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id生成算法 snowflake 详解

背景

在复杂分布式系统中,往往需要对大量的数据和消息进行唯一标识。如在支付流水号、订单号等,随者业务数据日渐增长,对数据分库分表后需要有一个唯一ID来标识一条数据或消息,数据库的自增ID显然不能满足需求,此时一个能够生成全局唯一ID的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生成的唯一id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 全局唯一性:不能出现重复的ID号,既然是唯一标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2. 趋势递增:在MySQL InnoDB引擎中使用的是聚集索引,由于多数RDBMS使用B-tree的数据结构来存储索引数据,在主键的选择上面我们应该尽量使用有序的主键保证写入性能。
  3. 单调递增:保证下一个ID一定大于上一个ID,例如事务版本号、IM增量消息、排序等特殊需求。
  4. 信息安全:如果ID是连续的,恶意用户的扒取工作就非常容易做了,直接按照顺序下载指定URL即可;如果是订单号就更危险了,竞对可以直接知道我们一天的单量。所以在一些应用场景下,会需要ID无规则、不规则。

UUID

关于分布式id,很多人会想到使用UUID,UUID在唯一性上确实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它也存在很大的缺陷

优点:
  • 性能非常高:本地生成,没有网络消耗。
缺点:
  • 不易于存储:UUID太长,16字节128位,通常以36长度的字符串表示,很多场景不适用。
  • 信息不安全:基于MAC地址生成UUID的算法可能会造成MAC地址泄露,这个漏洞曾被用于寻找梅丽莎病毒的制作者位置。
  • ID作为主键时在特定的环境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做DB主键的场景下,UUID就非常不适用。(MySQL官方有明确的建议主键要尽量越短越好,36个字符长度的UUID不符合要求。对MySQL索引不利:如果作为数据库主键,在InnoDB引擎下,UUID的无序性可能会引起数据位置频繁变动,严重影响性能。)

snowflake

"世界上没有一片雪花是相同的",这大概是snowflake名字的由来吧。

SnowFlake算法是Twitter设计的一个可以在分布式系统中生成唯一的ID的算法,它可以满足Twitter每秒上万条消息ID分配的请求,这些消息ID是唯一的且有大致的递增顺序。

snowflake算法的原理

SnowFlake算法产生的ID是一个64位的整型,结构如下(每一部分用“-”符号分隔):


分布式id生成算法 snowflake 详解_第1张图片
snowflake.png

需要注意的是64位是二进制,2的64次方 = 18446744073709551616,这就是能表示的id的范围,范围可以通过扩展序列号或则工作机器id来增加id的上限。

1位标识部分

在java中由于long的最高位是符号位,正数是0,负数是1,一般生成的ID为正数,所以为0;

41位时间戳部分

这个是毫秒级的时间,一般实现上不会存储当前的时间戳,而是时间戳的差值(当前时间-固定的开始时间),这样可以使产生的ID从更小值开始;41位的时间戳可以使用69年,(1L << 41) / (1000L * 60 * 60 * 24 * 365) = 69年;

10位节点部分

Twitter实现中使用前5位作为数据中心标识,后5位作为机器标识,可以部署1024个节点,在Spring Cloud中可以为每一个实例生成唯一的机器识别码,这样就能保证每个实例中生成的id都不一样。

12位序列号部分

支持同一毫秒内同一个节点可以生成4096(2的12次方)个ID,这个同样可以扩展,但其实每毫秒生成4096个id已经能满足大部分场景了。

算法的java代码

/**
 * twitter的snowflake算法 -- java实现
 * 
 * @author beyond
 * @date 2016/11/26
 */
public class SnowFlake {

    /**
     * 起始的时间戳(最后的时间 = 当前时间戳 - 起始的时间戳)
     */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START_STMP = 1480166465631L;

    /**
     * 每一部分占用的位数
     */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SEQUENCE_BIT = 12; //序列号占用的位数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CHINE_BIT = 5;   //机器标识占用的位数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DATACENTER_BIT = 5;//数据中心占用的位数

    /**
     * 每一部分的最大值
     */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X_DATACENTER_NUM = -1L ^ (-1L << DATACENTER_BIT);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X_MACHINE_NUM = -1L ^ (-1L << MACHINE_BIT);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X_SEQUENCE = -1L ^ (-1L << SEQUENCE_BIT);

    /**
     * 每一部分向左的位移
     */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CHINE_LEFT = SEQUENCE_BIT;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DATACENTER_LEFT = SEQUENCE_BIT + MACHINE_BIT;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TIMESTMP_LEFT = DATACENTER_LEFT + DATACENTER_BIT;

    private long datacenterId;  //数据中心
    private long machineId;     //机器标识
    private long sequence = 0L; //序列号
    private long lastStmp = -1L;//上一次时间戳

    public SnowFlake(long datacenterId, long machineId) {
        // 校验datacenterId长度超过范围就抛异常
        if (datacenterId > MAX_DATACENTER_NUM || datacenter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datacenterId can't be greater than MAX_DATACENTER_NUM or less than 0");
        }
       // 校验machineId长度超过范围就抛异常
        if (machineId > MAX_MACHINE_NUM || machine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machineId can't be greater than MAX_MACHINE_NUM or less than 0");
        }
        this.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this.machineId = machineId;
    }

    /**
     * 产生下一个ID
     *
     * @return
     */
    public synchronized long nextId() {
        long currStmp = getNewstmp();
        if (currStmp < lastStmp)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Clock moved backwards.  Refusing to generate id");
        }

        if (currStmp == lastStmp) {
            //相同毫秒内,序列号自增
            sequence = (sequence + 1) & MAX_SEQUENCE;
            //同一毫秒的序列数已经达到最大
            if (sequence == 0L) {
                currStmp = getNextMill();
            }
        } else {
            //不同毫秒内,序列号置为0
            sequence = 0L;
        }

        lastStmp = currStmp;
        //使用二进制的"|"运算符将4部分的值整合成我们需要的id
        return (currStmp - START_STMP) << TIMESTMP_LEFT //时间戳部分
                | datacenterId << DATACENTER_LEFT       //数据中心部分
                | machineId << MACHINE_LEFT             //机器标识部分
                | sequence;                             //序列号部分
    }
    
    //如果当前毫秒值下的序列号用完,就循环获取下个毫秒值,如果没有获取到下个毫秒值就
    //一直循环下去
    private long getNextMill() {
        long mill = getNewstmp();
        while (mill <= lastStmp) {
            mill = getNewstmp();
        }
        return mill;
    }

    private long getNewstmp()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nowFlake snowFlake = new SnowFlake(2, 3);

        for (int i = 0; i < (1 << 12); i++) {
            System.out.println(snowFlake.nextId());
        }

    }
}
总结

10位节点部分在代码中分成了两个5位节点,看具体需求,也可以用一个10位节点代替。snowflake更多的是提供一种算法思想,具体的id生成逻辑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布式id生成算法 snowflake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