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收藏》杂志执行主编 慎之
今年,杭州迎来了一个登临世界舞台的机遇——G20峰会,这是机遇也是责任,世界期待着杭州G20峰会为全球经济治理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得知2016年G20峰会将在杭州举办的消息,浙商代表,娃哈哈集团掌舵人宗庆后难掩心中的喜悦,他表示:“G20峰会在杭州举办,无论是从城市发展还是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尤其是对浙商和杭商来说,一定要把握这种机会。”
那么作为企业家,应该怎样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以及对当前经济的研究与观察,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以供广大企业家参考借鉴。
找准属于自己的“菜”
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9月25日由八国集团(G8)的财长在华盛顿宣布成立,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12个重要经济体组成。宗旨乃是为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全球性经济合作论坛。届时G20国家的政府首脑、财政官员、经济学家、智囊团等都将贡献自己的智慧,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指导性的意见。
这是杭州第一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国际会议,这也是杭州正式进军世界级城市的里程碑事件。有分析人士称,这里必将迎来经济价值的大爆发,对于举办地杭州的实业、房产、股市等都将产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当地政府对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的认可与运用,企业家可以“进军”的领域或产业太多了。
但是在这么多领域或产业之中,企业家还是需要冷静分析,谨慎投资,找准属于自己的“菜”。在新的经济视角下,如“海上丝绸之路”、跨境电子商务等,都将在未来大有作为,但并不是适合每一位企业家,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马云”,也没有必要都成为“马云”。为谨慎稳妥起见,企业家应该在自己熟悉的产业内,寻找“新机会”、“新模式”。笔者从事文化产业,故而想在此谈谈对文化产业的些许看法,以供参考。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打造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互联网的无孔不入让文化产业有了一个获得更多发展活力和发展动力的机会,同样让文化产业获得了一个迅速改变自身,完善自我的机会。随着文化产业与互联网、金融、科技的不断融合。
互联网+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速度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微电影、网络游戏、网络文学、手机游戏、网络大电影等“互联网+文化”的形态不断出现。这些不同的文化形态在丰富原有文化内涵的同时,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产业本身蕴藏着的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一切的改变,迫切需要企业家培养“互联网+”、“新经济”视角下的“社会化、项目化、互联网化”的新思维,从而在文化产业链中找到新的发展“窗口”。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还需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双向结合,积极抢占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制高点,如此才能使得自己走在时代的前列。
“筑巢”在产业链的最高枝
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相对完整与封闭的产业链,而这个产业链中存在着大量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交换的价值,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就比如电影产业,从前期文化基金孵化剧本,到中期取景拍摄,到后期制作发行,再到后期票房反馈以及衍生产品的开发,每一个环节都是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但每一环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又是截然不同的。
虽然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园及制作基地如雨后春笋,可是水平远未能与欧美电影业相提并论。主要是因为电影后期制作进入门槛高、缺乏核心技术及高端设计人才等问题,令国产电影制作产业链出现短缺环节,而这些短板,又恰恰是电影产业的价值高地。很多国产大片、中外合拍片和高端商业广告,不得不借助国外公司的技术支持。中影研究报告指出,国内至少六成专业后期制作依靠外国完成,从而使得我们的电影产业受制于人。
到今年7月,虽中美的票房已经持平,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已经步入全面发展时期,而且势头迅猛。但差距仍在。在美国,电影是一个工业化产品,从片子诞生的流程到制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都离不开系统的标准化训练和规范管理。但在中国,无论是电影剧本、电影制作、从业人员培训还是设备和团队的管理,都还有很大差距。
