民与香港居民结合的婚姻占香港本地登记婚姻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不到1%增长到如今接近40%了。
——人民日报
文首说,要放一张Peter Lee的照片来着。
Peter Lee的中文名,其实叫做“李伟文”。在访谈结束的时候,他说不要刻意提起他的名字。
“我这个名字在香港很常见的,香港有很多李伟文。”
可能这里有一个李伟文。
这里也有一个李伟文。
可能他也叫李伟文。
在这。
在这。
在这。
在这。
在这。
在这。
这儿,以及无数其他地方。
每一个“李伟文”可能都会说——
“我来自中国香港。”
“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
香港回归20年
谢谢无数个“李伟文”
祝福无数个“李伟文"
Hong Kong,welcome back!
为你,千千万万遍❤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互动讨论,我是依旧生着病的深夜澡堂,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