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张廷慧的第 24 篇文章
从前有个科学家叫巴甫洛夫,他养了一条狗,每天给狗喂食的时候,都会摇铃铛。后来巴甫洛夫不用喂食,只要摇响铃铛,那条狗就会流口水。讲到这里,生物老师说:这就是条件反射,我们人类学习知识和技能也是条件反射,只不过更为高级。
那时我就觉得很疑惑,既然都是条件反射,我们和那条狗的区别究竟在哪儿?所谓高级低级的说法实在太一厢情愿。又有一句话叫“长大成人”,更是费解——难道没长大的小孩子就不是“人”?我不禁想,到底是什么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又是什么,让我们“长大成人”?
最近读了文森特·鲁吉罗(Vincent Ryan Ruggiero)的《超越感觉:独立思考指南》(Beyond Feelings :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书中给出了一个答案:
当你能够独立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时候,你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individual )。
生来都是无帆的船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爱吃的食物、喜欢的歌手、政治立场或宗教信仰各不相同,同一情景下会做出不同选择,产生不同观点。但你可想过,是什么让你拥有某种偏好,做出某项决定?是什么让你成为现在的你?
你会说:这当然都是我的自由意志,我分析选项,比较优劣,最终做出最有利的决定,采纳最合理的观点。是听从了那个未曾受到外界干扰的“理性自我”。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外界对我们的影响,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嘴上长个泡,我们说是“上火了”,最好喝点绿豆汤“败败火”;可西方人没有“上火”的概念,他们会说是缺乏维生素,要多吃点水果,这是文化的影响。
林黛玉得了肺病,只是人参肉桂、冰糖燕窝地吃,最终还是不治;今天的人得了肺结核,不会认为是绝症,到医院去不久即可痊愈,这是时代的影响。
没有“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词,钻石不会这么贵,今天的结婚戒指恐怕还是金的,这是媒体的影响。
一个人出生在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家里,自然会把基督教作为自己的信仰。而像我,就不大可能允许自己信奉任何宗教,这是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社会环境、成长经历……无不在左右我们的思考和选择。不论是否承认,每个人个性的形成就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上。就像一艘没有帆的船,在海里漂流,看似自由,却总受海浪的裹挟,身不由己。独立思考就是一台发动机,给无帆之船提供动力。海浪的裹挟不可避免,但有了它,也可以到达彼岸。
不求同,不求异,只求真
独立思考这个词,早就听腻了,可你想过么,到底什么是“独立思考”?
有些心灵鸡汤经常说,我们要“做自己”,“追随自己的内心”,主张应该随心所欲,爱怎么想怎么想,爱怎么做怎么做。这是独立思考的表现么?不是,因为我们太容易受外界影响,“跟着感觉走”反而容易受人控制。巴甫洛夫的狗,不是在“追随自己的内心”么?
有些人很有学问,或者说知道很多正确答案。是不是说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强呢?有可能,但不一定。因为独立思考强调的不是“知道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分析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死记硬背,未经审视分辨,不叫独立思考。
人云亦云当然不是独立思考,那特立独行,别人拥护的我反对,别人反对的我拥护,这总算了吧?也不是,事事抬杠,跟人云亦云一样,都是根据别人观点来决定自己的观点。
事实上,Critical Thinking 这个词直译应该是批判性思维 ,而“批判”有些负面的含义,好像什么东西我们都要批评、反对。为避免这样的误会,才翻译成“独立思考”。
还有一个误解,说独立思考是天生的,有些人就是“有主见”,有些人就是不行。但鲁吉罗说,我们可以像锻炼肌肉那样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不管现在思考质量如何,只要努力练习,经常思考和反思,就可以学会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其实就是——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审视、分辨和修正,从而获得正确认识,做出合理决策。
一句话:不求同,不求异,只求真。
我的初中数学老师有一句口头禅:
你怎么知道的?
你怎么知道这两条线平行?你怎么知道 a 大于 b?你怎么知道这个方程有解?你怎么知道……
这个问题是指向独立思考的一个"快捷方式"。有一个观点,要我相信可以,先拿证据来。这问题也可以问自己,我怎么知道的?有什么证据?受了谁的影响?推理过程对么?独立思考正是在这样的提问和审视中完成。
知道不只是“知道”
你知道“是”的写法么?你知道“污染”的英文拼写么?我读小学时写“是”字总是少写中间一横,初二之前我总把 "pollution" 拼成 “polution”。所以其实我并不知道。可问题是,当时我真心认为自己“知道”的啊!
你可能不敢相信,直到今天还有一个组织叫做 Flat Earth Society,这个组织的成员相信,地球不是圆的而是……平的——他们当然觉得自己“知道”真相。
考试不会写,只能蒙,结果竟然对了!这是不是知道?当然不是。每当牛市,神州处处是“股神”,指点江山,运筹帷幄,市场趋势总能预测。他们“知道”么?到了熊市赔精光的时候,他们又开始说制度不健全,股市水太深了。
鲁吉罗说,“知道”不仅意味着知道正确的答案,还意味着我们有把握……知道自己知道。有点绕但意思明白:坚信而答错,和答对却是瞎蒙,都不叫“知道”。有三个常和“知道”混淆的概念:假设(Assuming)、猜想(Guessing)和推测(Speculating)。
假设就是毫不怀疑,甚至下意识地接受某结论。比如有人说:一个理科生,文章竟写得这么好!这话就有一个假设:理科生写不出好文章。猜想就是没证据、没把握的观点。比如我不懂历史,说明朝的建文帝当时没死,被外星人接走了,这就是猜想。而一个历史学家分析史料,得出建文帝当时没死而是……出家了,这就有了一定的依据,叫推测。
真相有且只有一个
终其一生,认识真实的自己、认识真实的世界是我们的必修课,这其实也就是寻求真相。什么是“真相”呢?真相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一个看似简单却总被忽视的事实:真相必然存在,而且同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真相。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讲糖的危害。有人说糖是肥胖、糖尿病和心脏问题的罪魁祸首;有人说相比于糖,脂肪危害更大。因为难以长期控制一个人的饮食,双方都拿不出可靠的实验证据,所以还没有定论。但没有定论不妨碍真相的存在——糖是否有害,答案是确定的,只是我们还不知道。
还有一个误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话本身没问题,但很多人在讨论的时候甩出这句话,意思是说:你这么理解,我那么理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真相(Everyone makes his or her own truth)。但观点(Opinion)可以很多,真相(Truth)却只有一个。
寻求真相就是要“知道”事物的本来面目。为此我们观察、研究、推理、讨论,提观点,找证据。然而按前面的标准,我们大多数时候做不到知道(Knowing),只能是推测(Speculating)。观察可能不可靠,获取的信息可能不准确或不完整,即便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学者也会犯错,新结论也在不断地推翻旧结论。
难道真相永远不可到达么?
求真之路上,我们面临很多限制,容易误入歧途,永远无法找到所有真相,回答所有问题。能做的,就是观察得更准确一点,分析得更严谨一点,掌握的证据更丰富一点。这样,我们就离真相更近一点。正如胡适所说——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总结一下:
- 我们生来是无帆的船,思考和行动总是受外界的影响,不存在一个“纯净”的自我。
- 独立思考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特立独行,而是寻求真相。
- 有争议、有困难,并不妨碍真理的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一步步地逼近真相。
题图来自 : 视觉中国
授权方式 : 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