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孟子名言新解

近日在得到订阅熊逸的专栏,熊老师对孟子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其中,对孟子的一句名言我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这句话是这样说的,“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zhǎng)其长(zhǎng),而天下平。”这句话表达了孟子的一个重要治国理念,即治国平天下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人人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就可以了,为什么舍近求远呢?

以前我看到这句话不太有感触,但是现在重读这句话,让我受启发的不是这句话本身表达的内容,而是,当我们听到别人(也包括圣贤)的思想,大脑该如何思考?

1.任何思想必定有它产生的现实土壤。

孟子这句话秉承的是儒家思想,它的现实土壤是什么呢?就是古时候周朝的社会现实。引用《孟子》里讲的话,‘‘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按当时的社会情形,周朝更准确的说是一个部落联盟,而不是统一国家。周天子实际上是联盟首领。想象一下吧,那时候交通不发达,周天子如何治理呢?答案就是分封诸侯,把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分封到各个封地,叔叔占一块,弟弟占一块,各个诸侯基本都是一家子,平时大家自己管自己领地的事,定期再去朝见一家之主周天子,这就是家天下的社会格局。一个国,就是一个大‘‘家’’。怎么治家,就怎么治国,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你是家臣,大夫就是君长。如果你是大夫,诸侯就是军长,诸侯不会插手管家臣,家臣也不必向诸侯表忠心。

2.思想如何影响了现实?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和周朝已经远不一样了。在周朝,老百姓就像小孩子,诸侯贵族们就像家长,周天子就像家族的族长。封地的老百姓闹事不听话,首先责任人是诸侯,家长要管教啊,但是族长不到万不得已就不会插手干涉。在这种格局下,天子这个大族长其实掌控力是很弱的,它基本只能管管下面的诸侯,如果诸侯不听话不自觉,它也没办法,谁让那个年代各方面都落后呢。但是战国就不一样了,群雄争霸,意味着效率第一,怎么提升国力怎么来,各国君主需要更有效率的方法,调配国家资源,提升国力,才能生存下去。君主需要直接掌控老百姓,这就得‘‘跨级’’了。所以,孟子这套理论就不适用了,各国君主们表面恭敬,但都不采用他的主张。

如果以这种思路看待今天的社会。儒家思想是不是真的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终极武器呢?恐怕不是。道理也是一样的,今天的社会是陌生人社会,讲究陌生人的协作。陌生人的相处和家人的相处是不一样的。儒家思想可以修身齐家,但是我们还需要学习更多,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更好的生存。

通过对孟子名言的理解,我还有个体会,一切道德,规范其实都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生存下去,或者生活的更好。所以,现实变化,道德规范也就会变化,看清现实很重要。孟子能够一生不改其志,‘虽千万人,吾往矣’,精神可贵。而我却更希望自己能对社会现实有更清晰的认知,不要活到最后才发现‘‘世界终非我所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001-孟子名言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