长期来看,未来电影放映业的盈利渠道会逐步增多,不仅仅限于票房分账收入,广告收入和餐饮、娱乐等衍生服务的收入会逐步增大,成为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故而一个产业的领头型企业家,必须学会搭建全产业链生态闭环云平台,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出现明显的短板与硬伤,需要“筑巢”在产业链的最高枝,并牢牢控制稀缺资源,如此自己才能引领行业发展的自由与方向。因为全产业链的整合有助于行业龙头提高定价权、整合资源的能力,并且全产业链的布局会产生协同效应,预计未来,全产业链布局的大型综合影视集团在电影行业内的垄断地位和议价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正如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翟东炫在《谁将占领电影产业链的高地》一文中写道的一样,其言:“由于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能够取得高票房的商业大片大多是‘大牌导演+豪华阵容演员+大制作’模式,能生产此类大片的只有能够主导资金+稀缺人力资源的大型综合制片商。预计未来,能够垄断电影制作的稀缺资源并整合下游发行放映资源的大型综合制片商将强者愈强。”
玩转企业IP,全球“吸粉”不是神话
IP其原意为“知识(财产)所有权”或者“智慧(财产)所有权”,也称为智力成果权。如果你还没听说过IP,你out了,IP这个词在2015年可谓红极一时。
从阿里光线联手,巨资买一本小说《清明上河图密码》版权,到电影《大圣归来》票房突破8亿元,再到最近第一部中国与韩国同步播出的韩剧《太阳的后裔》的火爆,无不让人引发对“IP”的关注与思考。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IP开发热潮的到来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的必然体现。随着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市场越来越大,文化产品形态越来越丰富。如果说IP是一个内核,它存在的方式则可以在漫画、小说、电影、玩具、游戏等不同形态中转换。通过对热门IP的多元化开发、多渠道推广,将其价值最大化发挥,这也是成熟文化市场的惯常做法。”
这种巨变,虽仅仅在文化娱乐产业开始,但也不得不引起所有行业的企业家的深度思考。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兴起,也会有衰落,如果你的企业仅作为行业中的品牌存在,不管是行业起伏,经济危机,还是品牌本身的周期走势,都会使得你的企业会难生存到下一个新的媒介时代。故而任何一个企业家都需要研究与关注真正的IP,因为IP不但跨媒介,跨行业,也跨越时间。作为企业家,你的思想不变,你的企业自然也不会变,不变亦必然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自然会别淘汰。
虽然IP在中国目前的是是非非还未辨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漫威前主画师沃尔特迈克丹尼尔认为:“真正的IP是可以永久存活的,中国目前的IP还不能叫做IP,只能叫品牌。”;上海读客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楠认为:“IP是一个品牌打造和管理工作,在这一点上,国内还没有启蒙。超级IP=超级内容+超级符号,超级符号是品牌打造和管理的‘利器’,所有的超级IP,都诞生在传统文化的母体中,超级IP的真正力量在于它的生命力,而不是变现能力。”还有的人认为IP是价值观、文化和哲学。
笔者比较认同马丁在《IP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一文中的观点,其认为:“品牌的影响力之所以往往只局限于某种单一呈现形式,无法在各种产品表现形式之间进行顺利切换,就是因为缺乏像IP一样能够贯通各种呈现形式之间的元素。而情感、文化、道德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无疑是可以做到的。而这也可以视为IP维持长久生命力和形成庞大规模营收效应的重要原因······IP的核心隐藏在故事背后,它不是故事本身,不是品牌,也不是单纯的内容。”
由此可见企业家,在运作自己的品牌的时候,需要有IP思维,因为好的IP运营,可以使得企业系列化、跨界化、多维化。好的企业家自身就是这个企业最有价值的IP,如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他们自身的魅力与原创精神,就是最好的IP动力源,从而能在全球“吸粉”,这种“粉丝”的力量是无穷,可以超越时代,超越感情,甚至人的理性。
总之,时代在发展,面对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企业家要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坚持顺势而为、主动作为。正如此次杭州G20峰会一样,看上去是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之间的事,其实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企业家,特别是浙商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商帮之一,更应该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先行者”的作用,充分发挥浙商吃苦精神、隐忍精神、诚信精神、开拓精神、变通精神、创新精神、包容精神与合作精神,从时代的变化之中,找准属于自己的“菜”,“筑巢”在产业链的最高枝,并玩转企业IP,全球“吸粉”,把企业做强做精,从而反哺社会。