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8000多万人都在关注北京地铁“骂人”事件?

为什么8000多万人都在关注北京地铁“骂人”事件?_第1张图片

文/朵妈

在地铁,不能说机会很多,但还是会碰到他人在车厢内起争执的情况。

但为什么这次争执,竟成了这样一个掀起如此大波澜的热点事件?撇开名人效应对此事的发酵影响,我觉得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01“北京人”骂“外地人”

02  看客的“冷漠”

03 “小伙子”欺负“小姑娘”

而这里的任何一个点都具备成为国民“热点”的特质。

为什么8000多万人都在关注北京地铁“骂人”事件?_第2张图片

01  “北京人”骂“外地人”

虽然我们一再倡导不要带有色眼镜看“地域”,但这样的有色眼镜似乎烙在了每一个漂泊异乡的“外地人”心上,平时不觉得,但是一有触点总是能点燃火花,不管被点燃的火是大还是小。

你心里也许知道,也许也会对自己说,这个人的行为,不能代表北京,更不能代表北京人。但是,我们还是会不自觉跟“地域”挂上关系。也许只有亲身经历些什么,才能打心里对此接受。

有一次我开车在老家的城区路上,车子很多,有一辆停在路边的车子忽然打火启动,也不看周围环境,自顾自的就窜出上路,差一点跟我的车碰上。

就是在那一刻,我清晰的听到车内的两个小伙子操着我老家的土话说:没关系,外地车!

是的,我开的是外地车,但他们代表不了当地人!

同样的,北京地铁这位在公众场合辱骂女性的小伙子,他可能正好是个北京人,这件事也正好发生在北京帝都。但他的个人行为,代表不了任何公共的东西。只是暴露出他个人修养的低廉,以及影射他家庭教育的失败。

北京人骂外地人算什么,北京人还骂北京人,外地人还骂外地人,外地人还骂北京人呢!但他们都只是个人而已,添上的也只是个人的“地域”标签!


02  看客的“冷漠”


国人的冷漠,再一次被推进公众的视野。

说真的,公共场合的争执,你问问自己,你的参与感有多少?

我们可以来做这样一个场景模拟重现:

等了5分钟的地铁终于来了,你暂时将注意力从手机上挪开,准备上地铁。这个时间,人还好,不是那种挤到爆的高峰时间。所以,你还是可以悠然的进入地铁。

进去后,你两边看了看,没座位。算,那就站着吧。然后你就站在一排座位的最左边,左手拉上地铁晃荡的手环,右手掏出手机,再次沉入个人的手机时间。

不知过了几分钟,忽然有个小姑娘上前打招呼,对你说:亲,扫一下这个二维码,就能得到一份小礼品,你要不要扫一下?

你摇了摇头,推脱说:不用了,这样的我已经扫过很多了。小姑娘听你这么说,就走了。

再然后,你被不远处的争执声吸引。你放下手机,抬头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来是刚才让扫微信的小姑娘与一个17/8岁的小伙子吵了起来。

看到这一幕,你也许还不会怎么样。但是看到小伙子越来越升级的举止,你会……

其实很多时候,只要有第一个带头的人,情形就可能会有所改变。

不说面对一些攸关性命的“大”选择,比如进火场救人这样的情况。但是像劝架,像制止插队这样的小情况,有带头的人,就能轻易的改变局势。

话虽如此,但我会是下一个愿意出头的人吗?我不禁自问。你,也会是吗?


为什么8000多万人都在关注北京地铁“骂人”事件?_第3张图片

03 “小伙子”欺负“小姑娘”


说实话,我们女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很微妙。说要男女平等,但大多女性心里还是会存有自己需要被优待的想法。而我们这个社会,弥漫的氛围也是如此。

提到这个,我就会想到《华胥引》中的一句台词,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在享受因公主身份带来锦衣玉食的时候,你不说可怜生在帝王家;等到需要你承担公主所应承担的责任时,才感叹生在帝王家。那样,就实在太可耻了!

我们女性不能总是在需要被保护的时候才说自己是女性,应该怎样怎样,而当被所谓“歧视”对待时,又愤愤不平。当然,我不是要为今天这位骂人的小伙子开脱什么,而是希望不要因为被暴力辱骂的一方是女性,而过度的使用了同情心。

好,再说回那个骂人的小伙子。同样的,我们剖除性别,单纯来说说恶意辱骂,抢夺手机,强行拖攥这一系列犯法的行为。没错,这些都是犯法的行为。

“外地贱逼”等言辞,已经造成了人格的侮辱,对对方进行了人身攻击。这是侮辱罪或诽谤罪。

在小姑娘想拨打电话报警的时候,强行夺过对方手机,这已经是抢夺罪的行为。

最后还强硬的将对方拖出车厢,这涉嫌故意伤害他人罪。索幸这个过程没有损伤,不然毁掉的不单是一个年轻的生命,甚至还是两个家庭!

法律意识的淡薄,是我们整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这回的小伙子年轻,按照法律,可能无法对其追究过重的法律责任,但这不是我们可以容忍这样事件发生的理由,也不是我们可以漠视法律的理由!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得注意网络暴力。有时候,网络的力量更加让人胆寒!毕竟,我们关注这个事件,是想伸张我们心中的“正义”,而非促就另一个悲剧。


结语

这件事虽已发酵至此,但在我们关掉浏览的新闻网页的时候,也许我们对此的注意力也就那样。

但是,生而为人,生而为一个社会人,有做人起码的素质,有作为社会人起码的公德,是我们就算收回自己的关注,也不该放下的基本原则!

不管你是年轻,还是不年轻!

- end -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8000多万人都在关注北京地铁“骂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